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已經超過了男性。

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已經超過了男性。

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已經超過了男性。

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已超過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中壹半以上是女性研究生和專科生。在職場上,女性的學歷正逐漸趕超男性,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數量已經超過男性。

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超過男性65438人。2月底,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公布了七個領域的中國婦女統計監測結果。緊接著,第四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主要數據出爐。結果顯示,在過去十年中,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約97%的受訪者認為,黨和國家為婦女發展創造了越來越有利的條件,我國社會地位相近的男女比例比2010提高了15個百分點,婦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半邊天”的威力正在顯現。

女性平均壽命超過80歲;孕產婦死亡率下降40%;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社會保障不斷完善...統計和監測結果表明,中國在促進性別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方面取得了歷史性的新成就,婦女在各方面的保護日趨完善。

健康:女性平均壽命超過80歲。2000年中國進入長壽國家行列後,中國平均預期壽命持續提高,其中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77.37歲提高到2015年的79.43歲,2020年進壹步提高到80.88歲。懷孕夫婦提供免費檢查,目標人群平均覆蓋率為96.4%,婦女常見病篩查率為86.6%。2020年中國孕產婦死亡率為16.9/10萬,比2010年下降43.7%,指數水平居世界前列。

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超過男性。2020年,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2%,女童平等接受學前教育得到有效保障,義務教育性別差距基本消除。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4%,在校女研究生比例達到50.9%。

就業:近70%的婦女就業。城市和農村婦女的工作比例分別為66.3%和73.2%。女性占社會從業人員的40%以上,女性就業結構進壹步優化。女性在第三產業的就業率為54.1%。對貧困婦女的保護不斷加強。到2020年底,近65438億人口中已有壹半左右脫貧。

婚姻家庭:夫妻地位更加平等。* * *協商現已成為家庭重大事務的主要決策方式。其中91.1%的“生育決定”是夫妻雙方商量好的。在“投資/貸款”和“買房/建房”方面,妻子參與決策的比例分別為89.5%和90%。丈夫休帶薪護理假的比例上升,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比例大幅下降。

社會保障:社會保障在各方面都在改善。生育費用報銷或補貼比例明顯提高,婦女養老保障基本實現了全部參保。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女性有4.7億人,比2065.438+06年底增加6543.8+0.2億人;參加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的婦女人數增加了約80%。

社會參與:年輕女性更願意參與。居委會和村委會中女性的比例有所提高,全國人大代表和CPPCC委員中女性的比例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婦女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年輕女性更關心國家大事,18~24歲女性關心國內外大事的比例高達97.3%。

法律保障。公眾的法治意識和性別平等觀念有所增強。約80%的受訪者知道《婦女權益保障法》、《家庭暴力法》、《婚姻法》、《繼承法》。打擊犯罪成效顯著,婦女法律援助力度大大加強。從2011到2020年,中國有330.7萬婦女獲得了法律援助。

教育是保障女性權益的基石。

《生命時報》記者采訪專家時表示,婦幼保健、教育和法制的完善是提升女性幸福感的主要動力。陸軍軍醫大學軍隊計劃生育優生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優生協會理事李莉表示,我國女性健康水平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婦產科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2018提前實現了聯合國要求的千年發展目標。據聯合國統計,中國女性預期壽命比世界女性平均水平高4歲,基本進入中高水平國家行列。現在城市環境、生態環境、農村生活環境越來越好,都為女性提供了更好的健康保障。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研究員丁娟表示,教育對女性的終身成長非常重要。沒有教育這個基石,就談不上女性就業、社會參與等更高層次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教育平等是落實男女平等的最佳領域。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以來,實施精準扶貧政策,教育以人為本,向弱勢群體傾斜,農村教育加大投入,通過轉移支付加強農村薄弱環節,有力促進了婦女受教育時間的延長。

十年來,婦女參與民主政治和基層社會治理的意願和主動性進壹步增強。丁娟說,全國人大代表、CPPCC委員和企業管理人員中女性人數的增加表明,婦女在關註自身命運的同時,越來越關註社會發展,將自身發展與社會融為壹體。教育是基礎,就業是核心,參政是關鍵指標,民主參與是性別平等的重要領域。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折磨,女性壹直被禁錮在家庭中,沒有自我表達和社會參與的機會,但這並不意味著女性沒有這方面的意願和能力,只是長期被壓抑。如今,女性素質的提高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女性提供了更多了解國內外重大問題的機會。

