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和死亡日期:1732年2月22日出生於弗吉尼亞,1799年2月24日去世。
總統任期:1789年4月30日——1793年3月4日1793年——黨派:聯邦黨人。
美國第壹任總統(1789 ~ 1797),美國獨立戰爭總司令。他壹生沒有上過大學,但他註重自學,使自己有傑出的才能。我早年當過土地測量員。1752年成為弗農山莊的主人。參加過七年戰爭,獲得過中校、上校軍銜,積累了軍事指揮經驗。1758當選弗吉尼亞州參議員。次年,他娶了壹位富有的寡婦M.D. custis,並獲得了大量的奴隸和60.75平方公裏的土地,成為弗吉尼亞最大的種植園主。在經營農場和作坊的過程中,華盛頓遭受了英國殖民當局的限制和剝削。1774和1775年,他作為弗吉尼亞議會代表出席了第壹屆和第二屆大陸會議。1775年7月3日,華盛頓出任大陸軍總司令。他重組並訓練了壹支組織松散、訓練不足、裝備落後、物資匱乏,主要由地方民間部隊組成的隊伍,成為壹支可以與英軍正面抗衡的正規軍。通過特倫頓、普林斯頓和約克德戰役,他打敗了英國軍隊,贏得了北美獨立戰爭。隨著1783年巴黎和約的簽訂,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同年65438+2月23日,提交辭呈,歸田。1787年,他主持費城制憲會議。制定聯邦憲法,為消滅君主制而不懈努力,制定和批準保障無產階級民主權利的憲法。
1789年,他當選為美國第壹任總統。他組織了壹個精幹的聯邦政府,頒布了司法條例,建立了聯邦最高法院。在許多問題上,他傾向於聯邦主義者的觀點,但他試圖在聯邦主義和民主之間保持平衡。他支持漢密爾頓建立國家銀行和建立國家信用的計劃。傑弗遜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的通過為西部自由土地制度奠定了基礎。1793年再次當選總統。為了緩和與英國的矛盾,10月4日,1794 165438,華盛頓派出首席大法官J·傑伊與英國談判,簽訂《傑伊條約》,因有損美國利益而遭到反對。1796年9月17日,他發表了告別演說,表示不再擔任總統。從而開創了美國歷史上拋棄終身總統、和平移交權力的範例。第二年,我回到弗農山莊。由於他對美國獨立的巨大貢獻,他被尊為美國之父。
托馬斯.傑斐遜
美國第三任總統:1801—1809。
出生日期:1743年4月13日,弗吉尼亞州古斯蘭德(現阿爾巴馬爾)
1826年7月4日死於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
購買路易斯安那使美國的面積增加了壹倍。確保聯邦政府的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被歷史學家評價為“偉大”或“接近偉大”的總統。
托馬斯·傑斐遜出生的時候,古斯蘭德還在邊境地區。托馬斯的父親彼得·傑斐遜是壹個溫和而富有的農民。他是當地的土地測量員。托馬斯的母親出生在弗吉尼亞最有聲望的家庭之壹。
傑弗遜又高又瘦,臉上有雀斑,壹頭淡紅的黃頭發。他是美國歷史上傑出的人物之壹。30歲之前,他學過6門語言,法律,數學,科學,哲學;他是壹位自學成才的建築師,設計了許多世界上最漂亮的房子。他是設計美國貨幣體系的發明家;同時,他也是壹位優秀的音樂人。
26歲時,傑弗遜被選入弗吉尼亞州議會。奇怪的是,他並不是壹個優秀的公眾演說家,所以他寫了許多信件和文章,而不是演講。這些信件和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美國殖民地和英國之間日益增長的矛盾,其中之壹就是傑斐遜所說的“美國人的權利”這篇文章將傑斐遜的名字傳遍了整個北美殖民地。他反對英國政府的態度如此強硬,以至於英國政府宣布他為賣國賊,壹旦被抓,他將被絞死。
1772年,傑斐遜與瑪莎·斯凱爾頓結婚。三年後,他被選入大陸議會。由於擅長寫作,他被任命為《獨立宣言》的作者。
傑斐遜是獨立戰爭中弗吉尼亞州議會的第壹位成員,然後擔任州長。他努力通過壹項保證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該法案是美國歷史上最早的此類法案。
獨立戰爭後,傑弗遜擔任駐法國大使。當新的聯邦憲法通過,華盛頓當選為第壹任總統,傑弗遜被任命為國務卿。
