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完成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制度變遷之路。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全面履行入世承諾。短短12年,不斷制定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相關法律法規,構建了中國特色、體系完整、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體系。2008年6月,國務院正式頒布《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首次將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各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嚴格執法,開創了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的新局面。
知識產權保護有力地促進了中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以專利申請數量為例。近年來,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增長迅速。2013年,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達到82.5萬件,同比增長26.3%。全年審查專利1,31.3萬件,同比上升4.6%;專利審查周期穩步下降,發明專利審查周期縮短至22.2個月。截至2013年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發明專利103.4萬件,同比增長15.4%。2013年,國家知識產權局* * *受理《專利合作條約》(PCT)項下國際申請22924件,同比增長15%;超過7萬件國際申請進入中國國家階段,同比增長4.6%;全年收到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申請1561件,頒發證書1612件。中國已經進入知識產權強國的行列。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知識產權保護在促進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凸顯。針對這壹新特點,我們深入分析了知識產權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作用。壹方面著力深化各項制度改革,優化審批管理程序,不斷擴大人員規模,提高專利審批能力;另壹方面,推動各類專利項目與產業促進試點相結合,積極引導知識產權服務健康發展,發揮專利對產業的導航功能,幫助市場主體實施全球專利布局,努力提升我國產業地位。2012年,華為和中興在專利申請量上分列全球第壹和第三,顯示出強大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這兩家企業主要受益於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全國首批實施知識產權試點示範的企業。在過去的10年裏,華為投入了130億元的R&D費用,而中興則在國內企業中率先嘗試發明了專利資產管理,開創了中國通信企業向跨國通信巨頭授權專利的先河。正是在知識產權保護的鼓勵下,中國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他們正在聚集成為中國經濟力量的中堅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的實踐證明,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激勵創新的政策工具,不僅是國家儲備創新戰略資源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贏得未來國際競爭優勢的戰略制高點。當前,我國應從自身發展階段出發,加快完善有利於促進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政策,努力實現創新投入和創新回報的良性循環,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強國夢提供堅實基礎。
第二,知識產權保護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追溯歷史,世界大國的崛起都與知識產權保護密切相關。但是,早期的知識產權其實是壹種特許經營。通過授予市場專有權,國家鼓勵國內企業不斷創新,以贏得國際競爭優勢。1624年,英國頒布了《壟斷法》,用立法取代了君主授予特許權的傳統,打破了封建社會長期的技術封鎖,促進了技術交流和傳播。正是受到這壹體系的啟發,英國率先發動了工業革命,成功實現了大國崛起。
自上世紀以來,美國基於全球戰略,將知識產權保護列為其經濟穩定發展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關鍵動力。在國內,美國高度重視從戰略高度統籌知識產權事務,修訂美國專利法等知識產權法律,構建全方位的知識產權保護和轉化體系,促進聯邦和州政府機構間的合作,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知識產權支持,提高管理能力鼓勵創新。在國際上,美國將知識產權國際立法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體系轉變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WTO)體系,將知識產權與對外貿易捆綁在壹起,導致知識產權保護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同時,美國以《對外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協定》的制定為契機,加強知識產權的國際執法,保持其在世界知識產權規則制定中的主導地位,推動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知識產權新秩序,並借助其二戰後的國際霸權進壹步鞏固其超級大國地位。
在全球化進程加快的今天,有效保護知識產權,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對科技創新的杠桿作用,是後發國家的必然選擇。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企業就是侵犯美國知識產權訴訟的焦點,如TDK、索尼、東芝、日立等跨國公司,往往是美國“337調查”的目標。而日本企業依靠技術引進、吸收、消化和創新,經歷了最初的違約訴訟,再到積極應訴,再到積極在美國申請專利,防止或避免被調查。如今,日本公司已經開始依靠知識產權的力量,反過來頻繁起訴假冒其產品的美國公司。借助知識產權保護,日本突破了美國的知識產權封鎖和制裁,逐步成為知識產權大國,實現了從制造業的底層向高附加值的價值鏈頂端的演進。近年來,韓國作為技術跟進成功的典範,成為知識產權強國之壹,逐步實現了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轉變。以建設世界壹流國家為目標,印度也在實施全球知識產權戰略,倡導建立國際知識產權新秩序,並在發展中中國家中嶄露頭角。
目前,中國正處於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中。在這壹關鍵時期,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率在降低,創新日益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然而,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相比,我國自主創新的現實還遠不盡如人意,關鍵技術自給率低,高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不高。雖然在少數科技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但整體上仍屬於技術進口國和模仿國的事實不容忽視。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是我國經濟的最大軟肋。總結世界大國崛起的經驗,依靠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活動,從而引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進步,是這壹時期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任務。
第三,從國情出發,加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總體上看,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和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但要成為知識產權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從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制度建設入手。
加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體制機制。中國知識產權法律框架基本形成。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創新實踐的需要,完善各項制度,發揮知識產權保護激勵創新的制度效能。要充分發揮國家知識產權戰略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進壹步完善部門間高層磋商機制,加強知識產權政策協調。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競爭政策的平衡,著力構建專業化、系統化、公平化相結合的新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形成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分工合作的多層次保護方式,增強知識產權保護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應從制定知識產權基本法入手,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著力改善知識產權環境,使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高保護政策的協同效應。
著力提升知識產權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知識產權保護必須與國家產業、科技、財稅政策緊密結合,促進創新投入和創新回報的良性循環,使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在創新中迸發出來。因此,要深刻認識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對自主創新的內在要求,依靠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以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要加快知識產權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引導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專利信息的利用,註重在產業發展規劃和重大科技活動中加強專利工作,增強知識產權對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通過稅收、財政、金融等政策引導,促進企業建立現代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鼓勵企業通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多種方式充分運用知識產權,提高專利布局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公共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知識產權服務業是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基礎性工作。要加強知識產權信息服務,鼓勵發展各類知識產權信息服務機構,為市場主體提供更加全面的知識產權信息;積極構建公平有效的知識產權交易秩序,逐步實施統壹的知識產權標準體系,加強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活躍交易市場,提升交易功能,服務實體經濟;大力發展知識產權金融,推進和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工作,幫助企業特別是小微科技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引導企業制定貫穿開發、生產、經營、管理、運用、保護全過程的知識產權工作規劃,引導企業將知識產權與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市場開發、資本運營、經營戰略緊密結合,全面提升企業知識產權制度應用能力和水平,形成壹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制定和修訂。現行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主要體現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有些方面不利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要深入研究現行知識產權國際規則,以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為根本目標,積極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制定和修訂,擴大影響力,增加話語權;完善我國與外貿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盡快制定並實施相關具體規則和措施,加快形成知識產權國內保護、邊境保護和海外保護的統壹協調機制,盡最大努力為我國商品出口創造更加有利的內外環境;立足維護我國企業海外權益,積極推進多層次、多形式、多內容的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與交流,增強在雙邊和多邊貿易投資談判中的話語權,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規則的調整和完善。
加快海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近年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薄弱等問題不斷暴露,在國際競爭中屢遭重創。為此,要加快建立知識產權維權海外援助中心,在政府、海外機構、中介組織、企業、專家學者之間形成有效的聯動維權機制,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加強與境內外權利人的溝通協調,從建立企業海外維權熱線入手,加快建立海外知識產權保護網絡服務平臺,引導我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有效的知識產權戰略布局;推動建立海外知識產權保險,建立知識產權海外訴訟風險基金,投保包括專利訴訟在內的法律費用,提高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加強企業海外知識產權培訓,為中小企業在海外開展業務提供便利指導,幫助其克服法律障礙,避免專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