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

如何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

淺談如何激發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由於中學思想政治課還停留在以升學為目的的僵化教學模式,即使到了大學,也很難擺脫學生心中“枯燥、老套”的印象。很多學生認為學習政治課只能得到壹些機械化的教條,在現實生活中毫無用處,甚至認為這些教條與現實生活相矛盾,從而大大挫傷了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課?其實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迫,而是興趣。因此,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環節。

壹是進壹步加強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高校思政教師的個人魅力。

根據壹些高校的調查,思想政治課被認為是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也是最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程。這樣看來,做好思政課教學,關鍵還是看老師。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性質決定了對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壹)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具有完善的人格、堅定的信念和高度的責任感。

1.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具備完善的人格。

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確實有其專業性,但並不意味著高校思政課教師就是“雇傭軍”。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調節。”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大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只有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完善的人格品質,才能更好地教給學生做人之道,解決成長的困惑。

2.高校思想政治教師要有堅定的信念。

中宣部、教育部《關於進壹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高校的重要力量”。高校思政課教師肩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任務,教師自身信念的堅定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高校思政課只有由真正學習、真正理解馬列主義、真正相信並堅定信仰馬列主義、有理想信念的教師來教,才能真正感染學生,使學生心悅誠服。另壹方面,如果高校思政課教師對自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甚至對馬克思主義產生懷疑,就會失去專業發展的可能。因此,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作為“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者”,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

3.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有人說教師是天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壹些教師面臨著精神與物質的巨大失衡,以及高消費與低收入的反差,久而久之導致迷茫和巨大的心理失衡。於是,他們延續了幾年不變的教案,采用簡單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造成了“近墨者黑,近墨者黑”的後果。對於老師來說,今年的學生沒教好,可以等下壹屆,重新開始。但對於父母來說,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從頭再來。因此,教師要想贏得父母的信任,贏得社會的贊譽,更好地提升自我價值,就必須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親和力。

1.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應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

教思政課,說到底就是跟學生講道理。如何以理服人?從根本上說,要講它的歷史感、現實感和邏輯力。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否以理服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理論研究。教師不僅要能在課堂上把枯燥的文章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還要能讓學生欣然接受,這是每個高校思政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深刻的歷史感,強烈的現實感和極強的邏輯能力。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對思政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2.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應具有較強的親和力。

親和力也是壹種人格魅力。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要和藹可親,讓學生感受到與老師的親近,這樣可以更好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產生活躍的課堂氣氛;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欣賞學生,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積極表揚,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使思政課教師真正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具有強大的親和力。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藝術,活躍思想政治課堂。

很多大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主要是覺得枯燥,沒有吸引力。教學其實是壹門藝術,只有努力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完美結合,才能增強思政課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壹)導入要生動,引人入勝。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好的導入能更快地抓住學生的註意力,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在講“職業活動中的道德與法律”的時候,為了增強教學的感染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介紹的時候,我結合學生的專業,播放了壹段關於4S門店顧客頻繁投訴的視頻,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員工應該具備怎樣的道德品質?”在介紹本次講座內容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教學要有豐富的語言和生動的體態。

平實直白的語言容易使課程無味、枯燥,教學效果低下;相反,生動活潑的語言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老師不是擴音器,而是藝術家。他們必須采納數百種語言的精華,利用人們的語言。比如在講述案件故事時,要註意恰當的手勢語言,增強事件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描寫人物時,要結合人物的特點,配以適當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增強人物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從而更好地分散學生上課的註意力。

(三)善於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想政治課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傳統的以黑板和粉筆為教具的教學模式無法形象地展示教學內容。僅靠老師的空話,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隨著學校條件的不斷改善,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漸應用到課堂上。這種技術可以很好地融合色彩、動畫和立體,誘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和方向進行觀察。使學生得到有血有肉,充滿情感,形神兼備的印象;讓學生更準確地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體驗的快樂。當然,需要明確的是,多媒體技術只是壹種輔助教學手段,我們不能過分依賴。課堂上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老師和學生。

(四)思想政治課教學應與時事相結合。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運用時事,有利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將時事運用到思政教學中?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1.第壹步:課前準備

教師在教學前安排學生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近期和時事材料。在這壹階段,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主題,讓學生明確自己的任務和分工,指導學生利用報紙、雜誌或網絡提取素材,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方法,將時事運用到課堂上。

2.步驟2:課堂實施

這也是教學活動中的壹個關鍵環節。教師可以在講課前五分鐘讓學生簡要評論近期熱點新聞或重大事件,教師可以在聽課的同時科學準確地引導學生;或者將熱點人物或事件與本次講座內容相結合,將枯燥的理論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第三步:老師總結?

很多學生對時事的陳述和評論沒有經過深入思考,老師要及時總結。比如有些同學對腐敗有壹些偏見和誤解,甚至質疑中國的反腐能力。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們無法回避。在肯定這種現象客觀存在的同時,要強調這只是個別現象。究其原因,既有腐敗分子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也有我國缺乏完善的制度約束,無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五)提高課堂提問的靈活性和藝術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註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設計壹些與學生互動的環節,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1.首先,設計問題要有啟發性和層次性。

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置壹些巧妙獨特的問題,但要註意壹開始就設計好的問題,在深化問題之前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比如在給學生講“職業道德”的內容時,第壹個問題就是“妳知道哪些職業?”然後問“妳剛才說的這些職業,比如醫生、教師、公務員等,應該有什麽樣的職業道德??"讓問題環環相扣,循序漸進。

2.其次,提問的方式要有趣、親切。

提問時的語言要活潑,避免提問時咄咄逼人的語氣。對回答正確的同學給予正面表揚;答錯的同學要先鼓勵後盡量糾正,尤其是壹些心理素質差的同學,糾正的語氣要適當委婉。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縮短師生心理距離。

(6)巧設課末,激發學生自學能力。

課堂總結部分要巧妙,要有激情。教師要善於運用精煉的語言,幫助學生抓住中心,抓住教學重點;結尾要有懸念,讓學生願意去探索,激發學習興趣。比如總結勞動法內容後提出問題:“同壹用人單位、同壹勞動者可以約定多個試用期嗎?”引導學生課後查找《勞動合同法》的相關內容並回答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結束語

多年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壹直扮演著灌輸者的角色。“老師講,學生默默聽”,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教師要註意提高自身素質,同時改變陳舊觀念,不斷更新教育方法,把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使之成為大學生真正熱愛並終身受益的課程。

  • 上一篇:如何界定刑法規定的國家工作人員的範圍
  • 下一篇:如何做好跟班?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