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麽?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麽?

中國傳統文化網/

/ZHJD/zhjd-index.htm

論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的基礎和核心是哲學,每壹種文化都體現在其特定的價值觀、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中。每壹種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都體現在每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中。於是有學者將“文化”定義為壹種生活方式。中國文化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壹種生活方式。“傳統文化”簡單來說就是在農業社會基礎上產生的文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中國的農業社會為基礎的。

今天,我將著重討論以下三個問題:第壹,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處境。第三,簡要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三個部分——儒、道、佛。

壹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曾被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產生的文明”。所謂“軸心時代”,就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先秦孔子學派就誕生在這個軸心時代。與此同時,世界也產生了這樣的文明,如古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和巴比倫文明,它們對世界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但這四種文明的歷史命運卻大相徑庭。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希臘文明在歐洲暫時湮滅,其文化在阿拉伯國家得以保存。巴比倫文明也是鼎盛時期,最後消亡。佛教是印度文明的主要標誌,由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在古印度創立,但卻在中國發展壯大。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隨著佛教與本土文化(主要是儒道)的對立、沖突和融合,宋明理學最終形成。中華文明出現後,從未在中國的土地上停止過。孔子對先秦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學習,對中國的政治、教育、文學,以及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是墨家在漢代以後停止了壹段時間。

但遺憾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現實社會中壹直處於“無子無孫”的狀態。而壹種文化,壹種哲學,才是人們安身立命最重要的精神食糧。當人失去了精神家園和生活的地方,就會感到焦慮、猶豫和不安。這是壹種“不在天,不在地,不在外,不在內”的“無處狀態”——即不知道終極的追求和關懷;沒有現實的顧慮;把自己想象成壹個完全獨立絕緣的個體;失去本我,尋求真理的狀態。處於這樣的“無處狀態”才是最可怕的。希伯來文化因為對上帝的敬畏,產生了許多宗教和神學思想。希臘文化通過探索自然和世界的原始事跡來展示人的本質,進而獲得自由;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起源於對人生的焦慮,這種焦慮不是基於對人生苦難的焦慮和擔憂,而是基於“不修身,不讀書,不善而不改”的焦慮。張衡渠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萬世太平。”其中最關鍵的是“從過去吸取教訓”。我們當代知識分子應該對文化和道德有壹種熱情的追求和熱愛,應該繼續向過去學習。

儒道佛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文化。首先是儒家,“不了解儒家,就不能入世。”“入世”即“管理世界”和“幫助世界”,突出了壹種有為的精神,體現了“現實”的特點。所以儒家的特點是“入世、有為、求實”。“入世”就是關註人生,關註社會,這是中國哲學的最大特點。儒家註重生命的過程,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它重視人甚於鬼神。“不能服人,怎麽服鬼?”。儒家的精神境界在《易傳》中有所體現:“天道健康,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人生層面的啟示,正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恥之心,逆之心,是非之心。”

儒家的現實關懷在於對人的生命層面的準確闡釋。人的生活有兩種方式:生存和生活。生存之道是人的自然物質需求;生活方式是人們對意義和價值世界的追求。孟子曾說:“人和動物有多少願望不同?”古人為何如此擔憂?只是因為人們不小心,他們會扔掉那個是人類的東西,那將幾乎像壹個動物。其實每個人都有兩個“通道”:右邊的通道控制著生活方式;左邊是控制型生活方式。但現代人整天開右頻道,很少開左頻道,有些人到死都不知道生活還有光明的壹面。

儒家思想的另壹個重要特征是,它追求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關系。孔子說,“仁者愛人”。如何去愛?“夫人,自己想站而不站,自己想達而不達。能夠舉壹反三,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中國古人稱之為金科玉律,包含兩層意思:自強不息,做個好母親,也就是成人。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時,儒家還規定了最基本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寬恕”,即“言出必行之人”,並在65438-0992年於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大會上被奉為全球倫理的黃金法則。因為儒家的“恕”有其獨特的情懷:“人與物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

儒家強調實力和有為,強調奮鬥。但是人在奮鬥的過程中會遇到挫折,這個時候就需要智慧。這種智慧就是道家文化。古人雲:不知家不可生。它突出了道家的“無為”精神,體現了“超現實”的特點。道家思想還在於其鮮明的批判精神:批判社會文明進程中人性的喪失,即“歷史發展的二律背反”——文明進步了,生產力提高了,但代價也很沈重。老子認為:“民之饑,以饑為基,以糧稅之多為上。人民很難停下來,也很難用他們的所作所為來對待。”“食糧稅”和“許下諾言的規章制度”都具有攻擊性和無序性,是違背人性的。《莊子》批判統治者“朝覲,不留地,背刀劍,食不厭,錢物多,是道,非道。”文明社會應該是“天道之損有余而力不足”;然而,人性的現實“不足以彌補。”這是極大的不公,道教應該大力抨擊。

