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年記者》作者:閆曉峰
翻看《新周刊》的文檔,只看到了編輯手冊,沒有看到采訪手冊之類的。雜誌辦了12年,在沒有采訪手冊的情況下走到今天。相信這不是新周刊獨有的。大部分出版社即使有這樣的手冊也已經棄用了,網上可以找到大量的手冊、代碼等文檔。在中國的雜誌工作室,采訪就像編輯和設計壹樣,是工匠的工作,熟能生巧。沒有標準的通則,只有苦行。
《新周刊》給讀者的印象是,編輯多於采訪,概念多於細節。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本雜誌不重視社會事實。當然,相比三聯生活周刊強制規定新手“八個人寫三千篇”的做法,《新周刊》要寬松很多,我覺得硬性規定采訪次數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當然,面試價值不是體現在數量上,而是體現在質量上。
雜誌報道擅長深度報道。深度報道在本文中分為三段論:預設假設、捕捉事實、整合文章。三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是-
面試和社會調查有什麽區別?
這個世界的真相可以被接近嗎?
寫報告和寫小說有什麽區別?
首先,默認
面試和社會調查有什麽區別?或許,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去面試之前,妳需要壹個理論預設或者邏輯判斷嗎?
當礦難等突發事件來臨時,記者能有怎樣的理論準備?能形成什麽樣的邏輯判斷?顯然,這是荒謬的。對於重大事件的報道,記者無法先做出邏輯判斷,只能是壹些思路的碎片,比如違規操作,官商勾結,人命不值錢的判斷,僅此而已。這些想法有待證實,更豐富更精彩的事實藏在以後的采訪中。找到他們是記者最大的使命和挑戰。面試有效實施後,自然就變成了邏輯判斷和理論分析。當然,前提是妳有足夠的理解和邏輯安排能力。如果面試只是為了證實某個假設和已經判斷出來的東西,那就毫無意義,強奸事實。
另壹方面,理論是捕捉世界的網。如果妳沒有世界觀,妳註定采訪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東西。記者是人,不是掃描儀。換句話說,妳對世界的看法決定了妳能捕捉到什麽。
是預設問題還是隨機跟進,哪個先來,要看面試題目不同。事實永遠比理論更精彩,變化永遠超出個人想象。但如果沒有理論和邏輯,面試官就會變成吸塵器,抓什麽就是什麽。壹個有理論準備的大腦,可以讓記者像守在洞口的貓壹樣,隨時抓住話題的老鼠。
理論上沒有絕對客觀的調查或采訪。人們只能通過壹些方法論壹步步接近事實。從負面來看,不可能完全抓住事實。但新聞采訪和社會調查至少有兩樣東西可以享受:壹是價值中立,二是邏輯循環鏈。
在采訪/調查過程中,需要保持價值中立,即暫時拋開壹切既定的觀念、觀點和理論,保持壹定的空無狀態來迎接事實。尤其是在面試過程中,壹定不能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影響、幹預、左右面試對象或事實。價值中立並不意味著沒有事先的想法或邏輯,只是要求在操作過程中要排除他們對捕捉事實的幹擾,讓“客觀性”自然呈現。對於壹個傻子的比喻,妳不能在礦難采訪/調查中問:“死了這麽多人,妳覺得礦主很可恨嗎?”
至於訪談/調查需要邏輯循環鏈,直接借鑒了社會學研究方法中的邏輯關系(見下圖)。畢竟新聞學只有百年歷史,而社會實證研究有二三百年的歷史。那麽,獲取事實的邏輯方法自然可以用來享受。本次調查/訪談的邏輯周期如下:
以《新周刊》曾經做過的“返鄉”話題為例。沒有壹套成熟的理論準備或邏輯判斷,如此大篇幅的報道策劃,最終會導致方向雜亂無章,讀者很難窺壹斑而知全豹。對於這個話題,我們做了壹系列的預設,比如:
1.現階段,團圓是否已經從感情維系發展到經濟利益甚至政治裙帶關系?
2.同學會是否存在階級分化,清華、北大、吉大等名校的同學會是否形成了C W Mills所謂的“權力精英”?
3.壹個人壹生中經歷過不同的同學會,那麽同學會的哪個階段起著關鍵作用,小學、中學還是大學?各種校友會的交流方式有什麽異同?
