人性善惡問題之所以成為千年之結,是因為人們對‘人性’壹詞的理解和定義不同。有的人只是泛泛而談人性;有人認為人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也有人認為‘自燃’是動植物的本能特征,是獸性的、物理性的,不是人的本性。所以排除了人的自然屬性,他們所謂的人性其實指的是人的社會性。因為人們對人性的理解不同,難怪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論沒完沒了,沒有定論。所以,要理解人性的善與惡,首先要理解什麽是‘人性’,然後才能談人性的善與惡。最近我為此專門寫了《人性與善惡》壹文。
現公開討論。
人性與善惡
人性是人們經常思考和談論的話題。古今中外,許多作家和學者都寫過有關人性問題的書籍和文章。但是,原諒我的無知,至今我還沒看到對人性的確切解釋。孟子和荀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談論人性的人,但他們只關註人性的善惡之爭。這幾年也看了壹些關於人性的書,但大多以實用性為主,講的是人性的優缺點以及如何利用。但對於人性是什麽,是如何形成的,卻很少提及。看來‘人性’這個詞的意思不太好說清楚。難怪權威詞典《辭海》(1977版)沒有列出這個標題。在1982出版的書中,雖然有這個術語,但解釋很簡單:“人性。人性是在壹定的社會制度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這還是讓人不太明白什麽是人性。
當代人認為,人具有兩種屬性,即人的自然性和人的社會性。要全面理解人性,就必須對這兩種屬性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人性是什麽?
生物學常識告訴我們,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有壹個相同的基本規律:生存和發展。否則,世界上不可能有生物。為了生存,每個個體都必須從周圍環境中吸收養分來維持生命。各種生物為了發展,必須以自己的方式繁衍後代,這樣這個物種才能壹代壹代延續下去。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吸收(攝食)營養和世代繁衍的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的生物學特性,即‘物理性質’。生物學家從某種生物的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來研究其特征。人也是動物,人類特殊的飼養繁殖方式形成了人類的生物特征,即‘人性’(人性)。
古人對‘人性’有壹個簡潔明了的解釋。高姿說:“生活叫做性”。壹般的解釋是‘自然本能稱為性’,顯然是指人的自然屬性。其實這裏的‘生’就是生存發展的意思,‘生’就是自然形成的意思。也就是說,人類在長期生存發展中自然形成的行為習慣就是‘人性’。高姿進壹步解釋了人們的行為習慣,他說,“食物、顏色和性別也很重要”。吃就是養活和生存。顏色應該解釋為生育和發育。(顏色也可以解釋為‘好色’。但淫蕩只是壹種表現形式,本質還是為了生育和發育。這種對‘人性’的簡明解釋,完全適用於原始時代的人類。因為早期人類的生活比較簡單,除了尋找食物(包括爭奪和占有食物資源)和生育後代,幾乎沒有其他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活的內容不斷豐富。除了食物,還有衣、住、用、行、文化、教育、休閑、娛樂等多種物質和精神需求。色不再是單純的性情侶。人類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逐漸避免了近親結婚,形成了壹定的婚姻制度和人倫關系。但無論人類生活的內容如何擴展和變化,都是為了更有利於生存和發展。必須遵循‘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規律。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可以在‘食色’的基礎上對人的自然性做壹個基本的闡述:人的自然性是人類在長期的生存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其主要特征是:本能的生存欲望和頑強的生命力;有對物質財富和占有的無限渴望和對舒適安逸生活的追求;對性和愛情有強烈的追求和深厚的親情;對未知的事物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並從中獲得無窮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群居習慣,有不斷加深的集體意識和社會意識;等壹下。
人的‘自然性’是人最基本的屬性。人們通常所說的‘人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指人的自然性,尤其是古人。人的自然性源於‘生存與發展’的自然規律,所以生存與發展也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但僅以自然性來解釋人性是不全面的。人除了‘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這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常識。
什麽是人類的社會性?人的社會性和自然性是什麽關系?