道家認為,人的自由在於“物質奴役”、“情緒疲勞”、“精神停滯”、“有意染”——被外在的物欲所奴役;被情感所累;整個意識被汙染了。道教最痛苦的就是這些東西。

道家對中國人生死的理解也很深刻。人是自然的壹部分,從自然到自然,這是自然的最大化。道教認為生死有三境界:“重生輕於死”;《生與死》;“不生不死”

道教的“性”也很重要。老子的“自然”不是指“日月星辰,群星繞轉,陰陽擴展,風雨慷慨施舍”的自然世界,而是指“自然”的原始狀態,人與自然都是自然。

“佛”的特點:“空”,即不真實、虛假。釋迦牟尼提出“因緣和合”——世間萬物都是由許多原因和條件構成的。這個“因果結合”指的是內在原因和外在條件。世界上的壹切都是由許多縱橫交錯的原因組成的,沒有原因和條件就沒有獨立的存在。所以佛教衍生出了三法:形無常、法無我、涅槃無聲。作文的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是無常的。“萬法無我”就是沒有絕緣的實體。世間萬物,包括上帝,都是其他條件產生的,都是因緣結合。但是人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有很多煩惱。

常見的煩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離,恨遇,無所求,無所取。這並不是說佛教是消極悲觀的。佛陀的本意是“從苦中得樂”。如何「從苦中得樂」?佛教提出了“三學”、“五戒”、“六度”等諸多法門。“三學”是:戒、定、智。佛教的“戒”是針對生活中最常見的毛病開出的藥方。人生有三大問題:壹是容易犯錯。所以佛教制定了很多戒律,比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蕩、不飲酒、不說謊,這些都具有普遍的倫理意義。第二個問題——人的心是分散的,無法集中,所以佛教提出了“禪定”。人生第三個問題是人是“無名的”,所以佛教要提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無分別的智慧”,如必經之路,平等忍辱。“六度”是指:十戒、禪定、般若、布施、忍辱、精進。佛教的“布施”不是“財產布施”,而是“法度布施”——無條件無功利地向每個人傳播真理和理念,讓每個人都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本性;最高的是“無為”——給妳勇氣。“忍氣吞聲”就是忍辱負重。“勤”就是專精、上進。這裏可以看出,佛教是希望人提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

所謂“佛”,是人性超越的無差別的完整存在。如何成佛?“當下就是當下”——明白了“因緣和合”的道理就能成佛;只要頭腦清醒就是佛,佛不在遠方,也不在彼岸,而是在妳的心裏,心外無處可尋。

儒釋道三大文化從各自的方面對中國人的生活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最終目的都是尋求符合人性的最本質的存在。按照這種文化生活的人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存在。

最後,我用佛教語言——“環境從心開始”來結束今天的演講。“環境”是外在的環境,是人的心、意、主觀改造出來的。這種主體性與主體密切相關,是意義和價值的存在;這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世界,是人的內心創造和彰顯的。如果壹個人是對的,那麽價值和意義的世界也是對的。但是同樣的情況,同樣的情況,不同素質,不同心情的人,理解完全不同。正如孔子所說,君子比喻義,小人比喻利。可見“心境”很重要,所以壹定要發揚聖學,提高精神境界,升華人生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包含三種和平思想。

蔡德貴在《學術周刊》上撰文說,中國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國有悠久的和平文化。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很早以前就指出:“(中國人)統治他人的欲望明顯比白人弱得多。如果說有壹個民族驕傲到不敢打仗,那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是寬容友善,待人以禮,希望得到回報。”無獨有偶,中國現代名人辜鴻銘說:“我相信歐洲人民會在中國找到它——在中國的文明裏。自2500年前孔子時代以來,我們中國人從未經歷過像我們今天在歐洲看到的軍國主義。在中國,戰爭是偶然,但在歐洲,戰爭是必然。”文章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和平文化資源。在中國歷史上,有三大和平論流派:秩序的和平論——儒家,行動的和平論——墨家,以法為天的和平論——道家。他們的思想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壹直延續著中國的和平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概論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是壹個很大的話題。在討論之前,有必要對所用詞語的內涵做壹些約定。本文對“文化”的定義是指人類超越動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樂趣。“傳統文化”是指存在於文明史和歷史中,發生於今天並為人們所銘記的人類生活方式和生活樂趣,以及上述在今天仍以某種變體使用或發展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樂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和“文化”,不僅指今天的國家地理版圖中的中國,還指歷史上的中國(版圖已經改變),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其他地區、其他民族;還與中國出現和中華民族形成之前的相關區域和民族文化有關。

精華和糟粕是壹對相互對比存在的概念短語,兩者之間還有壹個灰色地帶或中性地帶。判斷精華和糟粕有主觀意圖和客觀標準,在空間和時間上往往有重疊的區域。這些因素必然導致精華與糟粕判斷的模糊。

有鑒於此,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時,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主題:

1,判斷權。從時間上來說,涉及上壹代人的判斷權,當代人的判斷權,後代人的判斷權。在空間上,涉及政府(官方)裁判權、民眾(民間)裁判權、學者裁判權、當事人裁判權。在這裏,終審權的缺席是可以接受的。

2.判斷的基礎。不同的人對某種文化或文化現象是精華、糟粕還是灰色中性的判斷標準可能不同。作者建議的依據包括:1。這種文化是否有利於當事人的生存和發展?第二,這種文化是否給當事人帶來生存樂趣?第三,這種文化是否導致當事人心智的退化或升華?第四,這種文化是否傷害了他人的生存和樂趣?