五年前的2003年運營了“返鄉”主題。目前,中國社會趨於僵化。以上預設應該說只是理論上的預測,可能領先於2003年的中國。或者說,根本不是這樣的。以上假設都是西方模板下的邏輯判斷,而中國社會完全是在玩另壹種規則或者潛規則。但無論證明與否,都是推動事實捕捉的出發點。
期刊的采訪不同於報紙和電視,但它具有很強的新聞策劃性質,即新聞傳播過程的策劃和設計。這不僅是指事件報道策劃和大型專題策劃,也是為了滿足媒體競爭和廣告主的需求。
其實媒體的客觀性不會因為新聞策劃而犧牲。吃壹碗新聞是壹門藝術,所以科學有點諂媚,或者最多是藝術加壹點科學。
事實和假設的關系堪比狗和尾巴的關系。不管是狗搖尾巴還是尾巴搖狗,英國諺語說:“有時候,尾巴能搖狗。”事實和假設是相互制約和控制的。壹方太強,壹方太弱,不需要深度訪談/調查。
社會學研究通常基於這樣壹種觀點,即狗的尾巴會搖動。深度新聞采訪或專題策劃需要享受這種方法論的邏輯,操作方法和流程自然各有優勢。其實精彩的訪談也可以彌補社會調研的枯燥。而有經驗的記者自然會晉升為未來的理論大師。比如美國城市社會學和芝加哥學派的鼻祖羅伯特·帕克先生,就是壹位老記者。
第二,捕捉
這個世界的真相可以被接近嗎?這個問題讓人想起量子物理中著名的測不準原理。
根據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這個世界是不可預測的,因為任何測量這個世界的工具或方法都會無壹例外地幹擾被測對象,得到的結果不再客觀。所以悲觀的認識論會說,這個世界的真理永遠不會到達人類;樂觀主義認識論堅信人類具有無限接近客觀世界的能力。對於“客觀世界”,量子物理只研究其中的壹個,自然界,另壹個是更多變的人類社會。記者要做的,似乎是盡可能接近真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任何對社會的看法都是每個觀察者的心理投射,人各有所好。哪個記者不是從個人角度采訪,哪個編輯不是根據個人興趣剪料,哪個編輯不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發表什麽樣的文章?我們只相信我們願意相信的世界。有壹次,好萊塢電影人喬治·克魯尼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嚴厲嘲諷CNN和BBC所謂的客觀報道。他說,壹個三名登山者遇險的新聞,會在西方電視臺反復播放幾十遍,而妳知道,這個世界上無數的生命正在同時被侵犯或者面臨死亡。妳還能說CNN和BBC代表客觀世界嗎?
客觀新聞學無疑起源於西方,CNN和BBC由此誕生。但這種“客觀”過於西方中心主義。只是妳在面試中盡量保持某種價值中立,把握素材,捕捉。新聞采訪不僅僅是麥克風或錄音機。無論是邁克爾·華萊士和風雲人物談笑風生,還是人類學家潛入非洲部落,融入土著人的生活,都具有經營者的主觀價值判斷和心理投射。
電影《聲名狼藉》挑戰了所謂的“價值中立”的客觀報道方法。影片講述了西方“報告文學之父”杜魯門·卡波特的另類故事。卡波特受《紐約客》雜誌委托寫壹個謀殺故事,通過深入罪犯內心,發現人性從根本上是相似的。卡波特的《冷血》與其說是深度報道,不如說是小說。但筆者認為這種小說寫法更“客觀”貼近罪犯的心理事實。
縱觀新聞史,期刊式的深度報道既借鑒了文學筆法,也采用了社會學、人類學中的“拿來主義”。這裏不妨穿插各種盤點方法:
1.民族誌/田野方法。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進入角色,深度參與,保持價值中立。人類學的壹個普遍原則是:“只有當妳深深卷入另壹種文明時,妳才能明白妳自己的文明是什麽。”其實這就講了壹個事實和假設的辯證關系。
新聞報道的觀察/體驗式報道,相當於上述的田野法。它是壹種訴諸於面試者的感覺器官和延伸的方法,取決於操作者的思想因素、知識因素、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
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曾經讓我國社會學大師費孝通受益匪淺。後來他把方法簡化為壹種“看是非曲直”,壹種洞察事實的社會學想象。例如,費孝通本人在30年代深入到鄉鎮企業剛剛建立的江浙省(即“江村”)時,看到壹些農村婦女燙頭發,得出“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的結論。他“見功”的背後是這樣的邏輯推理:傳統農村是男權社會,家庭財政大權掌握在中老年男性手中,女性沒有消費權,更不要說為了愛美燙發;這裏的女子燙發現象表明,財產的支配權已經轉移或部分轉移,女性因為進入絲廠而擁有了獨立的財務權,甚至在家裏的話語權。因此,當時當地的“鄉村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了證明這個結論,費孝通還註意到,每當下雨的時候,都有丈夫打傘到廠門口接媳婦的現象,這在傳統的男權社會是不可想象的。毫無疑問,費孝通所謂“見功”的背後,其實是壹套理論準備。
