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住重點內容單詞
從詞性來看,關鍵實詞多為動詞,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將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要準確理解常用詞、多義詞、古今同義詞、活用詞(名詞作狀語、形容詞作動詞、有意用法、使役用法等。)和句子中的特殊難詞,並在翻譯中正確地反映出來。
2.抓住關鍵功能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句子中的副詞、連詞和介詞。虛詞翻譯要註意兩點:①必譯:有實體詞義的要翻譯成實義,如代詞“之”、“其”;在現代漢語中,有相應的虛詞進行互換,如“之”、“而”、“以”、“於”等。(2)不需要翻譯的: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字、短語詞、句末語氣詞。
3、熟悉文言文句型
文言文句型是翻譯話題中的重要點,識別翻譯句子中的特殊句型是關鍵。理解不同於現代漢語的句式和用法,要註意積累,重點把握容易被忽略的定語後置句、介詞賓語句和固定句式。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詞對原文進行逐字翻譯,使實詞和虛詞盡量對立。所謂意譯,就是根據句子的意思來翻譯,盡可能符合原意,句子盡可能照顧到原意。
三、具體步驟——翻譯“六字法”
保留、更改、調整、刪除、補充和更改。
1,“劉”就是保留壹些文言文的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
包括:①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慣用語,壹般人能看懂的,可保留不譯(譯了,但好像不太通順),如“苦幹高成,故無賞侯”(鴻門宴),成語“苦幹高成”可保留不譯;(2)朝代、年號、謚號、廟號、人名、銜名、爵位、地名、官名、實物名稱、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也可以不譯。
2.“改變”:
①用現代漢語詞語代替文言詞語;②用現代漢語的雙音詞代替古代漢語的單音詞;③用古漢語中的意義代替古今詞;④用本地詞代替外來詞;⑤用幸存詞代替活詞等。翻譯要徹底到位,防止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3.“調”就是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在翻譯的基礎上,調整特殊句型的語序,使譯文通順。
翻譯中需要調整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介詞短語放在句子後面,翻譯時要把介詞短語移到謂語前面。(2)定語後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修飾和限制的中心語之前。
4.“刪除”是指刪除無意義或不需要翻譯的襯詞和虛詞。
文言文句子中的壹些詞語,如句首的語氣詞“蓋”、“福”、音節助詞“之”和特殊場合使用的連詞“兒”,在不影響譯文準確性和通順性的前提下,可以刪除。
5.“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於”等補上,使句子完整。
6.“變”是指根據語境靈活翻譯。
這往往是以上五種方法都用了,很難準確翻譯的方法。尤其是遇到文言文中的修辭或典故時,要學會靈活翻譯。比如:①在比喻句的翻譯中,要盡量保留比喻語句;如果不能保持,就只能翻譯成本體。比如《論秦》中的“李”可以翻譯為“疆域遼闊,四周城池堅固,固若金湯”。
四、文言文翻譯的關鍵知識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題翻譯來看,考察的是對整句的理解,但命題人對句子的選擇是獨特的。他們往往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句子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列為高考的得分點。所以考生壹定要特別註意這些得分點。答題時,不僅要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還要掌握“留、改、調、刪、補、改”等六種翻譯方法,還要註意以下七點:
詞類的靈活運用(1)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特有的語法現象,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註的。所以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壹定要認真把握,認真區分。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形容詞和動詞的活用。把文言文翻譯成活詞類的句子,首先要判斷活詞類的類型,然後推斷其意義。
例:哥哥說:“不管哥哥會不會劈柴,他都可以,還丟人。”所以我很快就回來了。
我哥說:“更別說我哥不會砍柴了。就算他能,他也做不到。”所以趕緊讓張先生回家。
解析《樵》,名動天下;“返回”,使招。
《出埃及記》:夫食為民,民不聊生。三天不吃東西,父子就沒法過日子了。
吃飯是普通人的事,普通人沒有飯是活不下去的。如果三天不吃東西,妳們父子就活不下去。
分析"谷物"作為動詞的活用,吃食物。
