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加強食品源頭質量監管,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須從源頭抓起,切實抓好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批發零售、消費四個環節,做到環環相扣、全方位監管。目前,我市分散的食品生產經營是食品安全的壹大隱患。種植或養殖,作為食品加工業的主要原料,絕大多數農產品主要由個人生產。很難嚴格監控這個龐大而分散的群體的質量。因此,我們必須逐步對現有的生產方式進行集約化和標準化管理,並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監控,以確保農產品不受汙染,從而確保食品安全。同時,做好源頭管理,要結合實施食品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推進監管關口。利用計算機等現代技術采集食品進貨憑證和票證,登記商品臺賬和管理食品衛生質量購銷檔案,建立商品標識、質量追溯、封存報告、合法銷毀等壹系列制度,嚴把市場準入關。
二、加強食品流通和消費領域監管,提高食品衛生質量安全水平。食品質量是食品安全的關鍵,加強食品質量監管是保障流通和消費領域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務。壹是充分利用抽查、檢查和專項檢查等方式,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二是建立健全流通領域食品質量監測體系,作為加強食品質量監管的重要手段。三是積極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推廣食品產銷“場廠聯動”、“站點聯動”等管理方式和模式。實現“以打為主、打防結合”向“以防為主、打防結合”的轉變,建立流通領域全方位監管體系,不斷提高上市食品衛生質量安全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行業自律機制,確保食品安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信用自律對保障食品安全也尤為重要。因此,必須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食品流通企業行業信用標準,建立健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質量檔案和食品安全監管信用檔案,強化食品加工企業和食品市場經營者第壹責任人意識,落實市場營銷食品安全責任制,推動建立食品市場經營者和商品“黑名單”和“黃牌警告”制度。制定和完善行業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加強對經營者的法制和誠信教育,督促企業提高誠信意識、質量意識和守法經營意識,建立健全行業自律機制,確保食品安全,對消費者更加負責。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全面建立與食品安全相關的產品和衛生標準,構建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並在全社會公示。不僅使執法部門之間的標準壹致,信息可享,執法有章可循,而且增強了全社會公民的防範意識和監督意識。同時,充分發揮農業、質檢、衛生、商務等部門檢驗機構的作用,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嚴格資質審查,逐步面向社會實現資源享受。不搞重復建設,實現檢測信息共享,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測。以確保市場上食品的衛生質量符合衛生標準的要求。
五、建立統壹、權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逐步實現責、權、利相統壹的現代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目前食品安全執法主體面臨兩大問題:壹是執法監管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職責分工不清;二是部門在食品安全體系、檢驗監測體系、風險控制體系建設方面缺乏統壹協調和統籌規劃。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認為應該從管理的源頭入手,盡快成立壹個部門或機構行使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統壹組織、協調和管理各個部門與食品安全相關的工作,逐步建立現代化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通過實施科學協調的監測、監控、執法、科研、教育計劃,從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進出口等各個環節對食品進行嚴格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