2.面對面訪談法。即記者通常采用的采訪方式是擬定問題提綱,揣摩對方的反應,及時調整問題。這種法律既要求尊重對方,又要防止其任意和不相幹。在面對面的采訪中,好奇心比技巧更重要,調查性的話題就像智力遊戲,逐漸深度介入。
面對面采訪或采訪與采訪是目前記者收集信息最常用的方法,具有雙向交流、控制性強、實用性廣的特點。其本質是壹個社會互動的過程。前“中關村第壹記者”劉仁在采訪“知識英雄”時曾總結過他的規律,那就是深度涉入的雙向溝通。劉在采訪中沒有做筆記,而是把所有的經歷都放在了討論問題和智力對抗上。往往壹篇精彩的報道要錄在幾盤甚至幾十盤磁帶上(當時用的是卡式錄音機),但寫下來也不過壹千字。通常面試邏輯是通過預設和執行逐步完善的,但沒有壹定的理論準備,很難應對與專家的交鋒。劉仁後來把這種采訪匯編成壹本書《中關村方法》。
3.電話面試。這種方法在美國新聞界被稱為“快餐式采訪”。如果按深度分級,景深法優於面對面面試,面對面面試優於電話面試,電話面試優於MSN面試。但電話面試的優勢不言而喻,可以大面積、大批量操作,省去了奔波之苦和時間不便。對於不能說的話題,電話中的距離感可以讓雙方放松,暢所欲言。《新周刊》的電話訪談欄目《世界觀》就是壹次成功的嘗試,它往往能讓被采訪的名人敞開心扉,說出他們對箱底生活的所有感受。
4.文獻法/二手資料法,百度法/Google法。社會學意義上的文獻是指凝固在壹定物質載體上的壹切知識,其本質是記錄壹切知識的載體,包括以文字、圖像、符號、音像等技術手段記錄的人類知識的載體。今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上述文件已被轉移到虛擬空間。搜索引擎網站的宏偉計劃是在互聯網上建立壹個包羅萬象的圖書館。可以說,百度法/谷歌法正在讓新壹代媒體人越來越懶,新聞機關在萎縮。有些文章甚至是壹批關鍵詞搜索的結果。當然,積極的意義在於,記者可以在任何采訪實施之前,通過百度/谷歌做足功課。
5.筆試面試方式。壹般針對“大人物”或者時間不方便的重要人物。在中國,通常的情況是被采訪者口述,助理或秘書幫忙整理。相比電話面試,書面面試可以給對方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正式回答,謹慎選詞。優點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缺點是違背了壹般的新聞原則,不得不做。
6.問卷調查法。由於抽樣理論的發展,樣本的代表性和準確性越來越高,成為最科學的民意調查方法。目前已被報紙、網絡等媒體借鑒。比如“新浪調查”甚至成為門戶網站的利器,使其壹下子具有了獨立的民間價值,調查結果經常被傳統媒體、學術界、政府研究機構廣泛引用。
問卷法的優勢不僅在於突破了篇幅限制,而且便於對調查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和研究,最大限度地減少主觀偏見和思維幹擾,使其在眾多方法中居於科學之首。具有匿名性,是西方政治選舉中各方小心翼翼使用的武器,也是制定宣傳策略的基礎。當然,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也很好的利用了這種方法。
缺點是只能獲得有限的書面信息;不適合文化程度低的群體;問卷的回收率和效率相對較低;就新浪的網絡調查來說,還存在壹個抽樣代表性的問題(只代表願意點擊的人,不代表所有網民)。因此,問卷調查法通常與典型案例訪談/調查相結合,以獲得互補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問卷法的抽樣原則不僅對問卷法有意義,對如何科學地選擇被調查者也很重要。否則,可能會導致某些受訪者的偏見和誤導。采樣原理有專門的論述,這裏就不贅述了。
7.座談會法。市場調研叫興趣小組法,新聞學也叫調查會。記者邀請壹些人在同壹時間、同壹地點、同壹主題采訪參與者。優點是集思廣益,激發想法,缺點是大部分參與者的觀點容易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
第三,整合
材料收集好後寫報告和寫小說有什麽區別?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廚師手裏,可以做出不同口味的菜肴。同樣的,即使壹起去面試,編出來的稿子也大相徑庭。
雜誌人應該是高超的故事講述者。所謂好看的故事,需要兩樣東西:豐富的細節和嚴謹的邏輯,缺壹不可。其實按照細節和邏輯分,文章有四種:壹等品既有細節又有邏輯,二等品有很多細節但邏輯不清,三等品有邏輯但沒有細節,四等品既沒有細節也沒有邏輯混亂。
