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牧民定居是全區最大的民生工程,是促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改變落後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舉措,也是壹項長期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1.牧民定居的社會效益顯著。
定居前,牧民居住區水電設施幾乎是空白,教育衛生交通條件十分落後。通過實施牧民定居工程,牧民擺脫了維持了幾千年的遊牧動蕩生活方式,在定居建設中改善了電力、水利、教育、衛生、交通等條件,牧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牧民定居不僅發展了畜牧業生產力,而且對促進遊牧少數民族繁榮、推動牧區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牧民文化素質和科技意識、為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增添力量具有深遠意義。
2.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牧民定居前,飼草來源依靠少量天然割草地,無法滿足寒冷季節舍飼的需要。牧民定居後,種植業的發展解決了飼草和糧食的供應,二三產業的發展擴大了牧區的經濟來源。
3.生態效益好。
牧民定居後,在冷季進行120—150天的舍飼,有效地保護了冷季草原,從而減輕了草原的壓力。現在所有定居牧區的春秋田都開始恢復生產力,牧民定居工程對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牧民定居中的主要問題:
1,對牧民定居系統工程缺乏了解。
牧民定居是壹項集人工飼草地與天然草地、草業與畜牧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牧民生活於壹體的系統工程,也是壹項打破傳統觀念束縛的富有挑戰性的工程。對牧民定居系統工程的認識對定居工程的實施起著主導作用。目前,牧民定居不是壹個系統工程,對如何結合農牧業,如何提高飼草料地生產能力,如何統籌草地利用,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和效益,如何鞏固牧民定居成果,完善牧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缺乏系統認識
2.牧草生產能力和加工利用率低。
牧民定居工程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工飼草場。全區牧區現有飼草料地總面積約580萬畝,戶均30畝左右。在定居的牧民中,只有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和定居時間較早的牧區實現了完全定居,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成為自治區牧民定居的“亮點”。這類牧民占定居牧民的30%左右。由於定居時間晚,自然條件差,定居點管理粗放,其他牧民牧草生產水平低,加工利用率相對較低,成為畜牧業生產的制約因素之壹。
3.草地利用制度改革尚未實現。
實施牧民定居工程,需要調整季節性草場的利用制度,將原有的四季放牧制度由夏-春、秋冬草場改為暖季放牧-冷季舍飼。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區83%的定居牧民中,只有全定居牧民實現了暖季放牧和冷季舍飼,但大部分半定居牧民仍然實行四季遊牧生產模式,他們無法保證冷季的飼草料,因此無法調整季節性草地。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原持續惡化。
4.畜牧業生產經營效率低下。
實施牧民定居工程是改變傳統畜牧業生產方式,使遊牧粗放經營變為半集約經營,提高生產效率的中心環節。目前,草地畜牧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很低。由於牧民分散經營,戶均資源少,畜產品產量和質量低,牧民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維持簡單的再生產。如1999年初和年末,昌吉市阿切裏哈薩克族鄉牲畜存欄數分別為118233和120918標準羊單位,母畜比、出欄率和商品率分別為63.33%和58.6438+06。
5.牧區科技投入比例低。
提高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牧民定居工程的首要任務之壹。目前,牧民定居區科技人員短缺,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形成規模。此外,牧民文化素質較低。比如文盲占7%,小學占44%,初中占32%,高中占12%,大專和中專占5%。大約壹半的牧民是文盲,小學文化程度。牧區科技人員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尚未發揮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