從壹開始,傑斐遜就擔心美國有朝壹日會演變成獨裁國家。他全心全意地相信所有人都應該並且能夠管理自己。在邊境地區長大的傑弗遜希望美國成為壹個不需要法律的國家。他認為只有受過教育的公民才能保護這個新生的民主。同樣,他認為所有的孩子都應該至少上三年級。這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算不上什麽教育,但是在傑斐遜的時代,很多人根本沒有受過教育。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華盛頓的財政部長,像傑斐遜壹樣熱愛這個國家。但是他不同意傑斐遜關於如何使政府成為壹個好政府的觀點。他認同英國的政治制度,即以國王或至少終身總統為最高領袖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大家都由衷地贊同漢密爾頓的觀點。但是,傑斐遜堅信,按照漢密爾頓的觀點,美國最終會變成壹個獨裁國家。漢密爾頓認為,傑斐遜的思想將導致暴民統治。
起初,傑弗遜不想組織壹個政黨,但很快,支持他觀點的人擁護他成為領袖。這些人被稱為* * *和黨。(幾年後,這些共和黨人自稱為民主黨人。)贊同漢密爾頓的人被稱為聯邦黨人。沒有人刻意設計,卻成為美國政黨制度的開端。
華盛頓總統更同意漢密爾頓的觀點。在華盛頓的第壹個任期結束後,傑斐遜辭職回到了他的家鄉弗吉尼亞州。
當華府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時,約翰道恩斯當選為總統,湯瑪斯傑佛遜當選為副總統。亞當斯屬於聯邦黨人,而傑斐遜屬於聯邦黨人。這種混合的結合是由於聯邦憲法的起草者沒有意識到政治派別的問題。他們的計劃是讓得票最多的人當總統,得票第二多的人當副總統。後來修改聯邦憲法,規定總統和副總統應該屬於同壹個政治派別。
亞當斯只當過壹次總統,傑斐遜後來當選總統。他解除了陸軍和海軍的武裝,因為他認為國家應該以盡可能低的成本運作。與華盛頓不同的是,傑斐遜從來不穿漂亮的制服,他也不乘坐由許多馬拉著的四輪馬車。他只是走路而不是騎車或騎馬。
這時,法國宣布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壹大片未知土地歸法國所有。在新奧爾良,法國控制著密西西比河河口的兩岸地區。這意味著,如果法國人不想讓美國船只進出,他們可以隨時關閉這條河。但是這條水路對於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美國定居者來說太重要了。1803年,傑斐遜決定從法國購買新奧爾良。令他驚訝的是,法國皇帝拿破侖同意出售從密西西比河到落基山脈的整個路易斯安那地區。
傑斐遜認為,除了憲法規定的權力之外,總統不能擁有其他權力。但是憲法中並沒有說總統可以擁有將美國土地翻壹番的權力。但是傑弗遜也相信美國的未來取決於西部。這個機會對美國來說太好了,失去太可惜了。他簽署了購買路易斯安那州的協議。之後,他要求國會同意他所做的壹切。壹些人對傑斐遜超越聯邦憲法賦予的權限感到非常憤怒,而另壹些人則說傑斐遜想成為新領土的皇帝。
同時,巴巴裏(北非除埃及以外的伊斯蘭國家的總稱)還有海盜,他們居住在北非沿海地區。多年來,這些海盜戰艦搶劫往來於地中海的美國商船,並扣留船員索要贖金。雖然付錢給海盜比打海盜便宜得多,但傑斐遜並不想這麽做。他派遣了壹支小型美國海軍去打擊這些海盜。幾經失敗後,這些海盜被迫同意允許美國船只安全往返於地中海地區。
1804年,傑斐遜第二次當選總統,開始了他的第二個任期。
法國和英國又開戰了。英國軍艦經常俘獲美國商船,以阻止美國人與法國做生意。為了避免戰爭,傑斐遜讓國會通過了壹項法律,禁止美國商船與英國和法國做生意。然而,與英國人做生意是新英格蘭的壹大對外貿易,這些地區的商人開始賠錢。過了壹段時間,傑斐遜意識到這項法律對他的國家弊大於利。在總統任期結束時,他要求國會通過幾項法案,其中壹項就是廢除這項不受歡迎的法案。
如果傑斐遜願意,他可以連任總統。但他總是擔心,如果壹個總統的任期太長,他可能會試圖成為壹個獨裁者。傑斐遜認為任何總統都不應該連任超過兩屆。當然,當總統從來沒有讓他感到真正的快樂。因此,他拒絕競選第三個任期。他回到了他美麗的家鄉蒙蒂塞洛,開始了他的種植園主生活。傑斐遜和其他南方種植園主(包括喬治·華盛頓)壹樣,也是壹個奴隸主。他擔心奴隸制,在他的遺囑中,他釋放了壹些奴隸。他死前不想釋放這些奴隸,因為這好像是在批評他那個擁有奴隸的鄰居,他不想這麽做。有證據表明,傑斐遜與他的壹個名叫薩利·海明斯的奴隸保持著長期的親密關系,據說這個奴隸給他生了幾個孩子。傑斐遜對這個國家的貢獻還沒有結束。他策劃並幫助建立了弗吉尼亞州立大學。他把老師們召集在壹起,幫助他們決定教哪些課程。他也給歷任總統提建議。托馬斯·傑斐遜和約翰·亞當斯同壹天去世,都是1826年7月4日,這壹天正好是他的《獨立宣言》發表50周年。傑斐遜親自為自己寫了墓誌銘:“托馬斯·傑斐遜葬於此。他是《獨立宣言》的作者,《弗吉尼亞宗教信仰自由法案》的作者,弗吉尼亞州立大學之父。”他甚至沒有提到他是美國總統。