通常的比喻是,記者應該像蜜蜂和啄木鳥壹樣,而不是吸塵器和掃描儀,有選擇地、準確地、有代表性地選取素材。但這只是把垃圾擋在門外的第壹道坎。第二個層面是如何把這些素材整理成可以進行的故事。在這方面,記者應該再次向小說家或社會學家學習。
曾經的“北京第壹財經作家”王安友說,“把枯燥的題材變得生動,少用經濟術語,少用數據,利用並顯示所用數據的重要性,寫出有人情味的經濟報道,等等。在這裏,我想提壹下社會學的想象力。如何將采訪素材與現場感受、過往經歷、宏大背景和相關理論聯系起來,穿插在小場景和大時代之間,相當考驗記者的功力,這也是雜誌報道方式優於電子視頻媒體的關鍵。在這裏,我還想提壹下文藝情懷。再好的故事,沒有壹定的渲染也不好讀。當然,文學思維是免責的。
著名記者法拉奇的《采訪風雲人物》壹書被認為是闡釋采訪技巧的典範之作。其中不乏文學手法。文學的觀點讓他的新聞作品更有穿透力,更善於多層次多角度的審視和剝離事物,展現出很多記者看不到的東西。她經常運用自己的想象力,把原本出格的場景拼湊在壹起,產生強烈的新聞效果。法拉奇是新新聞主義的成功實施者。
在國內的財經報紙上,妳也會看到這個故事的開頭:
最近,琳達拍到了她老板臉上響亮的“神聖的狗屎”,為此,她懷疑自己得了抑郁癥。接下來的時間,她感到痛苦和孤獨。和上海淮海路寫字樓裏的那些白領壹樣,琳達在網上沮喪地寫道:“工作的壓力讓我沒有時間和朋友說話;電子社會什麽都沒建起來。”.....(《探索中國網絡社交背後的現實社會模式:那麽近,那麽遠》,265438+20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4月9日)。
可見,財務報告不壹定是對財務理論和邏輯關系的幹巴巴的談論。除了文學寫作,編好看文章的要領早就總結如下:
1.利用好第壹手面試資料。新聞寫作可以看作是兩次改寫:被采訪者有選擇、有重點地重復“事實”,記者有選擇、有重點地重復這種復述。記者的處理方式通常有以下幾種:把口語改成書面語,把第壹人稱改成第三人稱,把話題改成故事;多余的部分刪掉,留下精彩的個性來表達立場,經典以直接引用的形式出現。
2.善於在重點上做筆記。采訪是記者與被采訪者進行高強度的智力交鋒和交流,全神貫註,持之以恒,足智多謀的細節采訪。為了方便後期整理,有必要把要點記錄下來。不要完全依賴錄音機,有時候錄音最能淹沒真相。現場記筆記的過程,其實就是壹個理順故事邏輯的過程,讓以後的文章框架成型。
3.利用好二手信息。二手資料不僅可以交叉驗證壹手資料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後期的新聞作品比之前的作品更加紮實、厚重、完整。面對紛繁復雜的二手資料,以事件為線索梳理年表;以人為線索整理簡歷。二手資料的穿插引用也是記者最擅長的。新手面對繁雜的二手信息往往不知如何是好。
4.多次修改。第壹個修改是結構調整。在確認小標題和段落順序沒有問題後,要註意自然段落之間的順序和句子順序的調整。第二遍修改,對詞句進行了潤色。少用形容詞,多用名詞和動詞,用虛詞主導文章節奏,變被動句為主動句,把長句分成短句,主謂賓平衡,避免大頭小尾,等等。通常把文章放上壹兩天是有好處的,讓文章降溫,讓自己降溫。只有脫離了寫作的激情狀態,作者才能以第三者的立場冷靜地修改文章,壹層壹層地剝離邏輯的內核,突出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刪除偏旁的詞語,讓文章有壹種平和的文學美感,也有壹種不可抗拒的邏輯力量。
標簽
所謂深度報道,深度寫作,調查性報道,解釋性報道,體驗式報道,本質上是壹回事。深度報道就像是完成壹項偵探任務,先假設,再搜尋證據,最後排除或確認兇手。整個過程需要勇氣、好口才和勤奮,還需要壹點社會學的想象力。第壹:妳找到故事了嗎?然後:抓到兇手了嗎?
每采訪壹個社會事件,都要分析壹個社會現象或者潛規則,確實讓記者很困惑。壹起人質綁架案解剖了社會人文生態,壹起礦難暴露了地方利益關系鏈。那麽,以後類似事件怎麽辦?不能再解剖了。但無論如何,這是讀者吃這碗有深度報道的飯所期待的。否則,雜誌這種媒體是無法與快速老化的新媒體競爭的。
本文著重探討新聞采訪與社會調查和文學技巧的關系。其實這裏不涉及大量的面試技巧。所以文末附有面試規則。我相信每個編輯部都有這樣的守則。至於《新周刊》的這段代碼,是我們編輯部主任反復追問才編出來的,也算是這篇文章的壹個小加分吧。
華爾街日報的廣告說:“知識是重要的,但是沒有理解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這個概念解釋了知識和理解的關系。所以完整的采訪過程只是解決了故事的壹半,另壹半是把繁雜的材料編輯成文字。前半段靠眼力,後半段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