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民主義
網絡道德原則的基本內容是壹切網絡行為必須服從網絡社會的整體利益。該原則要求網絡主體以道德行為主體參與網絡社會活動時,不得損害網絡社會整體利益;它還要求網絡社會的決策和網絡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全體社會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允許以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為借口,滿足壹部分人的需要,而將另壹部分人排斥在網絡社會之外。網絡應該為所有願意參與網絡社會活動的主體提供平等的機會。
網絡社會不應該根據人的某些條件和因素,保留某些部分,排斥某些部分。只有當所有的機構、團體和社會成員都能參與到網絡社會中來,每壹類主體都能利用網絡與主體的另壹部分進行交流,才是真正的網絡社會。就像百貨商店或超市壹樣,不能限制不同人的進入,而是應該向所有自由購物者開放,才能稱為百貨商店或超市。因此,可以說全民原則是網絡社會的基本要求。全民原則作為壹種理論,是對現實道德關系的概括,作為壹種要求,是人們追求的目標。要把這個理論和要求變成現實,需要壹定的物質條件作為保障。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網絡計算機可以使個人用戶終端所需的設備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便宜,使網絡主體獲得個人的各種需求,網絡技術為全民原則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全民原則的要求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壹是網絡主體的壹切網絡行為必須服從網絡社會的整體利益;第二,網絡社會的決策和網絡運行模式必須以服務於網絡社會全體成員為終極目標,不能因為網絡主體之間的壹些差異而因人而異。
2.個體原則
個體原則的基本內容是,網絡上的壹切活動都應符合人性特征,任何網絡主體都應受到重視和尊重。網絡主體也要互相尊重。個體原則要求,無論網絡多麽技術化、虛擬化,網絡主體始終應該是壹個具體而現實的人,不能把人看成是可以隨意操縱和“算計”的純粹“數字”符號,也不能把人看成是達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網絡為人類創造了壹個虛擬的空間。網絡作為壹種“另類存在”的空間,在前網絡時代具有不同的特征,具體表現為“去人格化”、“去中心化”、“多重身份”和創造性。這就決定了網絡主體在網絡社會中的地位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張揚。這壹特點明顯不同於前網絡時代人們生存、交往、生活的諸多限制。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在互聯網上從事各種被允許的活動。但是,網絡活動的自由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網絡主體的活動還是應該受到壹定的限制。問題是到什麽程度?以合理限制為由,不平等、不公平地限制網絡主體的權利,是違反個別原則的。如果隱私和知識產權受到嚴重侵犯,甚至會危及網絡社會的生存和發展。
個體原則是對全民原則的重要補充,其具體要求包括兩個方面:壹是由於提出自治原則的出發點著眼於個體的存在和交往,因此要求網絡主體擁有自主權,充分主張和行使自己應有的權利,不應自我收縮或自我放棄。就像每個人都應該有壹定的自主權壹樣,如果人連最起碼的自主權都沒有,其他的都無從談起。第二,網絡社會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對於他人而存在的,以他人為對象進行交往。所以他們在享受自由、行使權利的時候,壹定要堅持尊重他人,尊重社會。不得侵犯他人和社會的合法權益,以贏得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實現網絡社會的和諧與和諧發展。
網絡道德原則的具體內容
上述的全民原則和個人原則是根據道德原則所涉及的對象範圍來劃分的。如果把這種概括性強、範圍廣的道德原則提煉出來,可以表述為以下具體內容。
1.網絡道德的自由原則
網絡社會為其主體提供了壹個相對自由的空間,網絡主體行為的自由度與傳統社會相比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網絡道德的自由原則是指在網絡空間中。演員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自由,有充分表達自己觀點和意見的自由。任何組織、個人和其他網絡主體不得幹涉他人正常的自由行為,壓制他人正常的、應有的言論自由。這裏,我們從壹般的倫理意義上講,把自由作為壹種道德原則和要求。事實上,自由也是網絡道德行為主體應該享有的權利。壹般來說,網絡主體享有自由權,但不應以行使自由權為由妨礙其他網絡主體應享有的自由,其他主體的自由權也應得到尊重。
2.網絡道德的平等原則
網絡社會中的每壹個網絡主體在網絡社會的正常活動中都平等地享有社會權利,平等地履行社會義務,這與傳統社會中的民事主體更加壹致。但需要註意的是,網絡社會主體的結構特征是都具有壹定的網絡身份,即用戶、網站和密碼,網絡提供的壹切服務和便利都應由網絡主體獲得。同時,網絡主體應當遵守網絡社會成員的壹切規範,履行作為網絡主體應當履行的義務。在網絡社會中,無論網絡主體的實際社會地位、職位和個人愛好、文化背景、民族、宗教如何,在網絡上,他不過是壹個普通的擁有網站的“代碼”。網絡不創造特權,網絡也反對特權。每個沖浪者都應該有壹個平等的態度,既不把自己放在比別人高的位置,也不把自己放在比別人低的位置。
3.網絡道德的正義原則
在網絡社會中,網絡應該平等對待每壹個網絡主體或用戶,而不應該為某些人制定特殊的規則,賦予某些用戶特殊的權利。作為網絡的主體,既然與他人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就沒有理由強迫網絡社會給予其不同的待遇或享受特權。當壹個網絡主體打開計算機,發出壹組信息,會被計算機系統轉換成壹組由1,0碼組成的比特,按照通信協議發送到通信線路上它應該去的地方。這組比特沒有任何可以讓網絡系統給予特殊照顧的社會標誌,計算機只知道代碼不知道人。
4.網絡倫理的兼容性原則
網絡倫理的兼容性原則認為,網絡主體的行為應符合某種壹致的、相互認可的規範和標準,個體的網絡行為應被他人和整個網絡社會所接受,從而最終實現人們網絡交往的規範化、語言的可理解性和信息的無障礙交流。其中,核心內容是消除網絡社會中各種原因造成的網絡行為者之間的溝通障礙。網絡兼容性問題直接源於計算機網絡技術本身,但它不僅僅是壹個經濟和技術問題。事實上,網絡技術和經濟問題本身就包含了道德倫理等社會意義。網絡道德的兼容性原則要求網絡主體間行為模式的相互認同;在參與網絡社會時,要求網絡主體采取要麽被目標方接受的行動,要麽遵守同樣的規範,放棄壹些其他人不接受或不認同的行為,以達到行為的兼容性;它要求整個網絡社會道德原則和規範的壹致性,建立相同的道德標準。被網絡主體壹致接受;要求網絡交流語言的可理解性。兼容原則作為網絡道德的基本原則之壹,應該體現寬容和開放的原則。
5.網絡道德的互惠原則