有壹種解釋認為,人的社會性是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總和。這種解釋有些籠統和不準確。人的社會性實際上是人對其內部成員即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的壹種自我調節功能,是對人的壹些自然行為的必要約束。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人類的社會性基本上處於自然形成的狀態。也就是說,它是完全按照‘有則必有’的自然規律進行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自我意識不斷提高,這種社會關系逐漸形成了各種上層建築,包括集體意識、道德倫理、鄉村習俗、交往禮儀、宗教信仰、國家法律、政治制度等。規範和約束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生產活動中的行為。人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平等原則。每個社會成員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發展等基本權利。二是集體性原則。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所有個人行為不得損害集體和他人的利益。第三是法制原則。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糾紛,應當依據相關法律和公認的道德規範進行調解或裁決,各種違法行為應當依法懲處。第四是人道主義原則。必須保護弱勢群體,幫助窮人。反對欺淩、暴力、虐待他人(包括俘虜和戰俘)和濫殺無辜。五是倡導文明行為。人人遵紀守法,遵守公共道德和秩序,尊老愛幼,禮貌待人,和睦相處。總之,人的社會性體現了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它肩負著使人類社會和諧有序發展的偉大使命。我們要深刻理解,高度重視。
人的社會性與自然性的關系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壹,兩種屬性融合形成統壹的人性。可能有人會認為,人的社會性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人為強加給別人的東西。這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人的社會性來源於人的合群天性。而且合群也不是人類獨有的,‘物以類聚’在動物界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進化常識告訴我們,生物界普遍存在生存競爭。這種競爭表現為物種間的‘種間鬥爭’和本物種的‘種內競爭’。動物的群居性是適應這種生存競爭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群居的形成有兩個重要作用:壹是利用群體的* * *關系,增強與其他物種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另壹個作用是,在群居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壹些行為準則,使‘種內競爭’維持在有序狀態。從而避免內耗,保證物種的整體競爭力。這兩個功能充分說明合群是適應生存競爭的自然產物。
對於人類來說,在猿進化成‘人’之前,其實是群居的。並把這種合群的天性帶入人類,形成人類的社會性。兩者的區別在於,合群是壹種自然形成的狀態,而社會性是壹種具有人的意識的行為準則。這說明人類在形成之初就兼具了‘自然’和‘社會’的屬性。
第二,兩種屬性的相互制約。人的自然性體現在人的各種行為中,體現了個體生存和競爭的權利,代表了個體的利益。而社會性則體現了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和競爭權,代表了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必須服從集體利益。所以,人的‘社會性’制約‘自然性’是顯而易見的,不必多說什麽。人的“自然性”對“社會性”的限制主要表現在:各種法律法規的制定必須以保證人的基本權利為前提。法律必須公平公正,必須得到社會的認可。公認的標準是保證每個人的合法權益。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強加給人民的壹些法規和現代壹些國家的種族歧視政策遭到強烈反對,最後不得不被廢除,這充分說明人類的社會性並不是對人類某些自然行為的單方面限制。同時也受到人性的反制約。可以說,人的自然性體現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利,強調了生存競爭和創造性。人的社會性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特別是弱者的權利,強調和諧、秩序和互助合作。
第三,人的社會性在人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加強的。早期人類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家庭和宗族的範圍較小,原始的管理是由‘父母’和宗族首領進行的。可以說,在這個漫長的時期裏,人類的社會性處於壹種自然形成的狀態。它在人性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對較弱。人口越來越多,分布越來越廣,家族、宗族也發展成部落、國家,小國合並成大國。人與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和鬥爭日益頻繁。人的社會性也日益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並逐漸形成。
