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三峽的歷史狀況

三峽的歷史狀況

三峽工程的構想是由中國偉大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首先提出的。

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後第二總綱——工業計劃》“改善現有水道運河”壹節中提出:“自宜昌至峽,...激流和灘石都是順流而下,為了改善這個上遊段,要用水閘把它的水堰住,讓船逆流而上,為它的水力融資。

它的灘石要爆破驅逐,所以水深十尺的路線從漢口出發,到達重慶,就可以得到。

1924年8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國立師範大學大禮堂作“民生”演講時,說:“如長江上遊奎下之水力,更大也。

有人調查宜昌到萬縣的水電,能發電3000多萬馬力。如此大量的電力比現在所有國家發生的都要多得多...“這是中國首次提出的開發三峽梯級,改善川江航道,結合水力發電的設想。

1944年5月,* * *資源委員會邀請世界著名的高壩專家、時任巴克拉大壩項目顧問的美國開墾局總設計工程師薩萬其博士訪華,由中國的工程師陪同,隨後提出了長江三峽工程的初步報告,10年6月由白宮披露,在世界上引起轟動。

“規劃”壩址位於南津關上遊約2000米處,最大壩高225米,水庫正常蓄水位200米。水電廠總裝機容量為654.38+00.56萬千瓦,單機容量為654.38+065.438+0萬千瓦。船閘設置通航,萬噸船隊可達重慶,還能攔洪,預計投資9.35億元。

應該說,薩凡納計劃是第壹個能夠充分利用三峽水資源的具體計劃。

1945年5月,資源委員會組建了“三峽水電工程技術研究委員會”,同年8月,在水電工程總局下設立了三峽勘測室,並從美國租借了兩臺鉆機和兩臺鉆機,開始了壹些勘測和調查工作。

1946年4月,薩凡奇博士再次來到中國,勘測三峽壩區。

同年5月,資源委員會與美國墾殖局簽訂技術合作協議進行設計,並派出54名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赴美國墾殖局參與三峽工程的設計和研究。

1947年5月,* * *明確叫停三峽水電項目。

從65438年到0949年新中國成立,長江中下遊相繼解放。

同年汛期,長江流域連續下雨。

7月9日,沙市水位高達44.49米,為1931洪水以來的最高水位。

7月12日,漢口水位上漲至27.12米,導致長江中下遊多處堤防潰決,形勢異常嚴峻。

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江中下遊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問題引起了各級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不久,1950年2月,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武漢成立,開始了對長江的綜合治理。

1952年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根據長江委規劃設計發布了《關於荊江分洪工程的決定》。

決定指出:“為了保證湖北、湖南兩省數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長江治理工程完成之前,加固荊江大壩,在南岸開辟分蓄洪區,是壹項緊急措施。

根據這壹決定,30萬軍民奮戰75天,荊江分洪工程以奇跡般的速度於1952年底完工。1954洪水期間,為保障武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4汛期,長江流域發生20世紀以來最大洪水,洪水位高,持續時間長。

為保住荊江大堤,三次動用荊江分洪工程,使沙市洪水位降低約1米,但長江、漢江主要堤防仍有64處決口。

盡管防禦強大,武漢仍被洪水圍困100天,京廣鐵路無法通車100天。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損失慘重,3.3萬人死亡。

1954的洪水啟示人們,解決長江中下遊嚴重洪澇災害的威脅,是治理長江的首要而緊迫的任務。

中央要求加快長江流域的規劃和三峽工程的研究,決定在長江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

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從1955開始,在蘇聯專家的協助下,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的勘測、科研、設計工作,歷時三年,於1957年底基本完成。

  • 上一篇:12306訂了高鐵票。都幾天了,還能拿出來嗎?
  • 下一篇:傷亡事故應急預案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