網絡道德的互惠原則表明,任何網絡主體都必須認識到自己不僅是網絡信息和網絡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而且是網絡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當他享有網絡社會交往的壹切權利時,他也應該承擔網絡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信息交換和網絡服務是雙向的,網絡主體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妳從網絡和與對方的網絡交流中得到什麽好處和便利,也應該同時給予網絡和對方。互惠原則體現了網絡行為主體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壹。妳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不應該忘記自己的義務。在承擔義務的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不應該有只享有權利不承擔義務的主體,也不應該有只承擔義務不享有權利的主體。
6.網絡道德的自主性原則
自主性原則是全民原則中的自由、平等、公正原則在個體道德原則中的體現。根據全民原則,如果網絡主體能夠獲得意誌自由、社會權利義務平等、擁有消除不平等的權利,那麽網絡社會中的個體就必須表現出自主性,即他是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存在的。以此為出發點,壹個人要想成為壹個真正的人,就必然要不受約束地決定自己所能決定的最大利益。如果主體的自主性被剝奪,就意味著主體沒有被當作壹個應該被尊重的人來對待,它沒有自主性。這是自治原則的主要內容。
7.網絡道德的認知原則
承認原則是自治原則在處理社會或他人對自己應有的尊重時應遵循的重要原則。它要求無論網絡社會多麽技術化、虛擬化,網絡的真正主體是人,而不是機器和設備。這種尊重,首先表現在關註自己。是指有人自願就某件事達成壹致,也就是所謂的“認可”、“同意”、“承認”。要讓認可有意義,就要讓某人對某件事有清晰的認識,並能及時判斷是非;當有人承認的時候,就要選擇正確的評價標準,從網絡社會的整體利益出發,而不能只憑個人好惡。
8.網絡道德的無害原則
無害原則要求任何網絡行為都對他人和網絡環境有害。使其至少對網絡社會無害,人們不應該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對其他網絡主體和網絡空間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傷害。毫無疑問,這是最低的道德標準,是網絡倫理的底線,也是評價網絡行為的最初道德考驗。網絡主體的行為是否具有危害性,行為人應當具備基本的判斷標準和評價能力。對網絡或者其他主體造成損害或者破壞的,行為人應當是故意的,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危害和破壞而從事了相應的行為。如果這種損害或破壞是由於疏忽或無過錯造成的,則不應認為是違反這壹道德原則,不應承擔道德責任。
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關系
1.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現代表達
壹般認為,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包括壹個基本原則和另外三個原則,即集體主義和人道主義、社會公正和誠實。
第壹,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集體主義原則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集體主義原則認為,個人是集體中的個人,集體是由個人組成的集體,個人和集體是辯證統壹的關系,體現了集體主義原則的核心內容。首先,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匯合,個人利益依賴於集體利益,兩者是統壹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基礎是兼顧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利益追求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追求,既包括個體利益,也包括集體(群體)利益。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恰恰體現了個人、社會和集體的雙重價值關系,把兩者統壹起來。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人能夠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不可能從單壹的自我實現,而必須依靠集體,堅持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原則和價值取向不會抹殺或壓制個人的合法利益。其次,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集中體現,而不是簡單的相加。個人利益作為構成集體利益的因素,是極其活躍和健康的,與集體利益是根本壹致的。第三,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辯證統壹是以集體利益為基礎的,集體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最後,提倡集體主義原則下個人利益的必要自我犧牲。
第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原則。人本主義是對人際關系最基本、最底層的規範或要求,可以適用於社會的所有人。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待人接物的倫理原則,是處理新型人際關系的道德規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核心是尊重和關心人,維護和改善人的權利、價值和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壹原則體現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中以人為本、造福人民的思想,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基本要素。社會主義人道主義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對絕大多數人的人格、權利和利益的尊重和關心,體現了絕大多數人對社會整體利益的關心。
