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誰能介紹壹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誰能介紹壹下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北京大學享有“中國新聞事業和新聞教育的搖籃”的美譽。早在1918年,北京大學就開設了中國歷史上第壹門新聞學課程,成立了中國第壹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蔡元培校長任會長。北京大學出版了中國第壹部新聞學著作,創辦了中國第壹份新聞學雜誌。北大有許這樣的“新聞教育第壹碩士”。著名記者邵飄萍是新聞學研究會的導師,青年毛澤東是新聞學研究會的會員。以北大為中心的新聞學研究和新聞學教育活動,奠定了我國新聞學研究和新聞學教育發展的基礎,在我國新聞史上寫下了輝煌的壹頁。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大學兩次在國內率先開設新聞專業,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這壹時期的畢業生大多成為中國新聞教育和新聞戰線的中堅力量。

1917年,北大開風氣之先,聘請了在美國讀新聞學的許教授,為文科院系學生開設新聞學選修課,介紹歐美新聞學概況和新聞學理論,開了中國高校的第壹門新聞學課程。1918年春,學生羅和譚向當時還擔任校長室秘書的許教授和經常邀請他們約稿的《京報》社長邵飄萍提出了成立新聞學會的願望。徐當即表示支持,“願意指導學生學習”,邵則上書蔡元培,提議北大成立研究會,研究新聞學。

2008年7月6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通則草案》中,以“灌輸新聞知識,培養新聞工作者”為宗旨,以範圍、采編、選題、新聞傳播方法、新聞紙、通訊社為研究內容,發表了八篇文章。1918 10 10月4日,全國第壹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蔡會長在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民國以後新聞紙突然增多,但“只是發展的方式靠經驗”。因此,有必要組織壹個研究新聞學的學會,並將其與中國的社會實際相結合,“基於特殊的經驗進行總結,從而證實理論,或者使新聞學有壹個特殊的發展”;強調要保持新聞性,反對色情廣告和淫穢故事。研討會主任許做了“新聞紙的責任與盡職”的演講。

2月1919,19,研究會更名為“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宗旨改為“研究新聞理論,增加新聞經驗,謀求新聞事業發展”,進壹步突出了新聞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結合。1919年4月20日,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出版了中國歷史上第壹份新聞期刊《《新聞周刊》》,以“方便會員實踐、傳播新聞知識、學生討論”為宗旨。雜誌出版了三期,五四運動後停刊。1919 10 16、舉行了第壹次研究期滿儀式,蔡元培親自給毛澤東等55人頒發了壹年和半年兩次聽課證書。1919 10 10月19,研習班新壹期正式啟動。但由於蔡元培強行赴歐求學、許在平民大學任教、邵飄萍流亡日本等原因,估計到1920年底研究會停止活動。然而,許教授的《新聞學講義》卻出版並流傳後世。這是中國第壹次寫他自己的新聞作品。此後,北大的新聞教育停滯了二三十年。而北大其他專業的畢業生,很多都是從事新聞出版工作,成績斐然。然而,鹽源的新聞教育並沒有停止。在65438年至0924年高校設立新聞系的高潮時期,由美國新聞界發起在燕京大學設立新聞系。發起委員會主席是密蘇裏新聞學院院長沃爾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資助5萬美元。白瑞華(Roswell S. Brittan)是該系的系主任,而弗諾爾·納什(Vernor Nash)也是壹名教授。該部門雖然壹度止步於1927,但在1929恢復並迅速發展。課程包括新聞學原理、編輯、采訪、寫作、管理、印刷、攝影等。師生共同編撰《焰炟周報》新聞副刊,合辦燕京通訊社。最初只發英文稿,後來為北京、天津、上海、漢口、香港、東京、紐約等地的10多家報紙發中文稿。這個系的體系和設施都比較完備,被稱為“遠東最新最全的新聞學院”(趙敏衡《外人在中國的新聞學》,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1932版,第148頁)。葬於未名湖南岸的斯諾等人曾在此任教。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2年全國高校調整,進壹步加強了政府對新聞教育的領導和規劃發展。燕京大學新聞系並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編輯專業為邵飄萍(後更名為新聞學專業)。當時系主任是李羅,教授是方漢奇等人。從1952到1955的四年間,北大中文系壹方面接收了焰炟大學新聞系合並的三個年級90多名學生,另壹方面逐年招收250多名新生,成為新中國新聞事業的中堅力量。65438年6月至0958年6月,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並入人大新聞系,師資、圖書、資料均有相應調整。1971人大被撤銷,學校新聞系不復存在。當年9月,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恢復。1973人大新聞系部分教師按建制分配到北大任教,其中方漢奇等人比較有名。然而,由於極左思潮的幹擾,這壹時期的新聞教育很不規範。65438-0977全國高校恢復招生,北京大學新聞專業開始正式招生。1978,人大復會,北大新聞專業重回人大。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壹批與傳播學相關的書籍被引入中國,傳播學作為壹門學科開始被中國人認可。1983年6月,根據(83)15指示,北京大學在國際政治系(國際關系學院前身)設置“國際文化交流”專業,開始招收雙學士學生。從1985到1988舉辦了幾期研究生課程,從1991開始招收第二屆學士學位學生。65438-0986開始在國際政治學碩士專業下招收國際文化傳播方向的研究生。並逐步培養了壹支年輕而強大的從事國際傳播、文化交流、新聞傳播等專業的教師隊伍。1984年,國家正式將編輯專業列入本科招生目錄。北京大學作為全國十幾所高校之壹,開設了中文系編輯專業,先後培養了10名學生。隨著該專業的設立,新聞傳播學在北大相繼產生,並形成了鮮明的辦學風格。65438-0993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為適應社會需求,開設了大專層次的廣告教育。北京大學藝術系成立於1994,廣告學專業於1995正式列入北京大學本科專業招生目錄。與此同時,其他幾個專業繼續發展。65438到0994,編輯轉入信息管理系,更加強調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既培養傳統編輯,又側重培養網絡編輯和電子出版人才方向。65438-0997,國際關系學院開始招收國際政治學碩士專業下的國際文化傳播方向博士生;編輯學也在圖書館學碩士專業學位點下招收了編輯學碩士生和博士生,廣告學在藝術學碩士專業學位點下招收了廣告學研究生,1998年國家調整專業目錄,國務院學位辦將傳播學列入研究生學科目錄。國際關系學院申請傳播學碩士,1999正式招收國際文化傳播與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研究生。

