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業史
中國在古代有過輝煌的成就,各族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創造的壹些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在今天仍有很大價值。其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原始畜牧業的形成中國家畜資源豐富,世界上幾乎所有種類的家畜都存在於中國。野生動物馴化為家養動物的漫長過程,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原始洞壁或陶器上的雕刻,以及壹些古老的傳說,大致可以推斷出來。
在中國古代,綿羊、山羊、奶牛、牛和豬被稱為“六畜”。其實歷史上的家畜不止六種,據《尚書》?根據《龔宇》等古代文獻,大象曾是家畜之壹。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自古以來也是被馴化的。從分布來看,牲畜的種類構成也因地而異。所以所謂六畜,是指古代最早馴化的主要牲畜。其中,狗是最早的,因為狗在原始時代可以幫忙。或者後來被馴化,然後其他家畜,再後來。有人認為養豬的歷史是最早的,但不同的畜種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形成的時間早晚應該是不同的。在定居的原始社會,最初可能會養豬,遊牧社會則不會。
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應該是某些家畜品種的發源地。過去說中國的動物雞駱駝驢都是從“西方”來的,這是自古以來把中國西北和西南邊境地區當成西方的誤解。事實上,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各族人民為許多牲畜品種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壹般的家畜已經相繼形成。河南省裴李崗文化遺址中有多達1000頭牛和豬的遺骸。浙江河姆渡和羅家角的文化遺址中有豬骨和豬雕像,還有水牛和水牛的頭骨堆積,可以證明最遲在7000年前,中國南方和北方就已經馴化了許多重要的動物。傳說傅“教百姓養六畜祭祀”;還有傅的“以獸為食,教人漁獵”論,反映了漁獵經濟時代人類馴養牲畜的努力;同時也說明最初飼養的牲畜是用來做肉和皮毛的,也作為祭品。
到了5000多年前神農到黃帝的傳說時代,家畜逐漸被用於駕駛。唐通典?《李》篇說:“黃帝造車,至少是浩,開始趕牛,陶(姚)造車,騎白馬,馬開始趕牛。”殷墟出土的馬車,結構類似秦漢時期的畜力車。
從古代畜牧業發展到奴隸社會,畜牧業和家畜利用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時候,肉和牲畜都受到重視;所以也要註意牲畜質量的選擇。禮記?譚公說:“夏後氏還是黑人,.....榮事以豺狼,祭祀以玄學;陰人還是白的,...榮事由翰,祭祀用白;周人還是紅色的,...榮事由之,祭之”。這說明古三代的軍馬祭祀和趕車祭祀都很註重毛色的選擇。為了養好牲畜,在管理牲畜、修棚蓋欄、減少牲畜傷亡等方面也有很多創新。從事它的奴隸被稱為人和牧牛人,奴隸首領被稱為牧羊人。有些牧羊人後來成了奴隸的仆人,在封建社會,他們被提升為九卿的爵位。由於畜牧業生產的發展,牲畜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人民的重要食物來源。如《孟子?《敬業》說:“五只母雞,兩只母的,沒時間丟,老頭夠丟肉的。”越國的範蠡曾對魯國的壹個窮人說:“兒子要想迅速發財,就應該做個畜生。”。說明飼養母馬、牛、羊、豬、驢在當時已經成為致富的捷徑。
進入封建社會後,畜牧業管理的組織體系趨於完善,畜牧業生產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最初的畜牧業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國家所有制、王室所有制、地主經營和小農經營。以後逐漸有所改變,但仍可分為官辦和民營兩大體系。區分國家所有權和皇家所有權並不容易。比如中央馬政,如太仆寺或牧司,主管國有牧場,但也主管皇家牧場。養殖對象以馬為主,其他牲畜也有飼養。秦漢時期,邊境地區的畜牧業特別發達。據史料記載?《貨殖傳》記載,秦國烏什縣飼養的牛馬數量,要以谷為單位統計。秦始皇因此封他為君主。當時放牧200匹馬,飼養多達1000頭牛、羊、豬的人,比作1000戶。為了豐富牲畜品種,提高牲畜質量,漢代註重從西域引進驢、騾、駱駝、馬、牛、羊。北魏北齊太仆寺有駝牛部、牛羊部。北魏時,西北地區有200多萬匹馬,約100萬頭駱駝,牛羊不計其數。
隋唐時期,官辦畜牧業的組織管理得到加強。當時太仆寺有壹個標準的畜牧部門,主管牛、羊、奶等產品,還管理牲畜飼養。許多畜牧監督員(舊稱馬場)也飼養其他牲畜。唐代還制定了法律,作為對牧群繁衍和保護的獎懲標準。比如唐律對各種牲畜的年死亡率和母畜繁殖率都有詳細的規定。天寶年間,王公、外戚相繼牧養馬、牛、駱駝、羊,所有牧場都以封地命名,是壹個全盛時期。
