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汙染現狀(1),地表水汙染嚴重。
據國家環保局2011統計調查,在139座主要水庫中,有8座水庫水質汙染極其嚴重,劣ⅴ類水質。四大海域近岸海域水質惡化日益明顯。重點河口、海灣、港口和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汙染嚴重。
(2)地下水汙染嚴重。
根據環保部門對全國118個城市地下水監測數據的評價,重度汙染的城市有76個,占64%,輕度汙染的城市有39個,占33%,基本未受汙染的城市只有3個,不到3%。
(3)降水酸化正在成為新的汙染源。
調查表明,以煤煙為主的大氣汙染造成的酸雨覆蓋面積約占全國國土的30%,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水汙染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壹個因素,嚴重威脅著中國的經濟發展。
2.空氣汙染現狀
國家環保總局(SEPA)監測了全國大城市的空氣狀況,發現有三個大城市汙染最嚴重、最密集。汙染程度重的城市相當於發達國家五六十年代的城市。1998空氣汙染情況有所好轉,但仍不樂觀。汙染類型可分為煤煙型、汽車尾氣型、煤煙+汽車尾氣型和復合型。
3.噪聲汙染現狀
“目前噪聲的主要來源是交通噪聲(54%),其次是施工噪聲(16.9%)和生活噪聲(15.9%)。此外,商業運營產生的噪音(12.7%)也有多項提及率。”與部分城市相比,北京的噪音汙染最為嚴重,有24%的居民認為噪音難以忍受,噪音指數(2.81)高於其他城市。噪聲汙染最少的城市是廈門,其汙染指數僅為2.17。
4.固體廢物現狀
主要原因:①環境因素。全社會對固體廢物處理和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大家還沒有自覺保護環境;②技術因素。目前,我國綜合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工設備和生產工藝相對落後,投資少、科技開發能力弱,制約了固體廢物處理利用產業的發展。③政策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只有壹部,沒有相關的實施細則和法律解釋,缺乏實際操作性。
隨著我國國家經濟實力的提高和公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制止和減少環境汙染,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越來越迫切。環境汙染防治對策及管理措施如下(1)。汙染控制正逐步從末端治理向清潔生產轉變。(2)取代“汙染者付費”和“汙染者受益”的治理政策。(3)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也將成為環境管理的重點,這樣環保不僅不會消極地增加成本,反而會從積極的角度被視為產生效益的行業。
問題2:妳認為中國的環境問題怎麽樣?1)空氣汙染非常嚴重。中國的大氣汙染屬於煤煙型汙染,其中以粉塵和酸雨(二氧化硫)汙染危害最大,並呈發展趨勢。城市粉塵汙染。根據參與全球大氣監測的北京、沈陽、Xi、上海和廣州的監測數據,總懸浮顆粒物年均日濃度範圍為200 ~ 550μ g/m3,比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60 ~ 90μ g/m3的衛生標準高出約3 ~ 9倍。酸雨汙染。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對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煤炭的消耗量越來越大,導致嚴重的區域性酸雨汙染。廣東、廣西、四川盆地、貴州大部分地區形成西南、華南酸雨區,成為與歐洲、北美並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區之壹。酸雨非常有害。除了西南、華南的酸雨區,近年來逐漸形成了以長沙、南昌為代表的華中酸雨區,以廈門、上海為代表的華東酸雨區,以青島為代表的華北酸雨區。(2)水環境汙染日益突出。我國水環境的汙染主要是有機汙染,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汙染在七五期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近年來有所惡化。中國七大水系近壹半汙染嚴重,86%城市河流水質普遍超標。淮河流域許多地區的癌癥發病率比正常地區高十倍到上百倍,壹些村莊有三分之二的人患有肝腫大。除了淮河,松遼、海河、珠江水系也汙染嚴重。據15省市29條河流不完全統計,2800 km河段魚類基本滅絕,50%具有漁業價值的中小河流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平均每年大面積發生死魚事故約1000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億元。同時,由於河口汙染,上遊魚蝦資源遭到破壞,產量銳減,部分內陸漁場荒廢。我國湖泊普遍受到汙染,尤其是重金屬汙染和富營養化。(3)噪聲和固體廢物汙染亟待解決。我國城市道路交通噪聲的聲級基本在70 ~ 76分貝之間。根據對42個城市的監測,城市交通噪聲的平均聲級超過了70分貝的限值。大多數城市地區的環境噪聲汙染也在惡化。中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中國工業固體廢物的產量和存儲量正以平均每年2000萬噸的速度增長。1992年工業固體廢物產量達到6.2億噸,儲存量達到59.2億噸,占地面積5.5萬公頃。