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外部環境,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在經濟環境方面,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因為現代法律意識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產物。在政治環境方面,要大力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政治活動和政治觀念的科學化進程。
在文化環境方面,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謂內部環境,主要是指法律制度本身。包括兩個方面,壹是確立和制定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二是改善知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
二、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
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同意誌的體現,其創造和實施有賴於人民群眾的自覺參與。但是,廣大人民群眾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律觀念的增強,正確法律觀的樹立,都需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來完成。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過多次普及法律知識的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深入持久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對進壹步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依法治國的方針,嚴格執法。知識來源於實踐,社會日常的法律實踐對公民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升具有重大而現實的影響。
國家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如果能夠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辦案,就能真正顯示社會主義法制的權威和力量,顯示法制的嚴肅性和強制性,帶動和影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守法,獲得法律的信任。經過長期的反復實踐,會形成固定的習慣和觀念,公民的法律意識會不斷提高。
第四,高度重視法學教育,開展法學研究。社會主義法律意識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的繁榮。法學教育是培養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徑,法律人才是宣傳、傳播和深化法律意識的先導,法學研究是培養健全法律意識的重要條件。
在法律實踐中,壹些新經驗、新觀點必須及時總結,認真推廣,這離不開法學研究、法學探索和創新。法學研究和實踐的成果首先通過法學教育被壹部分人接受,然後由這些受過教育的人通過各種方式傳播、普及並付諸實踐,從而促進了全社會法律意識的不斷發展、更新和提高。
五、要盡壹切努力,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廣泛深入地宣傳法制。利用大眾傳媒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公民法律意識,是覆蓋面最廣、應用最多、影響最大的壹種方式。
所謂大眾傳播,就是通過壹定的媒介(如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向許多對象傳遞思想和觀點的過程。大眾傳播具有信息來源的廣泛性、時效性和敏感性強、普及面廣和公眾教育功能等特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眾傳媒的普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只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就會產生迅速而廣泛的影響,非常容易在社會上形成強大的輿論和氛圍,使社會主義法律意識深入人心。
擴展數據
未成年人法律意識的確立
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壹、未成年人應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公共規範。
實踐證明,未成年人壹旦養成了各種不良習慣,想要改正並不容易,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應處處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規範,尊重社會公德,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加強自我修養、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自覺抵制違法犯罪行為的誘惑。
比如我1999年辦理的壹起輕微入室盜竊案,涉案人員有三人,其中年齡最小的王只有14歲。1999年6月的壹天晚上,樓和李到我市的甜夢歌舞廳找到王,邀請他去演出。王尾隨至岱湖路居民區,樓率先敲開被害人家的門,然後進屋質問。
當王看到這壹幕時,他離開了房子。最後,樓被判處8年徒刑,李被判處5年徒刑。因為王年輕,所以沒有爭論對錯,也沒有進行具體的行動。為了體現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救助政策,我們沒有起訴他。如果王在本案中也主動幫助實施搶劫,那麽王也將被判入獄。
第二,樹立自尊、自強、自立的意識。
自尊、自律、自強是壹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未成年人自我防衛、贏得社會保護的途徑。如果未成年人自我放縱,無論外界能給予多少幫助,都是無濟於事的。
比如我辦理的舒某搶劫傷害案。罪犯舒某原是新洲區第五中學的學生。由於從小嬌生慣養,他學習不好,成績越來越差。他媽媽把他調到三中後,認為他不是讀書的料,或者說他自暴自棄了。他整天在遊戲室打遊戲,遇到不學習的劉等人,就去和劉等人打架傷人。
第三,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學好知識,豐富社會生活經驗,鍛煉各種能力,才能對違法犯罪行為有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明辨是非,未成年人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這樣有助於未成年人在遭受暴力時及時逃脫或自衛,不被犯罪行為肆意侵犯。
四、強化未成年人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除了以上這些,未成年的孩子還必須知道應該采取什麽措施來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法律意識
參考資料:
寧陜縣人民檢察院——談新形勢下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