丁娟說,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大力倡導家風和家庭文化建設。過去,人們認為家庭是私權的領域,女性必須以家庭為重,服從丈夫。即使她們遭受家庭暴力,她們也被認為是男性的特權或者是女性的過錯。現在公權力越來越多地介入家庭,家暴已經不是私事,家庭的社會屬性越來越強。壹方面,人們越來越依賴社會生存和發展,對家庭的依賴減弱;另壹方面,由於社會對個人的婚戀態度有了更多的尊重,在婚姻無法維系的情況下,男女雙方都有結婚和離婚的自由。

此外,《婦女權益保障法》等許多法律法規的頒布和修訂,對婦女的財產權益、女職工的合法權益、土地承包權益、女職工的健康權益等作了明確規定,使維護婦女權益和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規體系更加完善。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和《中國打擊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13-2020)》對中國反家庭暴力和保護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城鄉差距需要改善,性別平等應該加強。

專家表示,中國在女性健康、就業和社會參與方面的進步和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認的是,城鄉之間仍存在差距,壹些問題需要細化到具體領域,對女性實施更多關愛。

育齡期健康教育有待加強。根據第四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2020年,農村孕產婦死亡率將為18.5/65438+萬,比2010年下降38.5%,但仍高於城市14.1/65438+萬的水平。比如上海、杭州等中國中心城市,孕產婦死亡率低至4/65438+萬,而中西部地區仍在10/65438+萬左右。

李莉說,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壹個國家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目前,威脅孕婦健康的疾病譜各不相同。在過去,導致孕婦死亡的疾病包括產後出血、羊水栓塞、子癇前期和感染。近幾年的新情況是產婦並發癥增多,“三高”、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例越來越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視。這提醒我們,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女性育齡前的保健和健康教育都顯得尤為重要。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合理避孕,加強青春期性教育,避免早孕流產。

關註女性家庭壓力與個人發展的不平衡。調查顯示,已婚女性平均每天家務勞動時間為120分鐘;0~17歲的孩子主要負責他們的日常生活照顧、輔導和交通。3歲以下兒童對“托幼服務”的需求比例為35.1%,但只有2.7%由托幼機構照顧,母親主要負責照顧。

丁娟說,雖然近十年來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更加平等,但家庭照顧負擔重、公共服務支持不足、婦女退休早、保障待遇低的問題仍然存在。國家監管部門應加強對性別歧視的監控,嚴懲企業招聘中的性別歧視;大力推進家務勞動和社會服務機構社會化,建立普惠性幼兒園和托兒所,減輕婦女養育子女的壓力。企業應實現男女平等就業,同工同酬,不應將婦女排除在工作安置之外;在女性集中的行業,要優先選拔女幹部,提高女性在管理層中的比例。在教育領域,性別平等教育要從小抓起,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減少校園暴力和侵權行為。在家庭中,要營造男女平等的文化,夫妻之間要互相尊重,分擔家務,男人不要做“切來切去的店主”。在社會宣傳上,要註意改善對女性的偏見,比如對女醫生等大齡女性的歧視,對女性生育選擇的批評。

身心健康都需要關註。李莉認為,女性是社會的中堅力量,卻往往忽視了自身的健康。我們應該為自己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定期體檢,做好整個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重視青春期性教育,盡早接種宮頸癌疫苗,40歲以後註意兩癌篩查。目前孕產婦死亡率的控制已經進入瓶頸期,更多的防控需要育齡婦女的重視。重視孕前體檢,不要等到懷孕了才開始關註健康。尤其是準備生二胎或三胎的女性,更要註意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防治。產後抑郁比例的增加應引起高度重視,關心更年期婦女的情緒變化和心理問題,關心心理健康。

