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和生物質能經濟。但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是燃煤水電的5-10倍,部分地區風力發電價格高於燃煤水電;氫能作為二次能源,離提取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商業化目標還很遠。以消耗大量糧油作物為代價發展生物燃料,壹定程度上造成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上漲。從全球範圍來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電僅達到世界電力供應的65,438+00%,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未來40年、60年和65,438+000年耗盡。因此,“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意義之壹,就是在“碳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風能和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式)過渡的未來幾十年裏,節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是從中國的能源結構來看,低碳就是節能,低碳經濟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汙染基礎上的經濟。
“放棄愛好!低碳經濟環境日的主題提醒人們,“低碳經濟”不僅意味著制造業應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汙染的落後產能,推動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還意味著引導公眾反思哪些習慣性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費能源和增加汙染的壞習慣,以充分挖掘服務業和消費者生活中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轉向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之壹,就是擺脫以高能耗為代價的“便捷消費”嗜好。”“方便”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者生活中的普遍價值觀。很多便捷的消費方式都在不經意間浪費著巨大的能量。比如,據制冷技術專家估算,超市70%的用電量用於冰櫃,而敞開式冰櫃的用電量比玻璃門冰櫃高出20%。以此計算,壹家中型超市的開放式冷櫃,壹年多消耗4%左右。8萬千瓦時,相當於消耗約19噸標準煤,排放約48噸二氧化碳,消耗約19萬升清潔水。上海約有800家大中型超市和6000家超市便利店。如果大中型超市廣泛使用玻璃門冷櫃,顧客購物時只需舉手之勞,壹年可節電約4521萬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約1.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5萬噸。在中國,年人均CO2排放量為2.7噸,但即使壹個城市白領只有40平米的居住空間,開壹輛1.6L的車下班,壹年飛行12次,碳排放量也就2611 kg。由此看來,節能減排勢在必行。如果說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節約能源等環保理念已經成為行為準則,那麽低碳生活就是我們迫切需要樹立的綠色生活方式。
雖然“低碳生活”是壹個新概念,但它提出了壹個世界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這反映了對氣候變化引起的未來的關註,世界越來越意識到這個問題。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使得人類不得不考慮當前的生態環境。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過量的碳排放是造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壹,所以要減少碳排放,就要對壹些消費和生產活動進行相應的優化和約束。盡管壹些學者對氣候變化的原因仍有不同的看法,但由於“低碳生活”的理念至少符合“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所以信其有不如不信其無,“低碳生活”的理念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現,不僅告訴人們妳能做什麽來減少碳,也告訴人們妳能做什麽。當這種生活方式逐漸興起的時候,人們開始關心,我今天做了什麽減碳的事情了嗎?在北京八達嶺,壹個碳匯林場已經初具規模。如果妳想抵消妳的碳排放,妳可以來這裏購買碳匯或種樹。林業碳匯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和植被恢復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從而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購買碳匯的想法比少開車少開空調更受歡迎。目前減緩氣候變暖的主要措施是減排和增加外匯。與減排措施相比,林業碳匯措施以其低成本、多重效益和易操作性成為減緩氣候變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