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1992年達到8262萬噸,造成了垃圾圍城的嚴重局面。固體廢棄物含有各種有毒有害物質,粉塵汙染大氣,滲濾液汙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存汙染農田,導致土壤質量下降,成為壹大環境隱患。目前,中國有654.38+00億公頃耕地受到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固體廢物的危害,每年損失糧食654.38+02億公斤。4.2環境汙染從城市向農村擴展隨著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環境汙染已呈現出從城市向農村快速蔓延的總趨勢。據調查,鄉鎮企業654.38+08萬戶,654.38+0992的廢水排放量為36.6億噸。中國三分之二的河流被鄉鎮企業汙染,汙染了2000多萬畝土地。近十年來,我國使用農藥防治害蟲效果顯著,每年面積23億畝,年施肥量2930萬噸(純量)。而農藥化肥的有效施用率只有30%(只有國外先進農業地區的1/2),其余揮發到大氣中或隨水流入土壤、河流、湖泊,造成水域富營養化或飲用水源硝酸鹽含量超標。農用塑料的大規模使用對土壤的物理性質影響很大。我國農田平均每畝殘膜5公斤左右,殘膜率20% ~ 30%,對土壤危害很大。農村環境問題如果不及早重視和預防,就會造成比當前城市環境更復雜、危害更大、更難控制和修復的被動局面。生態破壞是壹個長期的、根本性的問題。農村生態環境壹旦被破壞,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 gt
問題三:如何看待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論文3打造完整的環保產業鏈,真正解決環保問題,必須下大力氣培育有活力、有發展前景的環保產業集群(鏈),形成對投資者有吸引力、對生產者有法律約束力的環保市場。只有這樣,才能將環境保護納入發展,才能實現“環境保護”與“發展”的和諧,環境保護才能帶動發展。通過發展促進環境保護。3.1回歸自然,崇尚綠色。21的世紀是開發環保產品的世紀。回歸自然,崇尚綠色將成為時代潮流。綠色經濟、綠色投資、綠色消費、綠色營銷、綠色產品和綠色就業的發展將在全球範圍內展開。其特點是高等教育節能,減少浪費,保持平衡,保護環境,無汙染,無汙染。它代表了政策和市場全新的心態變化,體現了人類對自身責任和發展的理性思考。而且從長遠來看,可以大大節約成本,提高效率,擴大就業,促進發展。因為在未來世紀的競爭市場中。在企業的經營理念中,“環境成本”將成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壹,“環境成功”也將成為重要的法寶。3.2構建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工業體系,需要改變傳統工業社會“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廢物排放”的線性過程構成的開放的“牧童經濟”(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哈丁如是說),建立現代社會所要求的“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可再生資源”的閉環過程的“循環經濟”模式,使資源和能源不斷循環。清潔生產從源頭上引入人的環境與發展,成為二者協調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它以生態工業和可持續農業為主要形式。前者按照循環經濟的思想設計生產過程,促進原材料和能源的循環利用,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效益,後者包括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他們強調減少對環境有害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增加有機肥的投入,這是壹種既能增產又能保護環境的可持續農業。其次,大力發展生態產業鏈(生態工業園)。也就是把不同的工廠連接起來,形成壹個享受資源,交換副產品的產業組合。壹個工廠的廢氣、余熱、廢水、廢物成為另壹個工廠的原料和能源,不僅可以降低成本和能耗,還可以減少浪費,避免二次汙染,開辟綠色消費市場。消費是環境危機的核心,引導生產,影響環境,拒絕汙染產品,青睞綠色商品,成為很多消費者的選擇。這不僅是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也是引導綠色生產的動力。在綠色消費中,消費者只認可這種標有* * * *的綠色商品,對於杜絕銷售不符合環保標準的商品,根除汙染有著重要的作用。早在德國65438年。這是值得各國學習的。最後,大力發展回收再利用產業。從資源的角度來看,垃圾是地球上唯壹不斷增長的潛在資源。因此,采取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措施,科學地回收利用垃圾,將成為21世紀環保產業的支柱產業。在發達國家,回收產業早已成為環保和節能的重要產業。中國是垃圾生產大國,回收潛力巨大。而我國僅停留在填埋焚燒階段,既浪費資源又汙染環境。借鑒國外經驗,中國需要建立和發展垃圾回收利用產業。3.3推進稅制改革,完善生態稅有專家預測,稅制改革將是21世紀最顯著的事情,而環境保護稅和生態稅是主要內容,所有以自然資源為原料的產品都要征收生態稅。所有國家將會就生態稅達成協議。未征收生態稅的國家,其以自然資源為原料的加工產品將受到進口國的懲罰。目前,各國* * *在稅收政策導向上已經明顯表現出環境保護的趨勢。比如對環保產業、汙染治理產業,* * *不僅給予信貸資金支持,還實行免稅、減稅;相反,對於高汙染的生產行業,對生產對環境有害產品的企業,對不治理汙染或治理汙染不到位的企業,要征收高額稅收,限制貸款。通行證> & gt
