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希特勒的德國歐洲仆從國先投降,然後簽訂停戰協定。這些停戰協定規定了處理戰敗國的原則,具有和平條約的初步性質。在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舉行的盟國首腦會議,以及莫斯科外長會議,在處理戰敗國和締結和平條約方面達成了壹些協議。波茨坦會議決定成立美、蘇、英、法、中外長會議,負責與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的和約準備工作。但由於美蘇等大國對戰後歐洲各有打算,在討論五國和約時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美英試圖通過收縮與蘇聯爭奪東歐,阻止蘇聯在地中海立足。蘇聯希望通過收縮盡可能鞏固和擴大在東歐的地位。在討論意大利處置非洲殖民地時,英國只建議意大利放棄這些殖民地,而沒有提及它們的所有權,實際上是由英國占領當局控制的;美國主張聯合國十年托管,反對英國壟斷;蘇聯要求將的黎波裏塔尼亞托付給它。關於意大利與南非的邊界,美國主張的的裏雅斯特主權屬於意大利,行政上處於“國際管制”之下;蘇聯聲稱主權屬於南斯拉夫。因此,的裏雅斯特被列為自由區。1954年,西方國家單方面決定將自由區城區與意大利合並,郊區劃入南斯拉夫。在討論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和約時,美英打著執行雅爾塔會議的旗號,堅持只有在“自由選舉”和改組政府後才能與這些國家締結和約。蘇聯指責美國破壞締結和平條約的進程,指責英美幹涉希臘內政。1945年9月,倫敦外長會議正式開始了對和約的討論。經過長時間的辯論,在達成某種協議之前,舉行了三次外長會議。1946年7月至10年10月,21國參加的巴黎外長會議通過了五國和約正式文本。1947,10年2月,有關國家分別簽訂了五個和平條約。和約主要規定了五國的領土邊界變更、政治民主化、軍備限制和經濟賠償。五國和約是戰爭末期歐洲軍事政治形勢的法律反映,是美英蘇三國妥協的結果。和約的締結鞏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實現和平與民主具有重要意義。德國投降後,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占領了德國的四個地區:東部地區被蘇聯占領,西北地區被英國占領,西南地區被美國占領,西部地區被法國占領。大柏林也被四國占領,盟軍控制委員會由四國總司令組成。根據波茨坦協定,處理對德關系的政治經濟原則是:在德國的最高權力由蘇美英法各占領區總司令行使,與德國有關的壹般事件壹並處理;在民主的基礎上改造德國的政治生活;永遠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摧毀納粹黨及其所有附屬機構;消滅德國壟斷組織;準備根據波茨坦協議的原則締結和平條約。但四大國在各自占領區實行軍事管制,只按照本國政府的政策行事,對本國政府負責。但各國之間分歧多,鬥爭激烈,都想把對戰敗國德國的處置納入自己歐洲戰略的軌道。盟軍控制委員會只有在四國完全壹致的情況下才能做出決定,在重大問題上很難達成壹致,因此形同虛設。被占領地區實際上已經成為獨立的政治實體,《波茨坦協定》沒有得到認真執行。美國強調德國的統壹首先要實行經濟統壹。1946年7月20日,美國提出了合並占領區的建議,得到了英國的支持,並簽署了《美英經濟合並協定》。0947年65438+65438+10月1,雙占區成立。同年,蘇聯占領區和美英雙重占領區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機構。在德國的土地上,形成了兩個社會制度截然不同的政治實體,所有實現德國統壹的努力都失敗了。美國和英國決心帶頭單獨行動。1948年2月至6月,召開了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會議,決定由雙占區和法占區協調經濟政策,共同控制對外貿易。在西占區召開制憲會議,制定憲法;西占區進行貨幣改革,參加馬歇爾計劃。國際魯爾。針對美國的行動,蘇聯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1947年2月,第壹屆德意誌人民代表大會在柏林召開,威廉·皮克(1876 ~ 1960)當選常務委員會主席。1948年2月,蘇站區經委改組,使其具有準政府職能。