男女平等要把法律落到實處。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禁止排斥和限制婦女依法享有和行使各項權益。加強特殊時期女職工的勞動保護,保護農村婦女土地及相關權益,增加離婚期間家務勞動經濟補償的規定,完善學校和用人單位騷擾的預防和制止措施。禁止用迷信、精神控制(PUA)等非暴力手段侵害婦女,禁止因婚姻糾紛侵害婦女的人身權利。丁娟說,這些法律規定應該得到執行,同時,婦女應該提高保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如遇侵權,應依法積極維權。

最後,丁娟建議,實現女性的全面發展,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能力,將自身的選擇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更有利於實現自身的價值;要適應社會發展,協調家庭和事業發展,處理好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問題,把握好自己的命運,做出明智的選擇,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我相信,在多方支持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女性的幸福感會進壹步提高!”

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已經超過了男性。前兩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終期統計監測報告,報告顯示“各類高等教育中女生比例超過男生”。

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中,壹半以上是女研究生和專科生。在職場上,女性的學歷正逐漸趕超男性,尤其是在貝尚深圳等壹線城市。

但是很多女性在教育考試的道路上所向披靡,還在職業發展、技術研究等方面苦苦掙紮。

讀書對於高學歷女性的意義是什麽?

全方位超車

在高等教育階段,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研究生,女生的比例已經完全超過了男生。

2020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人數為654.38+0.599萬人,占全部研究生的50.9%;女大學生1674.2萬人,占51.0%。

特別是,近年來,女研究生的比例穩步上升。

65438-0999年,全國招收女研究生2.6萬人,占招生總數的36.5%。從2009年開始,女碩士生人數開始超過男碩士生。2019年,女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為44.7萬人,占551%。

從具體高校來看,從本科到研究生,男女比例突然反轉。

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浙江大學本科生男女比例為1.41:1,碩士生男女比例降為1.22:1;南京大學本科生男女比例為1.14:1,碩士生男女比例降為0.79:1。碩士生中女生人數直接超過男生。

即使是男生比較多的理工科大學,比如中科大,2020年畢業的女本科生也有269人,女研究生也高達1084人。

當大量女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時,也改變了在職場中的學術地位。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中國女性職場調查報告》顯示,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女性職場人士占比已達55.9%,超過男性職場人士。

高等教育讓女大學生更容易留在大城市。第壹財經對城市戶籍人口數據進行了梳理和統計,發現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廈門、沈陽在內的全部10城市中,女性多於男性。

例如,在教師職業中,大城市的女性比例正在增加。2020年中小學專任教師中,高中、初中、小學女教師比例分別為54.73%、53.2%、69.98%。在發達城市,這個比例就更不平衡了。

後勁“弱”

高學歷群體中女性比例的提高是外部環境和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期末統計監測報告顯示,綱要實施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就業政策和創業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婦女就業渠道不斷拓寬。

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高學歷女性更容易找到合適的發展空間,城市文化氛圍也給予了前來打拼的高學歷女性更多的包容。

在讀書這件事上,女大學生因為自身細致自控力強的優勢,更容易在各種考試中脫穎而出。

然而,壹項超過654.38+0.3萬份簡歷數據的研究表明,女性平均要比男性多讀壹個學位才能獲得和男性壹樣的收入,女性的收入增長會比男性更早放緩並飽和。

在繼續求學的路上,女子後來的表現也逐漸放緩。雖然女碩士超過男碩士,但在博士層面,女博士的數量仍然遠遠少於男博士。

目前,女性約占全國科技工作者的45.8%。隨著專業技術職務的提高,女性的比例在逐步降低,女性科技帶頭人短缺,“剪刀差”現象更加突出。

在2021公布的兩院院士名單中,65位中科院院士中,只有5位是女科學家;中國工程院的84位院士中,只有6位是女科學家。

同時,中國科學院的女院士比例很小。在數理學部的院士中,與數學關系密切的女性院士更是鳳毛麟角。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指出,中國數學界的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優秀女數學家的數量還很少,在國際數學會議上發表演講的女數學家比例更是微乎其微。

當然,這與高等教育的性質有關。有些學者認為,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和思維方式都是以人的思維方式為基礎的。女性和男性的認知方式存在差異,這使得女性在學習中更容易遇到困難。

