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畜禽養殖場糞便的特性。數量大,氣味重,
我國畜禽糞便年排放量已超過40億噸。含氮量高,含水量適中,含腐殖質較多。含水量和C/N取決於是否使用襯墊、襯墊的類型和數量、管理方法和氣候。
2.農場糞便排放對環境的影響。汙水隨意排入河流,動物屍體隨意丟棄。
3.突出的問題——整體布局。受地形、地貌、交通、習慣、經驗甚至形象的制約,場地布局不盡合理,各功能分區無法根據風向和地形進行布置。沒有很好地考慮場地內設施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清潔汙染分區不明確。壹些關鍵部位,或因操作或管理不便,在設計時往往降低防疫要求,如隔離房、出入口消毒通道及設施、病死畜禽處理設施等。
4.環境保護中的突出問題。運動場內糞便的收集和滲漏;糞便清潔過程與隨後的糞便處理過程不匹配;糞便處理工藝選擇不合理;工作環境差,設備故障率高;缺乏科學規劃,沒有對不同區域畜禽養殖總量控制的要求;種養結合不夠,缺乏糞便有效利用的途徑。
二,分析國外畜禽養殖場汙水處理方法
1.丹麥。全國有22個集中沼氣發酵站,每個發酵站負責5公裏範圍內畜禽養殖戶的糞便處理。農民免費向沼氣站提供牲畜糞便,免費獲得相當數量的有機肥。沼氣站由公司運營,通過沼氣發電和供暖獲取利潤。
2.美國。(1)淺化糞池系統。它在美國東南部被廣泛使用,可用於生產的各個階段,每5?7天清理糞便1次。化糞池深0.6m。產房內化糞池壹端的壹側有壹個糞便出口。化糞池底部設置壹定坡度排糞。每次清洗後,化糞池都要加幾厘米的水。(2)深糞坑系統。在美國中西部廣泛使用,可用於所有生產階段。糞坑深度壹般為2.5m m,抽糞時通過風扇的孔把糞吸走。化糞池的大小壹般以存放壹年的糞便為準。
3.荷蘭。傳送帶幹洗技術:屋內實現糞尿完全分離,糞便富含P元素和有機質——堆肥;尿液:富含N元素——沼氣或反滲透處理。
三、畜禽養殖場汙水處理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糞便處理的環節應包括:糞便收集、糞便運輸、糞便堆放和儲存、糞便處理和利用。
1.糞便收集問題-減少措施。清糞方式的影響:舍內糞便汙染的區域範圍,沖糞用水量,舍內糞便汙染能否及時清除,勞動強度和勞動強度的組合,糞便汙染的處理和利用方式。
2.壹條隱蔽的管道/溝渠用於在場地內運輸肥料。場地內的輸糞通道應位於擠奶/翻堆/排汙通道下方,其寬度取決於流量,在深凍層下方。
3.糞肥在場地的儲存。使用化糞池和攪汞更有利於糞肥的發酵。
4.糞便的處理和利用。物理和化學處理方法包括:固液分離、絮凝和過濾;好氧厭氧處理和生物處理:堆肥、沼氣、氧化塘、人工濕地和膜處理。
固體糞肥作為肥料投入田間,處理後的汙水和沼液也可以噴灑在農田上,用作無土栽培的營養液。
四、畜禽養殖場汙水處理技術模式
1.種養結合模式。通過幹洗或泡沫糞便收集糞便。幹法清糞時,固體糞便經堆肥或其他無害化方式處理,汙水和部分固體糞便經厭氧發酵和氧化塘處理,在養分管理的基礎上,對大田作物、蔬菜、果樹、茶園、樹木等施用有機肥、沼渣沼液或肥水。采用浸泡糞便的方式,將糞便經過厭氧發酵和氧化塘處理,然後還田用於農業。
2.回收模式。采用幹洗糞,控制生產用水,減少養殖過程用水量;現場實施汙水隧道運輸、雨汙分流、固液分離,減輕汙水處理壓力;處理後的汙水主要用於沖洗田裏的糞溝或豬圈,固體糞便通過堆肥、生產基質、牛墊料、燃料等方式處理利用。關鍵要素:工藝設計與工程技術的匹配。
3.標準放電模式。采用幹糞清理。養殖場汙水經厭氧和好氧工藝處理後,出水水質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要求,固體糞便經堆肥處理利用。關鍵要素:成本。
4.集中處理模式。在集約化養殖地區,依托規模化養殖場或獨立的糞便處理企業,將周邊養殖場、養殖小區、農戶的糞便或汙水集中收集處理。可以是固體糞汙處理,也可以是養殖汙水集中處理,也可以是糞汙集中處理。
5.多模式同時(多元化)治理。多種模式的組合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五、新形勢下畜牧業面臨的不良保險挑戰
