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陜西省氣象條例

陜西省氣象條例

第壹章總則第壹條為了規範氣象觀測、預報和服務活動,提高防禦氣象災害和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氣象資源的能力,促進本省氣象事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氣象探測、預報、服務和氣象災害防禦,開發、利用和保護氣候資源,從事氣象科學技術研究及相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軍事氣象工作的管理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第三條氣象事業是基礎性公益事業,氣象工作應當以公益性氣象服務為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禦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氣象事業為經濟社會發展、國防建設、政府決策和人民生活服務的功能。第四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在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做好氣象事業的相關工作。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氣象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推廣應用先進的氣象科學技術,發展氣象信息產業,提高氣象工作水平。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對在氣象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地方氣象事業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重視地方氣象事業發展,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制定並組織實施地方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和專項規劃,提高防禦氣象災害和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氣候資源的能力。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及其所屬氣象臺站在承擔國家氣象事業任務的同時,應當做好地方氣象事業。第七條地方氣象事業包括:

(壹)氣象探測、氣象通信、氣象信息、氣象預報、氣象服務、氣象科學技術研究和為地方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

(二)為當地防汛抗旱、大風(沙塵暴)、大霧等氣象災害服務的氣象預警系統;

(三)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防雷等氣象防災減災系統;

(四)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展的農業氣象預報、城市環境氣象預報、火險氣象等級預報、農作物氣候產量預報、大氣汙染氣象潛力預報、生態環境遙感動態監測等專項氣象服務;

(五)為當地服務的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等項目。第八條發展地方氣象事業的投入,主要由同級財政承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地方氣象事業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相關業務經費和專項經費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財政預算,保障地方氣象事業與國家氣象事業協調發展。第九條省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省氣候資源的綜合調查和區劃,對可能導致氣候惡化的大氣成分進行監測,定期進行氣候分析和評估,發布全省氣候和環境狀況公報。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向本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提出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以及氣候資源區劃成果應用的建議。第三章氣象探測第十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民航、林業、水利等部門所屬的氣象臺站,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設立的氣象觀測站,構成全省氣象探測網。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逐步增加氣象觀測站點。

鄉(鎮)人民政府以及與災害性天氣監測相關的其他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向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提供災害信息和氣象監測資料。鼓勵其他組織和個人向當地氣象主管機構報告發現的突發氣象災害。第十壹條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氣象探測,並向上壹級氣象主管機構報送氣象探測資料。民航、林業、水利等部門所屬的氣象臺站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設立的氣象探測站,應當按照規定向氣象主管機構報送氣象探測資料。

氣象觀測資料,除涉及國家秘密外,由省氣象主管機構按照* * *享有* * *使用的原則,定期收集整理,無償向社會提供。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劃定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範圍,並納入城鄉建設規劃。

(1)參考氣象站和基本氣象站探測環境的要求:

1.建築物、樹木等障礙物邊緣與觀測場邊緣的距離為障礙物高度的十倍;

2、工程設施邊緣與觀測場邊緣的距離,鐵路路基為200米,電氣化鐵路路基、水庫等大型水體為100米,公路路基為30米;

3.對觀測數據精度有影響的各種震源邊緣與觀測場邊緣之間的距離為500米;

4、觀測場邊緣十米以內不得種植壹米以上的農作物。

(2)壹般氣象站探測環境的要求:

1,隔離棚邊緣到觀測場邊緣的距離是棚高的3倍,棚排的8倍;

2、工程設施邊緣與觀測場邊緣的距離,鐵路路基200米,電氣化鐵路路基100米,水庫等大型水體50米,公路路基30米;

3.對觀測數據精度有影響的各種震源邊緣與觀測場邊緣之間的距離為300米;

4、觀測場邊緣十米以內不得種植壹米以上的農作物。

(3)高空氣象、天氣雷達、酸雨、遙測等探測的環境保護要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不符合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要求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障礙物,由當地縣級或者市(地區)人民政府拆除或者遷移。

  • 上一篇:如何提高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
  • 下一篇:涉密人員的職責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