不是結束。

女性在各類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已經超過,這顯然不是故事的結尾。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石景煥指出,平等入學雖然是實現男女平等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壹內容。

實現平等更重要的指標是教育環境的公平,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男女在教育中獲得自身發展的條件和機會的公平。

如何幫助女性留在科研崗位?在TheScientist的網站上發表了壹篇文章,給了男科學家10條建議,比如經常和女科學家討論前沿問題,註意邀請女科學家在學術論壇上發言,組織會議邀請更多的女科學家做報告。

2021年7月,科技部等13部門發布《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幹措施》,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文件指出,多個國家重點R&D計劃探索設立女科學家項目和適當放寬女性申請人年齡限制。

同年9月,北京市婦聯會同市人才局等單位發布《面向女性的科技創新行動——北京行動》,指出在組織實施北京市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項目時,對女性申請人的年齡限制應適當放寬。

在職場上,近年來,延長產假和女性產假最受關註。《2021中國女性職場狀況調查報告》顯示,55.8%的女性在求職過程中被問及婚姻和生育狀況,是職場男性的兩倍多。

當然,企業的員工都明白,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延長女性產假和產假會進壹步削弱她們的工作機會。鼓勵生育的政策法規需要相關的配套措施來承擔這項福利政策的相關成本。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消除了招生中的性別差距,女性在閱讀方面的優勢逐漸顯現。今後爭取取得高學歷後縮小現實差距。

畢竟讀書的目的是給人壹個更好的前景,不分性別。

三天前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數已經超過男性。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最終統計監測報告,引發關註和熱議。

報告指出,綱要實施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加。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向貧困和殘疾女大學生提供資助,婦女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得到有力保障。

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4%,比2010年提高27.9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女研究生人數為654.38+0.599萬人,占全部研究生人數的50.9%,比2065.438+00提高了3.1個百分點。普通高校女生1674.2萬人,成人高校女生450.6萬人,分別占51.0%和58.0%,分別比2010高0.1和4.9個百分點。

女研究生的比例穩步上升。

事實上,近年來,女研究生的比例壹直在穩步上升。據中國教育在線《2021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1999顯示,全國招收女研究生2.6萬人,占研究生招生總數的36.5%。從2009年開始,女碩士生人數開始超過男碩士生。2019年招收女碩士研究生44.7萬人,占比55.1%。

女研究生比例迅速增加,有著復雜的社會因素。壹方面,社會發展的進步給了女性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另壹方面,女性自身的壹些優勢,比如自控能力強,比較細心等等,很容易讓她們在各級考試中勝出。不僅在考研,在高考中,女性的優勢和比例也明顯被放大。

與此相關,在公務員等相關考試中,女性的比例明顯上升,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之壹。

另外,根據往年報道的數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也會對女性讀研產生壹定的影響。以2018全國各省研究生為例,中西部省份女研究生比例大多在55%左右,其中寧夏女研究生比例最高,占63.48%,青海、新疆、內蒙古也高達60%,吉林、山西、貴州比例均在56%以上。

但大部分東部沿海省份或發達城市的女研究生比例都在50%以下,其中安徽的女研究生比例最低,占42.79%,江蘇、湖北也在45%左右,北京、上海也在46%-49%之間。

可見,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女性的就業觀念更加自由,不局限於穩定的就業方向,而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情況則相反。

此外,女性的比例也與當地大學的類型有關。比如安徽和黑龍江兩省的女研究生比例僅為42.79%和47.99%,這與中國科大、合肥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理工科院校集中在這兩個省份有關。

壹線城市職場女性學歷正在超越。

不僅是為了深造,也是為了就業,職場女性就業人數穩步上升,學歷也在逐漸超過男性。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期末統計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城鎮單位就業婦女6779.4萬人,比2010年增加1917.9萬人,增長39.5%。女性從業人員占社會就業總量的比例為43.5%,實現了《綱要》中“保持40%以上”的目標。

報告指出,綱要實施以來,就業政策和創業扶持政策逐步完善,婦女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婦女就業人數穩步增長。