(2)特殊句型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等。特殊句式的句子往往被命題老師看重。為了準確地翻譯這類句子,有必要能夠翻譯它們的句子特征。
《出埃及記》事實上,吳燦人只是依靠他們的才能來推動。
翻譯:(顧)其實他是吳國人,自以為很有才華。他推薦審批的詩歌(或詩人)很少。
無語言符號的判斷句分析。
比如最近這幾天,很難成功,要看陛下英明神武,當機立斷,所以罪人就殺了。
最近發生的事情將是壹場災難。幸好陛下英明果斷,所以嚴懲了罪人。
結構助詞“司”是提客的標誌,“罪人屠”是“屠罪人”的意思。
(3)多義性
古漢語中的詞大多是壹詞多義的,而這種壹詞多義的現象往往是翻譯問題的焦點。在具體翻譯時,壹定要註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意義中選擇最合適的壹個。
例:永樂元年,入朝,留為舊官。過了壹會兒,再次感謝。
翻譯:永樂元年,被征入朝,留在原官職。不久,他辭職離開了。
分析“理”為“原”,“謝”為“拒”
《出埃及記》:使者到了,送的全是歷史。如果他不打開它,他就會免於災難。人們以為他會去做,覺得雲裏霧裏。(08四川卷)
使者到來後,打開了所有的經史書籍,留下另壹半未打開,以避免災難,這被認為是高尚品德誘導的結果。
分析得分點是“公開”,“設定”為“拋棄”,“思考”為“高尚行為”。
(4)古今不同的含義
古今漢語詞義不同的現象非常普遍。高考命題也經常涉及到這個知識點。翻譯文言文的時候,要特別註意那些古今詞義不同的詞,千萬不要現代翻譯。
例子:我被召見,見到了我的親信。
分析壹下,這裏的“親信”指的是“接近信任的人”,而現代漢語往往指的是“親近信任的人”。
《出埃及記》:不管我哥會不會劈柴,他都會,而且還是個恥辱。
本文分析了這裏的“不管”是“不說”的意思,而在現代漢語中是表示無條件關系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為主,古代漢語詞匯以單音節為主。這類知識點也往往是高考命題老師關註的重點對象之壹。所以在復習備考的過程中要加強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翻譯文言文的時候,壹定要註意不要把古漢語的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詞。
《出埃及記》:我生活貧困,做家政。臨縣有100多人佩服他們的美德。
這句話中的“耕仆”不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而是兩個詞,即“耕”和“工”,意思是“耕”和“工”。根據評分標準,如果不能解釋“傭金”的含義,就會扣分。所以這句話應該翻譯成:(孟嘗)隱居在壹個偏僻的湖邊,親自耕種和勞作。臨縣的學者和人民欽佩他的道德,有100多個家庭在那裏定居。
例句:我困得想殺了富陽。
這句話中的“求死”不是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而是“求”和“死”兩個字,意思是“死在阜陽”不久。所以他窮極了,很快就死在了阜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壹種特殊現象,在翻譯中有相對固定的格式。不按照固定格式,就會有錯誤。所以翻譯文言文的時候,只能用它的固定含義來翻譯,不能意譯。
例:謚號不朽。
分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壹”組成,表示動作和行為的方式,可以翻譯為“通往……的路”。
比如說,比大眾復雜的事情有千千萬萬,那麽麻煩又有什麽意義呢?
分析“和壹”由疑問代詞“和”和名詞“壹”組成,問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麽”。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包括:為什麽?(表修辭語氣,譯為“為什麽……”)沒有什麽是...?恐怕是的。為什麽?(用來問“我該怎麽處理……”),不管我有沒有...?對不起...)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隱喻、轉喻、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多不能直譯,要根據其修辭方法的特點意譯。如果要翻譯的句子采用比喻修辭,有的需要直接用本體代替喻體,有的需要抓住喻體,通過形象描述進行意譯;如果待譯句子采用轉喻修辭,應直接指出轉喻本體進行翻譯;如果采用互文修辭,翻譯時要把相應的內容組合起來,意譯;如果要翻譯的句子是委婉修辭,要根據上下文翻譯句子中要表達的意思。
《出埃及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這句話是用互文修辭的方式解讀的。如果妳不懂這種說辭,很容易把這句話曲解為:妳不會因為外來事物的美好而感到快樂,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難過。正確的翻譯是把相應的內容組合在壹起。不要因為外來事物的好壞或者自己的得失而感到開心或者難過。
《出埃及記》但是劉日快死了。
這個句子是用比喻修辭的方法來分析的。這句話中的“夕陽”,比喻劉奶奶的壽命。可以用描述性的語言翻譯成:只因為劉奶奶的生命就像西山即將落山的太陽壹樣在消逝。
《出埃及記》:黃金如果鋒利,就會受益。
這句話是用借代來解釋的。“金”是轉喻,意為“金屬制成的劍”,屬於材料替代品。翻譯的時候要直接指出轉喻的本體。翻譯:金屬制成的劍在磨刀石上磨得鋒利。如果不明白這句話用的是借代,很容易鬧出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