它變成了各種道德標準和成千上萬的法律條文。近代以來,制定了各種國際法和國際公約。這充分說明,人類的社會性越來越制約人類的個體和集體行為。人類社會性的不斷加強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標誌。
壹般認為,人的社會性只存在於人類社會,也就是說,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系中。但值得註意的是,現代環境科學理論要求人類與其他動物和諧相處,甚至對植物、礦產、能源、空間等的開發利用提出了壹些限制。各國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法令,目的是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因此,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把人類的社會性從人與人的關系擴展到了與整個自然的關系。它是人類社會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延伸。也是未來研究人類社會性的新課題。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對“人性”問題做壹個簡明的表述:人性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包括人性和社會性的統壹。人類的自然性是人類在長期生存發展中逐漸形成的壹種相對穩定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人的社會性是人對內部成員之間各種關系的自我調節功能。兩種屬性相互融合、相互制約,不斷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需要註意的是,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人性具有階級性。這是壹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需要進壹步的分析和研究。但是,我認為人類形成的歷史大概有壹兩百萬年,即使從舊石器時代算起,也有五六十萬年了。而中國從夏朝開始進入階級社會,持續時間只有4000年左右,其他國家和民族普遍相同或更短。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必然有自己的人性。而且進入階級社會後,人性的固有特征不會發生根本改變,只是階級性讓人性變得更加復雜。
長期以來,人們對人性的理解有兩種傾向。壹種傾向是只強調人的自然性,甚至認為社會性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社會強加給人類的。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們機械地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等自然法則運用到人類社會中。於是,出現了各種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如絕對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恃強淩弱、崇拜武力、美化戰爭、堅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另壹種傾向是主張‘人性’不同於‘動物性’。認為自然是壹切生物的本能,是‘動物性’而不是‘人性’。其實這只是承認了人的社會性,排斥了人的自然性。應該說,這種觀點有其道理,但也值得商榷。關鍵是如何定義‘人’和‘人性’。誠然,人不同於動物。但是古人說,‘人和動物的區別是罕見的’。也就是說,人和動物差別不大。畢竟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人的所有自然屬性基本都保留了下來。也就是說,人既是人也是動物,是社會人也是自然人。單純強調人類的自然性,已經造成了如上所述的傷害。單純強調人與動物的區別和人的社會性,容易忽視大自然賦予的基本權利,這也不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壹般認為,人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人性是這兩種屬性的統壹。
人們在日常討論中對“人性”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有時指人的自然性,有時指人的社會性。如果妳看到有些人已經是高官厚祿,卻還想受賄,行賄受賄,甚至鋃鐺入獄,那就是臭名昭著了。有人感嘆:‘這就是‘人性’”。意思是人類貪婪的本性,顯然是指人類的自然性。另壹方面,當有人為了錢殺人,不擇手段時,人們會嘆息說,‘這簡直是‘人性’的喪失’。這裏的人性顯然是指人的社會性。可見,同壹個字是‘人性’,但含義不同,這是我們需要仔細區分的。
現在可以談談與人性相關的善惡了。
自兩千多年前孟子提出“性善論”以來,由於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的主導地位和“三紫晶”的廣泛傳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在我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是,“人性本善”的說法是不靠譜的。不僅以與孟子同時代的高姿為代表的許多人對此提出質疑,後來荀子甚至提出了“性惡論”予以反駁。人性的善惡之爭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現在似乎還沒有定論。以往關於人性的理論有其道理,但也有其片面性。我們很難也沒有必要壹壹分析反駁。只要搞清楚人們的‘善惡觀’是如何形成的,哪些理論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就不言而喻了。