亞伯林罕·林肯
亞伯拉罕·林肯於1809年出生在肯塔基州的壹個木匠家庭。他當過農場工人、船夫、店員、鄉村郵遞員和土地測量員助理,並通過自學成為伊利諾伊鐵路公司的律師。因為他利用自己的律師身份和法律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獲得了資本家的信任,被選入伊利諾伊州立法議會,當選聯邦眾議員。
林肯生活在美國自由雇傭勞動制度和奴隸勞動制度激烈鬥爭的時代。他堅持自由就業制度,反對奴隸制。他說,“我壹直討厭奴隸制。”“如果妳用鞭子強迫壹個奴隸去梳大麻,他壹天連75磅都梳不完,但如果妳讓他去梳100磅,並承諾付給他所做的全部工作,他就會給妳梳150磅。”但他不主張幹涉奴隸制的存在,更不主張用暴力來消滅奴隸制。他說:“我認為,自由州的人民無權也無意進入蓄奴州幹涉奴隸制問題。”"毫無疑問,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他指責布朗的非法起義,認為布朗的判斷是對的。因此,林肯不是廢奴主義者,他只是反對奴隸制的擴張。他說:“像其他邪惡壹樣,我們處理它的方式可以防止它擴大,以期有希望在時間的演變中消除它。”“我很高興地知道,將不會有其他蓄奴州加入聯邦……”
1860年,林肯被共和黨提名為美國總統候選人,165438+10月6日,林肯當選總統。
林肯當選總統是對南方奴隸制的致命壹擊。為了挽救奴隸制的滅亡,1861年2月4日,南方七個蓄奴州(南卡羅來納州、佛羅裏達州、佐治亞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薩斯州)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組建反動政府和軍隊。林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於3月4日宣誓就職的。
林肯在宣誓就職演說中說:“我不想幹涉各州現存的奴隸制”,並嚴格執行“逃奴法”,作為對奴隸主的讓步。但是林肯的讓步未能阻止奴隸主的分裂活動。4月12日,他們炮轟薩姆特堡,用炮火和內戰回答林肯的退讓。
內戰開始後,以林肯為首的聯邦政府壹直搖擺不定,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北方各州人民紛紛聚集。林肯被要求采取堅定的措施來制止叛亂。迫於民眾的壓力,林肯政府不得不於4月15日宣布南方各州為叛亂,下令招募誌願軍,並於4月19日下令封鎖南部海岸。6月29日,林肯召開內閣會議,決定7月21日在馬納卡斯與叛軍作戰。因聯邦軍指揮不利,被叛軍擊敗。10年6月下旬,聯邦軍在鮑爾斯再次被叛軍擊敗。雖然聯邦軍接連失敗,但並沒有動搖林肯鎮壓叛亂的決心。1862年2月下旬,林肯命令聯邦軍分三路進攻叛軍。聯邦軍隊在西線和南線都取得了進展,但東線遭到了慘敗,華盛頓直接暴露在叛軍的威脅之下。戰爭的失敗激起了人們的不滿,要求林肯采取措施力挽狂瀾。在民眾的推動下,林肯政府於1862年頒布了《宅地法》和《黑奴解放法案》。獲得土地和解放奴隸的農民紛紛拿起武器,投入到反叛亂的鬥爭中,使戰爭的有利因素在1863年7月轉移到聯邦軍身上。1863年,為了分裂南方,林肯著手制定重建南方的計劃。1864年,美國舉行總統選舉,林肯連任。
1865年4月9日,叛軍將領羅伯特·李向聯邦軍指揮官格蘭特投降,內戰結束。格蘭特根據林肯的“對任何人都沒有任何惡意;善待每壹個人”並釋放羅伯特·李和他的叛軍。林肯的慷慨並沒有取悅奴隸主。14年4月晚,林肯被同情奴隸制的演員布斯刺殺,次日去世。
馬克思說,林肯“是壹個罕見的人物,他達到了壹個偉大的水平,卻仍然保持著他的優秀品質。”。這個出類拔萃、品德高尚的人是如此謙虛,以至於只有在他作為烈士倒下後,全世界才發現他是壹個英雄。"
富蘭克林·羅斯福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政治家和軍事家。出生於美國紐約海德公園的壹個富裕家庭。
1900 ~ 1907就讀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之後,他成為了紐約的壹名律師。
1910當選紐約州參議員。
海軍部長助理1913到1920。
