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什麽是網絡道德?
網絡道德無非是人們尤其是大學生在網絡空間即虛擬的社會空間中所體現的道德觀念。它是信息時代道德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延伸,是新時期特有的道德觀念,不同於傳統社會中的道德觀念。網絡道德的缺失與網絡的虛擬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是因為人們在網上看不到對方,只有電腦顯示器上冷冰冰的網名或IP地址,即使是那些在生活中行為合乎道德的人,比如大學生,也會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裏行為合乎道德,甚至犯罪。可以說,網民尤其是大學生在網絡上表現出道德觀念的脆弱和不穩定。壹些當代大學生身處現實社會和網絡社會
性格表現不完全壹樣。他在現實生活中是個好學生,但在網絡社會中可能會扮演“毀滅者”的角色。因此,在此背景下,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出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網絡倫理的現狀
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大致可以概括為:壹部分大學生網絡道德缺失,但也有壹部分學生是自覺的。目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缺失主要體現在網絡越位、網絡犯罪和網絡成癮三個方面,具體表現為:
(壹)網絡越位
壹些大學生在網絡空間充當“仲裁者”,假裝光明使者。他們經常在網絡上對某些事物和人進行辱罵和羞辱,甚至侵犯對方的隱私,將自己的私人信息公之於眾,給當事人帶來無盡的困擾。這樣的行為是自以為是的,也是缺乏網絡道德的網絡越位行為。這些大學生,用輿論來懲罰他們認為錯誤或不公平的事件,而不是法律,同時讓網絡虛擬社會骯臟、汙言穢語充斥網絡。他們的行為確實應該受到道德譴責和法律制裁。然而,壹些充滿“正義感”的大學生卻頻頻在網絡上做出這種越位行為,將本應受到政府和法律懲罰的行為,視為自己“懲罰”的權利和義務,這是當前網絡道德導致的普遍現象。
(B)網絡犯罪
壹些大學生為了政治、經濟、民族等利益,利用互聯網提供虛假信息,進行宣揚民族仇恨、色情、反對國家的宣傳和政治活動,利用互聯網實施誹謗、盜竊信用卡等違法行為,以謀取私利,構成網絡犯罪。由於網絡本身結構松散,信息交流自由,其發展過程呈現出無序性,網絡犯罪現象日益突出。目前90後大學生正處於青春期,缺乏社會經驗,自控能力較弱,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衛能力相對較弱。因此,他們不僅可能成為網絡犯罪的實施者,也可能成為網絡犯罪的受害者。網絡道德缺失引發的網絡犯罪,使大學生既成為犯罪者,又成為受害者,危害性大,涉及面廣,需要全社會特別是高校予以重視。
網絡成癮
大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容易被色情網站、暴力遊戲等不良網絡信息所吸引,沈迷網絡形成網癮。由此引發的社會惡性案件屢有發生。互聯網改變了傳統的人際交往方式。網絡的特殊性使人們能夠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通過網絡進行交流,把交流空間從現實社會擴展到虛擬的網絡社會,把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依賴被人與人之間對計算機的依賴所取代。但是,情感的維系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交流之上的。這種新的交流方式大大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交流,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導致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善言談,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願意接受他人的情感表達,大大降低了個體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網絡道德的缺失也是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家長之間關系冷漠的重要原因之壹。
第三,從內因和外因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的對策
內部原因
“解鈴還須系鈴人”。建立網絡道德還需要大學生自發自覺地行動起來,在網絡虛擬空間中體現自己的言行。在教學過程中,高校要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有關網絡道德的講座、書籍、課件等資料,高校輔導員的言行可以感染大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大學生只有從內心意識到在網絡空間中必須遵守符合社會期望的道德觀念,才能達到樹立正確網絡道德觀的目的。
(2)外部因素
當前社會的浮躁和社會道德價值觀的滑坡,社會整體的道德氛圍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大學生在網絡上的言行,這就決定了大學生是否追隨社會上道德價值觀缺失的行為,並延伸到網絡空間。因此,在全社會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完善法律法規對社會道德底線的支撐,形成“以德報德,以德報德”的社會道德氛圍,必然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決定大學生是否會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截至目前,中國已頒布了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管理暫行辦法》、《中國互聯網域名註冊實施細則》、《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我國相關部門也應註意借鑒國外網絡道德建設的經驗,結合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精神,制定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網絡道德要求,以指導全國。只有有嚴格的法律支撐,道德才不會滑坡,才能正確引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觀念,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總之,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是壹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它不僅需要大學生自身修養和道德觀念的提高,還需要社會道德氛圍的熏陶和國家法律法規的支持。只有這些內外因素形成合力,才能幫助大學生盡快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四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