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矯正的基本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內容:
第壹,註冊制度
矯正對象應當在法律文書生效後或者出獄之日起7日內,向長期常住地司法所申報並辦理登記手續,如實報告家庭情況。司法所對矯正對象進行編號,填寫矯正對象登記表,宣讀矯正對象行為規範,責令其嚴格遵守。
被矯正對象每周通過電話向司法所報告壹次,報告上周所在地點、活動情況和思想狀況。矯正對象應當每月向司法所報告壹次,並報告情況。視身體情況,可委托監護人或近親屬書面報告情況。
第二,監護制度
司法所應當在矯正對象報到後20日內,走訪了解其單位和家庭情況,確定矯正對象的監護人,並簽訂監護協議。
1.監護人的基本條件
(1)應該是被糾正對象的直系親屬或密友。
(2)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群眾反映好。
(3)願意承擔監管義務和相應的監管責任。
(四)具有監督能力和相應的身體條件。
2.監護人的基本職責
(1)監督社區矯正對象守法情況,督促其遵守社區矯正規定。
(2)隨時與社區矯正對象保持聯系,掌握矯正對象的動態和基本情況。
(3)每月以書面或電話形式向司法所報告被糾正對象的糾正情況。遇有特殊或緊急情況,應及時反映。
第三,探視制度
走訪是指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根據社區矯正的有關規定,定期到社區矯正對象的家庭、社區(村)或工作單位,向有關人員和當地群眾了解社區矯正對象的矯正情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訪問的具體要求是:
(1)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每月至少會見矯正對象壹次,實地走訪矯正對象的矯正情況。
(2)節假日等重點時段,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要及時走訪,掌握矯正對象的動態情況。
(3)社區矯正對象受到獎懲、有重大思想問題或其他特殊情況時,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應及時來訪。
(四)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應當根據走訪情況及時調整矯正方案和措施,增強矯正的針對性。
第四,搬遷制度
社區矯正對象的搬遷必須報司法所批準,並經公安機關批準。
搬遷的程序和要求:
(1)矯正對象搬家保外就醫。矯正對象因特殊要求確需轉院或離開居住區的,須由本人提出書面申請,監護人、居委會出具證明,矯正對象填寫《社區服刑人員安置審批表》。
(2)司法所會同公安派出所,將審核後的矯正對象的表現材料和意見,連同矯正對象的申請壹並提交當地社區矯正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決定,經領導小組負責人簽字後,報縣(市、區)級社區矯正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審核。
(3)縣(市、區)級社區矯正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審核後,移交當地縣(市、區)公安機關審批。
(4)被矯正對象獲準遷入的,原居住地司法所應當在3日內將被矯正對象介紹到其遷入地司法所,並移交相關檔案。
(五)遷入地司法所收到相關材料後3日內,將社區矯正對象納入監管範圍。
五、請取消請假制度
休假制度
社區矯正對象需要離開居住地的,必須向司法所報告,經公安機關批準。
社區矯正對象外出休假的審批程序和要求;
(1)社區矯正對象向司法所提出申請,包括外出原因、外出時間、外出目的地等。,監護人和居委會出具證明,矯正對象填寫外出請假審批表。
(2)司法所核實後,簽署初步意見,將矯正對象的表現材料送公安機關審核。
(三)公安機關批準後,司法所應當及時通知矯正對象,同時告知外出期間需要註意的有關事項和要求。
(四)社區矯正對象不在期間需要延長休假的,由其監護人代為辦理相關手續。
(B)休假終止制度
矯正對象返回後,應及時在司法所銷假,並向派出所報告。對不按時終止休假或未經批準離開居住地的,按照被糾正對象的分數考核及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不及物動詞訪問系統
接受媒體采訪或會見外國人前,矯正對象須本人提出申請,監護人和居委會出具證明。司法審查後,矯正對象的表現材料將送公安機關審批。公安機關批準後,司法所應當予以備案。為了防止被矯正對象受社會上不良分子的教唆、鼓勵再次犯罪,被矯正對象不得與有不良記錄的人交往。
七。宣傳系統
司法所應當定期以適當形式公布矯正對象的獎懲表現。
八。上訴制度
申訴是公民的壹項法定權利。作為公民,社區矯正對象的基本申訴權應當得到制度保障。矯正對象受到違法待遇或者社區矯正組織未按照相關法律文書確認的刑罰內容執行刑罰的,可以要求社區矯正組織糾正或者向檢察院舉報、反映,也可以向司法機關申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
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社區矯正機構,負責社區矯正工作的具體實施。社區矯正機構的設立和撤銷,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提出,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審批。
司法所根據社區矯正機構的委托,承擔社區矯正相關工作。
第二十三條社區矯正對象在社區矯正期間,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履行判決、裁定、暫予監外執行決定等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遵守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關於報告、會見客人、外出、流動、保外就醫的監督管理規定,服從社區矯正機構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