[編輯此段]學院主頁

/

[編輯此段]學院發展

20世紀80年代,北京大學先後開設了新聞學、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廣告學、編輯出版學、信息管理學等不同院系的課程。,逐步形成了壹支從事新聞學、傳播學和許研究教學和研究的教師隊伍。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年輕化,專業技能強。他們大多有留學、科研背景,知識結構新穎,吸收能力強,學術視野好。新聞學和傳播學是交叉學科。北京大學文理門類齊全,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廣泛紮實,學術氛圍良好。擁有全國壹流、獨具特色的綜合學科環境,為培養信息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技術保障。但北大在國內外的學術地位和頻繁的國際交流,為其新聞傳播教育走向世界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學依托日益強化的新聞傳播學學科基礎,整合全校資源,恢復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承光榮傳統,鑄就今日輝煌。

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新聞與傳播學院正在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聞傳播研究與教學模式。截至2006年5月,我院共有教師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學院教師已出版專著或譯著71部,發表學術研究論文323篇,承擔政府、企業等機構學術研究項目47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7項。湧現出壹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742人,其中博士生57人,碩士生251人,第二學位研究生20人,本科生414人,國際學生和港澳臺學生97人。此外,還有近100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經過五年的發展,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成為中國新聞與傳播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學恢復成立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依托日益強化的新聞傳播學學科基礎,整合全校資源,逐步形成了適合許智宏校長、邵華澤校長和特聘教授發展的具有北大特色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和教學模式,形成了包括新聞、傳播、廣告、編輯出版、網絡傳播、廣播影視、跨文化傳播、公共關系、媒介管理等壹系列學科群。截至2006年9月,高校教師人數達到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全日制在校生678人,其中博士生55人,碩士生265人,438+06人,本科生407人。此外,還有近1000名研究生課程和學院的學生。師資隊伍是老中青結合,學歷層次齊全。經過幾年的發展,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科建設日趨完備,培養能力初具規模。

[編輯本段]專業設置

目前,新聞與傳播學院設有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學術層次。本科有新聞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廣播電視新聞四個專業。研究生開設了新聞傳播學兩個碩士點,傳播學壹個博士點。他們的專業研究方向涵蓋國際新聞、新聞傳播實踐、新聞傳播史、國際傳播與跨文化傳播、大眾傳播、新媒體與網絡傳播、廣告理論與實踐、媒體管理、編輯出版等諸多領域。

學科評價大學排名:0503新聞與傳播學(2009),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排名第7。

目前,新聞與傳播學院設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

[編輯本段]培訓目標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旨在培養和造就熟悉國家政策法規、新技術、外語和現代管理理念的新壹代新聞傳播人才;為邵華澤主席題詞作者解決新聞傳播領域的重大問題提供科學依據;搭建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的橋梁。/

  • 上一篇:上市公司利潤分配規定
  • 下一篇:阿壩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內設機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