宋以後,遼、金、元都通過馬政建制發展畜牧業,大群大群的各類牲畜遍布草原,成為國力的主要資源。在明朝繁榮時期,對畜牧業的管理也很重視。位於京郊的上林苑監獄,由良畜牧部飼養種牛、羊、豬5700余只,繁殖部飼養種禽16000余只。已經是規模養殖場了。然而,大部分國有草原已逐漸被貴族豪強占據,牧場管理今非昔比。清朝近三百年來,東北和內蒙古東部的畜牧業仍然受到重視。國有和皇家牧場被安置在長城外的草原上,龐大的牧群由蒙古人管理,而明末留下的內陸牧場則被廢除。其結果是,在遼闊的疆域中,逐漸形成牧區和農區兩種不同的畜牧業形態:在遼闊的牧區,以飼養草食家畜為主;在農業地區,允許在小農經濟條件下自行發展。實際上更多關註的是農場動物,豬和家禽,家畜養殖已經成為農村副業的壹部分。
古代畜牧業的技術成就中國古代畜牧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技術成就。首先是畜牧業。西漢《劉香牲畜》共三十八卷,其中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有關項牲畜的專著。雖然早已失傳,但散見於後世農業古籍中的相關內容,經過歷代的收集和唐宋的充實,仍可為後人所用。傳說伯樂以項馬聞名,劉和滎陽楚分別是項弼和項牛的名將。香妞和秦湘也有特別的作品。近年來,在山東省臨猗縣貘子山漢墓中發現了《相谷經》竹簡,顯示了古代畜牧技術的發展和對牲畜選擇的重視。其次,閹割。從“和”等古文字以及《說文解字》中的解釋來看,各種家畜的閹割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應用,並逐漸從豬傳播到雞、羊。在家畜飼養方面,甲骨文的監牢、家、廄足以證明家畜長期處於舍飼的環境中;利用稭稈,稭稈是刈割加工的草,稭稈是精料,稭稈(豆類)是主要材料。漢武帝時期從西域帶回的苜蓿種子,逐漸從關中移植到北方廣大地區,為牲畜提供了優良的飼料來源。這些都標誌著古代飼養管理水平的提高。唐或唐以前以烙印、烙印作為馬牛登記的標誌,建立馬牛登記簿,也是牲畜管理制度上的壹項重要創舉。在家畜育種中,交配的季節性至少在2000年前就受到了高度重視。據《禮記》?《月令》記載,繁殖季節後隔離繁殖動物,不再是粗放的畜群管理。”《齊·姚敏書》說:“取牛而騎馬,量其力而能,飲而食之冷暖,適其性也。不胖就什麽都不是。“它還科學地解釋了餵養和繁殖之間的密切關系。至於家畜的引進和改良,自西漢傳入西域以來,大宛馬等家畜品種不斷傳入。隋唐時期,西域馬、羊等優良品種絡繹不絕。新唐書?《兵書》雲:“馬與胡種相雜,方為壯”,可見引進良種對改良我國原畜品種的重要作用。
現代畜牧業19世紀中葉,海禁開放後,中國固有的優良家畜品種和皮毛制品引起了外國的註意,壹些優良品種的豬和雞被引進海外,各種皮毛和土地也被輸出。到20世紀30年代,以蛋、皮、豬鬃為主的畜產品對外貿易在出口總額中躍居首位,超過了絲綢、豬鬃等傳統出口物資的出口額。但由於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大量畜產品的出口並沒有促進中國畜牧業的發展。反而有些原材料在國外加工提煉,然後用高價商品進口,給國民經濟造成損失。
為了振興畜牧業,早在20世紀初,就有人主張學習和應用歐美的各種新技術。如1900,羅振宇提出引進荷蘭、瑞士奶牛,興辦奶業,改良馬種,重視育種,引進洋雞,獎勵養雞業。從軍事角度來說,有人主張重視馬和獸醫人才的培養。20世紀20年代後,在農業院校中設立畜牧系和畜牧獸醫系,並派人出國留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將成為中國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支柱力量。在家畜育種改良方面,為滿足毛紡織工業和軍馬原料自給的需要,在察哈爾、安徽門頭溝、石門山、奉天(遼寧)、山西太原等地設立了畜牧試驗點,其中山西省綿羊改良成效顯著。30年代初,在南京東郊建立句容種馬場和中央種馬場。引進國外優良品種,開展純種和雜交育種試驗,采用新技術,開展牧草栽培試驗。此外,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私人牧場也從國外引進了壹些奶牛和豬、雞的良種。但是,政府部門對畜牧業的領導和管理並沒有得到加強。當初是由陸軍部的軍牧司主持馬政,農商部的農務司主管墾荒和畜牧。到了北洋軍閥時期,這些機構名存實亡,原來的國營牧場大部分被廢棄。上世紀30年代,南京政府在工業部設立了漁牧司,在軍政部設立了馬政司,實際上收效甚微。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畜牧業生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條件,生產技術水平、產量和質量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