3.文化效應的多樣性。文化不僅具有用戶追求的功能,而且對用戶和他人產生廣泛的影響。這些影響有好有壞;換句話說,它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這裏的問題是,某種文化的識別能力、欣賞能力、應對心態,都可能導致不同的效果。同時,當事人生活狀態的變化也可能導致對同壹種文化的不同判斷。如果人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修養,就能對不同的文化形式更加包容,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種文化中有益的方面。

4.文化形態其實與生活條件和方式密切相關。中國北方缺水地區的人和中國南方富水地區的人,他們在衛生習俗上的文化表達可以說主要是由於客觀條件,而不是人的差異。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信息載體在文化形式中具有強大的作用。中國的方形漢字不僅促成了中國大壹統國家的高級形成(與歐洲相比),也促成了中國文化中詩歌、對聯、字謎等獨特的文化形式。

5.任何傳統文化都是民族和國家的生存印記或印記。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傳統文化都有其歷史價值,我們今天可以評判,但不應該全盤否定,也不應該淺嘗輒止。而是應該把它的記憶封存起來,或者選擇對今天有益的成分去繼承和發展。比如作者曾說京劇是“亡國之音”。原因是清朝的達官貴人沈醉其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失去了研究、學習和借鑒西方新興科學技術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興趣和機會,從而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中慘敗。顯然,這是從文化藝術的社會功能的角度,而不是從全面的歷史角度來判斷的。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京劇其實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壹份豐厚遺產。

6、弱勢群體或特殊群體的文化,以及少數人和個人的文化。對於這些人的文化行為,評判的標準應該有別於大眾文化和主流文化。比如某些人或某些人的怪異、古怪、特立獨行的行為,可能是由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因素誘發的,也可能是壹種高級的社會行為。

7.慎用“封建迷信”的標簽。“迷信”是指當事人相信不存在的東西,古今中外普遍存在,並非封建社會獨有。另外,今天很多人所說的“封建迷信”也不全是負面的社會功能和影響。比如我國祭祀竈神的民俗,就蘊含著“懲惡揚善”的良性社會功能。再比如,道教的“除五毒”也包含科普的內涵,承擔著向大眾普及常見有毒動物(蟾蜍、蛇、蠍子、蜘蛛、蜈蚣)知識的功能。

8.精華與糟粕的判斷是當代的,現實的。古人所講的文化精華,在今天未必那麽精華,甚至成為糟粕。對於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往往存在著現實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和經濟利益因素。在這種情況下,“純學術”的文化判斷可能是愚蠢的或書呆子氣的。

根據以上思考,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精髓,包括無盡的向往,對生存樂趣的詮釋,對社會的責任,對自然的親和,對友誼的追求,對家庭的依戀,對道德的堅守,與民族的融合,靈魂的升華,對未知世界的解決,對信息和文化手段的應用,對智慧和知識的尊重,等等。

同時,從今天來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很多糟粕或過時的成分。在我看來,比較突出的糟粕是奴隸文化。奴隸文化的本質,也就是人身依附,就是以人格的發展和張揚為代價,茍且偷生。奴隸制文化不僅存在於國家管理體系中,也存在於社會群體、學校和家庭中。在上級面前,下級常常失去尊嚴;在老師面前,學生常常失去主見;在父母面前,孩子往往沒有發言權。

奴隸文化的社會成本主要是專制的社會管理模式和民族創新精神的萎縮甚至消亡。這是因為奴隸文化的另壹種說法其實是權力文化,權力文化是壹種無視法制、不尊重人權的文化,也是壹種不公平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大多數成員的智力受到壓制,同時整個民族的持久活力也受到壓制。

事實上,抽象地或純學術地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和價值。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去評判哪些傳統文化是精華,哪些是糟粕,而是去探究哪些傳統文化是過時的,或者是不合時宜的。對於過時的傳統文化,批判不重要,重要的是封存(留下)或者改造。改造傳統文化,包括心理改造和實踐改造;所謂心理轉型,就是降低對文化的信仰程度及其價值認同;所謂實際改造,就是改造其過時的元素,加入新的文化元素。比如舞龍,原本是壹種忠實的求雨儀式,演變成了今天的壹種娛樂。再比如,多生孩子多幸福的文化觀念,如今已經被優生優育的文化觀念所取代。要想以德治國,首先要改造和揚棄過時的傳統文化。

同時,對於壹個國家、壹個民族來說,不僅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不斷創造新文化。中國人創造的新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因為中國人的血液和心靈中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和成分。

  • 上一篇:什麽是“故障代碼”?
  • 下一篇:掛靠建造師資質有風險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