1921年,他因小兒麻痹癥癱瘓。
從1928到1933,他是紐約州州長。他在任期間,美國發生嚴重經濟危機,采取措施建立救濟機構,深得民心。
1932 165438+10月以壓倒多數當選總統。
羅斯福1933年3月入主白宮後,積極推行以救濟、改革、復興為主要內容的“新政”,對緩解經濟危機、促進經濟復蘇起到了壹定的作用。在對外關系上,改善與拉美國家的關系,與蘇聯建交。
在1936、1940和1944的大選中,羅斯福連續三次連任,成為美國歷史上唯壹壹位連任四屆的總統。
20世紀30年代中期,當世界受到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威脅時,羅斯福反對國內的孤立主義傾向。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不久,羅斯福發表了“防疫演說”,指出戰爭具有傳染性,擺脫戰爭災難的方法不是“孤立”和“中立”,而是積極備戰,努力“防疫”。
二戰爆發後,羅斯福敦促國會通過中立法修正案,允許交戰方以“現金運輸”的方式向美國購買軍火。他的政府對向日本出售軍事產品和材料沒有任何限制。
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後,羅斯福開始註重加強防務,任命以“強硬派”著稱的諾克斯為海軍部長,史汀生為陸軍部長,加強戰備,同時在資金和武器裝備上援助英國,支持歐洲反法西斯戰爭。
1941 6月24日,德國打擊蘇聯的第三天,羅斯福宣布美國準備幫助蘇聯。8月,他會見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聲明必須摧毀希特勒的法西斯暴政,必須解除侵略國的武裝。9月,美英蘇在莫斯科舉行會談,簽署了第壹個美英向蘇聯提供武器和軍用物資的議定書,宣告了三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采取聯合行動,促進了國際反法西斯統壹戰線的建立。65438年2月8日,日本海軍突然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的第二天,羅斯福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向日本宣戰。同月下旬,羅斯福和丘吉爾在華盛頓會晤,確定了“先歐洲,後亞洲”的戰略方針,並決定成立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委員會,以協調兩國的作戰行動和戰略物資的分配。
1942年元旦,在羅斯福的倡議下,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宣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成立。
1943年10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卡薩布蘭卡會晤,決定了1943年盟軍的作戰方針,宣布軸心國無條件投降的原則。8月,他在魁北克與丘吉爾舉行會議,討論盟軍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的“霸王”計劃。羅斯福積極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向中國提供物質援助,並派遣軍事人員幫助日本軍隊抗擊。
1943 165438+10月,與蔣介石、丘吉爾舉行開羅會議,簽署《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侵占了中國的領土,包括東北各省、臺灣省、澎湖列島,戰後應該歸還中國,朝鮮戰後應該獨立。後來羅斯福在德黑蘭與丘吉爾、斯大林開會,決定盟軍於1944年5月在法國北部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1945年2月,羅斯福前往克裏米亞雅爾塔,再次會見斯大林和丘吉爾,就德國的分治占領、德國的控制、波蘭邊界的劃定和政府的組成、聯合國安理會的表決程序等問題達成協議。同時與斯大林達成秘密協議,同意蘇聯對日作戰的條件,確認蘇聯在中國東北、旅順、大連享有部分特權。
1945年4月,12年,也就是德國投降前夕,羅斯福因腦溢血去世。他是《向前看》和《在路上》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