第三,社會公正原則。這壹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本原則。正義的內容和原則由兩部分組成:形式正義原則;事實上的公正原則。正義的具體內容和基本原則主要包括:基本權利的保障,即保障原則;機會均等j是事先原則;按貢獻分配。即事後原則;先分配後調整是調整的原則。社會主義公正原則是社會主義制度根本要求的體現,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壹原則主要表現為:標準統壹、機會均等、民主決策、權利義務對等。社會主義正義原則與歷史上正義原則的壹個根本區別在於,它正確處理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的辯證關系,主張社會和集體高於個人,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同時充分肯定了個人在社會和集體中的價值。第四,誠信原則。誠信是壹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最重要的品格。在當代中國,誠信原則是社會主義道德規範體系中的壹項重要原則。加強誠信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條件。從語義上理解,誠就是真誠、誠實,信就是守信、守信。誠實的基本含義是信守諾言,不不忠。誠信是做人的根本,誠信是壹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誠信原則是個人自我完善的要求,是人際交往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保證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的直接出發點和核心內容,是現代市場經濟成熟的標誌,是市場主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誠信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道德準則,加強誠信建設是壹項重要任務。
2.網絡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內在聯系。
首先,從基本內涵上看,網絡道德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基本內容是融合壹致的,不存在根本沖突。從上述網絡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社會主義道德原則被分解整合為網絡道德原則,網絡道德原則充分體現、深化和具體化了社會主義道德原則。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與網絡道德原則密切相關。這種聯系的表現之壹就是集體主義原則是網絡道德原則的基礎。網絡道德作為社會道德的壹個新領域,理應納入社會道德範疇。就中國而言,集體主義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中的基本原則,網絡道德原則不僅包括集體主義的內容和社會利益至上的原則,而且以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為基礎,堅持集體主義原則,使網絡道德建設取得進展和突破。這種聯系的第二個表現是,集體主義原則反映了網絡道德原則的發展方向。現有的網絡倫理原則借鑒了人類社會倫理研究的成果,源於網絡技術發展的現實,各國相互借鑒,特別是向網絡技術發展和應用水平高的國家和網絡倫理研究較早的國家借鑒。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原則是總結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得出的高度概括的結論,為各專門領域的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當然也要體現網絡道德原則的發展方向。這種聯系的第三個表現是,集體主義原則對於網絡道德原則的具體原則具有實踐指導價值。在集體主義原則下,構建全民、兼容、自由、互惠、無害的原則。
其次,* * *體現了人類倫理研究的成果和道德的進步。道德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並逐漸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產生和確立吸收了人類倫理道德研究的成果,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要求,代表了人類社會道德建設和研究的發展方向。是人類同樣的成就。同時,每壹個新的社會領域的出現都標誌著倫理學研究的壹個新分支的出現。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伴隨著網絡道德研究的興起和網絡道德建設的廣泛關註,網絡道德研究成果的出現和網絡道德原則的確立也是人類社會道德建設發展的標誌。因此,可以認為網絡道德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反映了人類倫理研究的成果和道德建設的進步。
3.網絡道德原則與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主要區別
首先,從表達的特點來說,壹般和具體是有區別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普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階級和各個群體,因此具有很強的普遍性。壹般來說,網絡道德原則只適用於網絡領域,它調整的是網絡社會中的道德關系,因此更能體現具體特點。
其次,從適用範圍來看,有外延限制的區別。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可以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領域。在社會主義社會,它的調整範圍很廣,而在非社會主義社會,不能也不應該要求它適用社會主義道德原則。雖然社會主義道德原則是人類社會最進步、最先進的道德原則。網絡倫理原則只應適用於網絡領域和網絡社會,不應要求適用於網絡領域以外的其他領域,雖然相關領域可以借鑒。然而,網絡道德的原則可以打破國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限制。它的地理適用範圍是全球性的,不受限制的,是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無法比擬的。
最後,從意識形態的特征來看,政治有強弱之分。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於資本主義和其他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而社會主義道德原則作為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反映,也不同於其他道德原則,甚至是根本對立的,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具有強烈的政治特征。相比較而言,網絡技術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網絡道德原則的確立,為世界各國所借鑒,具有* * *認同的特點。政治相對較弱。當然,我們說網絡道德原則政治性弱,並不代表它不政治。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在網絡道德原則上可能還是有壹定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