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1中國女性職場調查報告》顯示,在北上廣深等壹線城市不同層級的管理者中,中層女性領導的比例已經開始超過男性。貝尚深圳等壹線城市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女性職場人士比例已達55.9%,而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男性職場人士比例僅為46.7%。這也反映了過去壹年女性通過自身實力證明了自身價值,但在高層職位上仍略遜於男性,但差距不再懸殊的成就。

女性科技實力越來越受關註。

2021、13科技部、全國婦聯等部門7月發布《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幹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女性科技實力越來越受到各方關註。

《辦法》提到,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仍然短缺。目前,女性在全國科技工作者中約占45.8%,但隨著專業技術職務的提高,女性比例逐步降低,女性科技帶頭人短缺,“剪刀差”現象更加突出。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女性占6%,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5.3%。在國家人才計劃遴選的專家學者中,女性比例僅為10%左右。

在2021公布的兩院院士名單中,65位中科院院士中,只有5位是女科學家;中國工程院的84位院士中,只有6位是女科學家。直接印證了《辦法》中提到的“剪刀差”現象。

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6月發布的科學報告指出,雖然從事科學工作的女性人數有所增加,但增長速度仍然緩慢:全球只有33%的研究人員是女性,諾貝爾科學獎只有4%授予了女性。

針對女性科技人才相對短缺的情況,為充分發揮女性科技人才在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中的重要作用,《辦法》提出,完善女性科技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中,鼓勵更多優秀女科學家被提名為候選人,支持同等條件下女性優先入選。

加大對女性科技人才的激勵力度。逐步擴大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規模,鼓勵社會力量設立女科學家科學技術獎。

建立有利於女性科技人才發展的評價機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中,應當落實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女性研究人員的資助政策。

“改善女性研究人員的困境需要改變社會觀念。壹旦給予女性更多的理解和同理心,女性就會自動煥發光彩。”

女性在社會生活中仍然面臨挑戰。

當代女性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堅力量,引發了女性角色的社會重新定位。但也要看到,與之成正比的,是女性付出的努力。畢竟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平衡家庭和工作是壹輩子的話題。

職場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是男女在職場上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同。性別、婚育計劃等因素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女性的職場價值。

《2021中國女性職場狀況調查報告》顯示,55.8%的女性在求職過程中被問及婚姻和生育狀況,是職場男性的兩倍多。29.6%的女性因為性別受到過用人單位的限制,18.2%的女性因為照顧家庭被迫放棄職業發展。7.7%的女性在工作場所受到過騷擾,結婚和生育期間分別有7.8%和4.1%的女性被調職和少拿工資。

高等教育的經歷為女性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能量,使她們的獨立性越來越明顯。在贊美中國女性的同時,也要看到如何創造壹個更加公平的環境,為她們提供更多的保護。隨著三孩政策的放開,職業女性面臨的“平等職場”探索永遠在路上。

教育對女性意味著什麽?

從教育到就業,更高的知識水平給女性帶來了更多的生活自信。在醫療衛生、科學技術研究、扶貧等領域,女性活躍著,展示著她們的力量。

清華大學的顏寧自2007年起就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到目前為止,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後,其中壹半是女生。她說,從她實驗室出來的女生,都是自強不息的。

從中專壹路走到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的郭為,堅信“讀書改變命運”的信條。從護士到北京壹家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她壹生從未辜負。

北大當家,藝能合唱冠軍,衛,海賊。宋Xi,1994出生的北大學生,海軍陸戰隊退役“老兵”,過著別人壹輩子可能都做不到的精彩生活。

女人,在任何社會環境下,都可以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奇跡。為女性加油!

目前,我國已基本消除入學性別差距,女性受教育比例創歷史新高。但是,學校教育中性別話語體系的缺失,家庭教育過程的不平等,社會上的性別刻板印象,都在壹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不是簡單的實現兩性受教育人數的平等,而是要看兩性在教育結果和實踐的呈現上,機會和資源是否平等。

《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在婦女和教育領域的戰略舉措中明確提出“探索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性別平等教育模式”,這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高度重視優化婦女發展環境的體現,也是在歷史交匯中推進性別平等發展的新要求。

  • 上一篇:生日課程計劃
  • 下一篇:宋代有著名的文字獄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