問題4:如何看待環境汙染問題近年來,中國的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環境問題不僅僅是壹個技術問題,它實際上是壹個社會問題,是由社會結構、社會進程和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引起的。產生的垃圾填埋焚燒,技術上可以解決,但還是要減量。怎麽減?這就需要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發生改變。要通過社會幹預減少人們對環境的破壞,促進環境與社會的和諧。社會學通常稱現代社會為“風險社會”或“高風險社會”。這種高風險從何而來?東莞環保簡介近代工業革命後,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科學技術發展迅速。人們認為科技的進步可以改造社會,改造自然,規避風險。現在,是人們自以為是的行為造成了巨大的風險。東莞環保專家提醒,要用科技,但不能盲目崇拜。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壹個社會問題,需要通過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社會變革來更好地解決。那麽我們應該從哪裏開始呢?環境問題總是與特定社會的結構、過程和行為模式密切相關。社會結構與環境問題密切相關,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發展成果沒有被所有成員享受到,就很難對環境保護有所了解。
* * *推動環保有很多好處,比如稅收、籌集資源、收集信息等,但是* * *很難做到細致、個性化的處理。對於市場來說,這種力量本身就是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雖然市場機制可以提供壹種* * *來引導人們行為的改變,尤其是企業行為的改變,但是在市場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對環境的破壞更大。所以在市場之外,其實可以有壹個平衡,就是公眾參與形成的民間力量。有組織、理性的公眾參與是對* * *和市場的重要補充和促進。
從源頭上防治汙染,除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外,還應著力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環境執法體系,環境執法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要構建門類齊全、功能完備、措施有力、覆蓋環境保護工作方方面面的環境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切實把環境保護納入法治軌道,加強重點流域、區域和行業執法監管,強化城市和重點工業汙染源執法監管,繼續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專項行動;要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著力完善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實加大對汙染者的懲處力度,決不讓環境違法者逍遙法外。
問題五:如何理解現代環境問題的發展過程?環境問題不僅限於環境汙染。人們對現代環境問題的認識是由淺入深的。
壹個逐步完善的過程。
a、20世紀60年代,人們只把環境問題看成壹個汙染問題,認為環境汙染。
主要指城市和工農業發展造成的空氣、水、土壤、固體廢物和噪聲汙染。
土地荒漠化、熱帶森林的破壞和瀕危野生動物物種在戰略上沒有得到強調。
顯然,環境汙染與自然生態和社會因素無關。
b、1972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明確指出,環境問題不僅表現在水、氣、
土壤的汙染已經到了危險的程度,表現在生態的破壞和資源的枯竭;還聲明
有些環境問題源於貧困,建議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
聯合國首次將環境問題與社會因素聯系起來。但是,它沒有從戰略角度指出預防措施。
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沒有明確解決環境問題的責任,也沒有強調需要全球同行。
動起來。
c、80年代,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這壹時期逐漸形成。
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指出了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途徑。
d、20世紀90年代,人們鞏固和發展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形成了當代的主導地位。
我們通過了《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
促進環境保護、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是全球性的行動綱領。
這是本世紀人類社會的又壹次重大轉折,確立了人類環境與發展的新關系。
壹個裏程碑。
問題6:妳對中國的環境問題有什麽看法?中國環境不好,人的素質也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