3月,蘇聯抗議美英法單方面召開倫敦會議,宣布退出盟軍控制委員會。6月1948,18日,美、英、法宣布單獨在西占區實行貨幣改革。6月22日,蘇區也開始實行貨幣改革。6月24日,蘇聯封鎖柏林,徹底切斷了西方占領區與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和貨運,造成了“柏林危機”。美國、英國和法國派出大量飛機向西柏林空運了140多萬噸糧食、煤炭和各種生活用品,以維持當地居民的生活。蘇聯沒有幹涉這壹空運活動。美國、英國和法國也對蘇聯占領區實施反封鎖。165438+10月,柏林市組織在蘇占區成立。65438年2月,在西部占領區采取了同樣的行動。大柏林被正式分為兩個城市,擁有各自的市政體系和貨幣體系。經過11個月的漫長鬥爭,雙方於1949年5月達成協議:解除壹切封鎖,召開四國外長會議,討論柏林局勢引發的各種問題。“柏林危機”暫時緩解。美國利用“柏林危機”造成的緊張局勢,加快了分裂德國的步伐。1949年5月23日,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成立。同年10月7日10,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從此,德國土地上出現了兩個德國國家。美國占領日本,舊金山對日投降後,美軍以“盟軍”的名義占領了整個日本,以太平洋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盟軍最高司令。1945年9月22日,美國發布《關於占領同盟國和日本最高統帥部投降的基本指示》,宣布占領日本的目標是確保“日本不再對美國構成威脅”,建立“以支援美國為目的的負責任的政府”;他還宣稱“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權力應該屬於最高司令官”,“如果主要盟國之間出現分歧,美國的政策應該占主導地位”。這說明美國壹心想單獨占領日本,讓日本成為美國稱霸亞太的工具。蘇聯強烈反對美國壟斷日本的政策。9月24日,在倫敦外長會議上,要求成立由美、英、蘇、中代表組成的日本管制委員會,遭到美國拒絕。65438年2月,莫斯科外長會議達成協議:遠東委員會在華盛頓成立,由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菲律賓等11國家組成。名義上是同盟國制定對日政策的最高決策機關,但其決議必須通過美國政府傳達給占領軍總部執行。此外,在東京成立了由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組成的“盟軍對日控制委員會”,由盟軍最高司令擔任主席。它只是壹個咨詢機構。這兩個機構的建立,並沒有改變美軍對日本唯壹占領的性質,也沒有改變美國在日本的主導地位。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美國亞洲政策的重心從中國轉向日本。美國加速支持日本,積極策劃單獨與日本媾和。1951 9月4 ~ 8日,舊金山召開對日媾和會議,52個國家參加。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越南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沒有受到邀請,但印度和緬甸拒絕參加。會上簽署的片面和平條約規定,日本承認朝鮮獨立,放棄對臺灣省、澎湖列島、南威島、西沙群島、千島群島和南庫頁島的權利,但對這些島嶼的歸屬只字未提。和約還規定盟國可以與日本締結協定,在日本駐軍;日本同意將琉球群島和小笠原群島交給美國“托管”。這充分體現了美國的戰略要求。蘇聯在會上提出了自己的計劃,但美國拒絕討論。蘇聯、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拒絕簽署和平條約。在與日本簽署和平條約的同壹天,美國與日本簽署了《日美安保條約》,美國獲得了在日本領土及其周邊不受限制地駐軍和建立軍事基地的權利,以便美國出兵“平定”日本的“內亂”。美國還唆使日本政府與臺灣省國民黨政府簽訂所謂“和約”,日本與蔣介石宣布結束戰爭狀態,建立“外交關系”。《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保條約》簽訂後,確定了日美基於軍事同盟的特殊關系,日本被全面納入美國世界戰略的軌道。
上一篇:如何查詢失信被執行人的查詢?下一篇:收據和借條的正確格式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