近年來,壹系列法規政策密集出臺:2065438+2003年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畜禽養殖汙染防治條例》;2065438+2004年65438+10月1(第壹部專門針對水產養殖的環境保護法);2013 10 15農業部頒布《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範》並開始實施;2014年4月24日,《環境保護法》修訂通過,2015 1年10月24日起施行。新的《大氣汙染防治法》正在廣泛征求意見和修改,養殖場的大氣汙染也要監管;《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已正式出臺。2017年底前,禁養區內的養殖場、戶關閉或搬遷。
4月15日,張桃林副部長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農業已經超過固液成為中國最大的面源汙染產業。
1.該條例分析了水產養殖汙染的主要原因。我國畜禽養殖業汙染的原因主要有幾個:產業增長快,粗放,管理水平低,規模化水平不足;缺乏必要的指導和規範;布局不合理,過於集中;與種植業脫節,化肥優惠政策,農村勞動力減少,導致大量畜禽糞便得不到有效處理和利用;沒有完善的動物屍體收集和處理系統。
2.法規的基本特征。抓大放小;全過程管理;加強監管;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利用是根本途徑,利用為主,治理為輔;支持、鼓勵、引導為主,獎懲為輔。
3.條例的主要內容是綜合利用和治理。支持綜合利用;支持種養結合,就近推廣使用;退耕使用時,要考慮土地的接納能力,並對其進行消毒,防止疫病傳播;在水產養殖和廢棄物處理活動中,應當采取措施防止汙水外泄;汙染物排放應達到總量,未經處理不得排放;向環保部門報告生產和排放情況;屍體的處理應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規定進行,防止疫情擴散和環境汙染。屍體處理享受政府補貼;縣級政府要組織對汙染嚴重的集約化養殖區采取治理措施,包括配套設施、布局調整、搬遷和轉產;農民因規劃調整、禁養區劃定等整改造成的損失,可以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給予補償。
4.條例的主要內容是激勵措施。環境保護等資金支持汙染治理設施建設;畜禽糞便制有機肥的政策支持:稅收優惠、電力優惠、優先運輸安排、購買和使用不低於化肥的補貼等優惠政策;支持發電上網和自用;自願進壹步減排的,可根據與政府簽訂的協議申請獎勵,優先獲得相關政策支持。
5.關於新環保法。把環境保護作為壹項基本國策;著力解決環境法律* * *問題和突出問題;明確政府的環境責任(環境質量、環境改善的財政投入、宣傳普及、應急處理、監管等。);企業的環境義務(清潔生產、按規定排放數量、質量和排汙費、安裝監控設備、制定應急預案、公布排汙信息、建立環境責任制度);環保部門監管執法(停建罰款、查封、停業、行政拘留、追究刑事責任等。)並加大對違法成本低的處罰力度。
6.關於糞便綜合管理與利用的思考。(1)加強畜禽糞便收集的工藝研究和設備研發:不同規模糞便差別化處理模式和經濟節能處理技術(節能、環保、經濟)。小型養殖場采用分散收集、統壹處理,大型工廠采用機械清糞、管道運輸、集中存放、高效處理利用;輕型圓筒智能集肥施肥機械設備的研發:生物安全有效的糞便資源化技術包括汙水回用、墊料和藻類培養;雨汙分流;養殖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變革。(2)政策層面:突出糞便處理的公益性;采取多樣化的政策支持方式(農機購置補貼、加工運行費用補貼、以獎代補);制定糞肥處理和應用規範;綜合考慮水產養殖布局和規模,研究制定我國不同區域畜禽養殖總量控制策略;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