其實所謂善惡,應該是指人類行為的善惡,而不是人性的善惡。判斷行為善惡的標準是用人的社會性,即用體現這種社會性的法律法規和道德標準來衡量人的壹種具體行為,看它是否損害了社會的集體利益或他人的利益。是的,它是邪惡的,不,它是善良的。
有人會問,既然人的行為是人性的體現,那麽行為的善惡不就是人性的善惡嗎?這個問題不難回答。首先,人們對壹個人的某壹個或某些具體行為進行判斷,並不是也不可能同時對他的所有行為進行判斷。壹個人的所有行為不太可能全是惡或全是善,但壹般都是惡與善並存。所以不能根據壹個行為的善惡來判斷壹個人的善惡。即使壹個人作惡多端,被判定為小人或罪人,也只是他壹個人,他無法解釋他人,更談不上評判整個人性的善惡。其次,人的行為主要體現人的自然屬性,受自然規律支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表明,無論是同壹物種還是不同物種,都存在著殘酷的生存競爭,“適者生存”和“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從‘自然選擇’和‘進化’的角度來看,任何物種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采取的壹切行動都是合理的。貓吃老鼠,老虎吃羊,無所謂誰惡誰善。同類之間也是如此。外來的獅子王趕走了甚至殺死了原來的獅子王,也無法說哪個是惡哪個是善,誰是誰非。壹切都很自然。也就是說,壹切自然的、本能的行為都沒有善惡之分。人類也受制於這壹自然法則。為了生存,人們會采取各種行動和方法來獲取和占有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為了發展(延續後代),會用盡壹切手段追求異性。這些完全符合生物進化的自然規律,是自然的,無可非議的,沒有善惡之分。但與動物不同,人類除了自然屬性之外,還有自己的社會屬性,正是這種社會性制約了壹些損害集體和他人利益的行為。以社會性為標準,可以判斷人類行為的善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的社會性也在不斷增強。人們總是在用社會的法律和道德標準來衡量每個人的具體行為,判斷它是善還是惡。久而久之,人們的善惡觀就形成了。對於孟子所說的“人不同於動物”中“幾欲”的含義,目前網上有多種解釋。我認為人的社會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善惡觀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可見,所謂善與惡,是基於人的社會性對人的各種行為的判斷,判斷結果必然是既惡又善,因此不能說明人性的善與惡。就像壹塊布,如果有人想把它剪成衣服,就必須剪掉壹些邊角。但無論是裁掉還是保留,面料的性質不變,只是裁縫的選擇標準不同。再比如壹筐蘋果,時間久了必然腐爛。這完全是自然現象。蘋果爛不爛本質沒有變,只是消費者選擇好的,丟棄爛的。
我們也可以用上述理由對所謂的‘性善論’和‘性惡論’做壹個簡潔的邏輯分析:既然用人的社會標準判斷人的各種行為壹定是惡與善,那麽人的行為就不可能全是善或全是惡。只有判斷人的壹切行為都是好的,才能說人性是好的。這就否定了‘性善’的理論。同樣,只有當人類的所有行為都被判定為惡的時候,才能說人性是惡的。這就否定了‘性惡論’。
在歷代關於人性的爭論中,高姿對人性的理解似乎更加正確和深刻。如前所述,他不僅提出了“性謂之性”、“食性也”的正確觀點,而且主張“性無好壞”或“性可有好壞”。他還把人性比作‘湍急的水’,可以向東流,也可以向西流。這壹切都有些道理。然而,高姿的人性論也有其不足之處,即他沒有指出或認識到人的社會性。沒有人的社會性作為標準,就無法判斷各種行為的善惡,也就無法形成善惡觀。當然,人的社會性畢竟是近代才提出的學術觀點,不能苛責古人。而且即使在現代,人們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也不是很深刻。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加強對人性特別是人的社會性的研究和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要人們普遍提高思想認識,就能自覺約束自己的不當行為,自覺遵守法律,不斷提高道德意識,從而建設壹個和諧發展的文明社會。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前人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自然科學和社會學知識,我們應該對人性有清醒的認識。本文僅用壹些常識性的觀點來闡明自己的觀點,旨在引起更多人的關註、研究和討論。至於‘人性’的科學完整定義,還需要更多有識之士。(寫於2011 11)
2009年8月1日,秦皇島市控制吸煙辦法實施,秦皇島市室內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海灘、沙灘等場所全面控制吸煙。
《辦法》明確規定秦皇島市室內公共場所、室內工作場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煙,並列出了11禁止吸煙的室外區域(場所),還明確規定了室外吸煙區的設置和要求。其中,圖書館、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健身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