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人為什麽會有善惡?是社會造就的嗎?請,謝謝妳。

人為什麽會有善惡?是社會造就的嗎?請,謝謝妳。

壹個人性善與惡的社會將導致李文斌。自從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特別是有了語言和文字,人類的意識形態就用聲音和符號來記錄、傳播和發展。中華民族是壹個長期創造、保存和發展漢字的民族。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造字運動從未停止,從傳說中的倉頡造字到現在。但作為構詞的壹部分,在庫存充足的情況下,構詞的速度會變慢。但是,詞語作為由詞語組成的、代表某種概念的符號,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科技的發展,不得不添加新的內容。社會和科技發展得越快,新詞就越多。近半個世紀,尤其是21世紀,說明了這壹點。現在來說說“善”和“惡”這兩個詞。善:識字,順字,順羊。其主要含義是吉祥、美好、以德待人、善良、順利。惡:形聲字,發自內心,次聲波。其本意是過失。引申的意思是邪惡、傷害、破壞、粗鄙、醜陋、惡劣、殘忍、汙穢、尷尬、惡毒等等。善與惡是人類社會中使用時間最長、最普遍的兩個概念。衡量人和事的好與壞,褒與貶,是兩個形容詞。同時,它們也與人類社會的深刻哲學命題密切相關。第壹個問題是:人性的善與惡。在這方面,西方和中國的哲學家和聖人在有記載的幾千年裏逐漸形成了各種系統的理論;不同時代的人從未停止過對它的討論。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調節世界、治理國家、管理組織和人類自我意識和自我完善的基本問題。如果不理解這個問題,那麽上述問題壹定是混淆和盲目的。還應該看到,善與惡是人類社會特有的概念。這是因為人腦具有高級思維功能,從而形成壹些抽象概念。在其他生物世界裏,根本沒有善惡之分。判斷人性的善惡,首先要了解人性。人性也是人性。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人性包括兩部分:原欲和原惡(原罪)。人性的原始欲望包括食欲、性欲和求知欲。這是人類最基本的自然屬性。食欲是為了生存,性欲是為了繁衍,欲望是為了發展。維持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三個原欲缺壹不可。當然,除了原始欲望,人類也不是沒有其他欲望或需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或稱人類動機理論)認為,人類有五個層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包括食欲、性欲等。),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些需求有的不是天生的本能,而是後天獲得的,屬於人的社會屬性而不是自然屬性,所以不是原始欲望。人類的原惡包括:任性、懶惰、嫉妒。任性,或者說武斷,是對壹切行為規範的否定、漠視和違背。要麽是無知造成的,要麽是明知故犯。結果屬於惡。懶惰是對人存在意義的否定、不理解、否定和違背;這是對人類生活經驗的拒絕。懶惰是萬惡之源(腐敗、盜竊、搶劫等)。).嫉妒是缺乏對永恒、終極、自由精神的追求。是壹種偶然的得失產生的潛在絕望。很容易轉化為惡意行為(打擊、報復、排外、攻擊、仇恨等。)反對別人。和原欲壹樣,人的原惡是與生俱來的,屬於自然屬性。他們也可以從後天實踐中衍生出其他惡性腫瘤。既然原欲、原惡生來,就無法改變。任何人(無論是領袖還是平民;大人物還是小人物;聲稱妳已經改變或摧毀了妳的原始欲望和邪惡是壹個謊言。人類根除原欲和罪惡的方法只有壹個,那就是死亡。原欲本身不具有惡的屬性。相反,它是人類獲得生命意義的支柱,是衡量善的坐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但如果最初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由於過度自私而提出了很多貪得無厭的目標,或者在滿足欲望的過程中采取了壹系列不正當的手段,那麽這些行為都會導致惡果。生物的自私(不僅是人類),人類的自私和基因的自私是壹脈相承的。它的基礎是生命的自我保存和自我再生。所以,自私本身並不是惡。但是自私不可能是好的。或許可以說,自私可能產生罪惡,是潛在的罪惡溫床。為了從整體上評價人性的善惡,在了解人性之後,可以人為地將其分為三個層次:第壹個層次——生物。可以追溯到20億年前,那時生命剛剛誕生。它的基本屬性是物競天擇的自然競爭,所以傾向於惡。第二層——社交。可以追溯到5億年前,人類的社會性剛剛出現的時候。由於人類存在的相互依存性,人們不得不追求善,所以此時人性呈現出善惡分明的局面。第三層——理性。可以追溯到200萬年前,人類有了社會意識,抑惡揚善的欲望,道德規範產生了。這個層面的人性是偏向善的。研究表明,特征出現的越早,其惰性越強,即不變性;其強度與出現後的時間呈正相關。經過壹番復雜的推理和轉換,最後的結論是:人性90%是偏向惡的;10%偏向好的。在判斷人性上,西方古代哲學家和宗教的結論更符合現實,而中國古代先賢的結論,如“生命之始,性本善”,則不符合現實。這就是中國文化兩千多年來壹直處於矛盾狀態的原因。形成了“說謊自信”的可悲局面。生物層面的惡,才是人類的原惡。每個人都有損人利己的思想傾向。只要沒有外界壓力,這種潛意識就會頑強地表現出來,從潛意識到邪惡的意識和行為。社會等級對人性的作用是雙重的。壹方面,人類要想生存,就必須合作、交流、互助,從而展現好的壹面;另壹方面,由於道德規範和法律約束的缺失,人類的原始之惡也會時有體現。所以整體上呈現出壹種善惡混雜的狀態。人類社會有了社會意識,人類行為有了理性,才真正出現了遏制邪惡的力量。人們越來越普遍和深刻地認識到,惡雖然是人的本能,但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直接有害的,是無法抑制的。於是,社會逐漸形成了對抗人性本惡的壓力場。在人類社會中,只有兩種人的人性本惡根本沒有被壓制,壹種是精神病患者,壹種是極端獨裁者。因此推斷人治制度遠不如法治制度可靠;專制社會遠不如民主社會安全。因為如果偉人之惡得不到有效遏制,社會災難將是作惡的普通人的百倍、千倍、萬倍。在原惡占主導的人類社會,片面宣傳“克己”、“禮讓”、“戒欲”、“明哲保身”等愚昧的哲學,只能導致破壞文明的惡人和信奉愛人之道的善的滅亡。中國古代先賢有壹顆尚高之心,但他們炮制的理論卻成了歷代惡人的遮羞布!中國社會幾千年來依然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在人類社會的理性層面,人內心的愧疚、羞恥、內疚逐漸轉化為對人性本惡的克制和控制的理性思考。這些理性思想逐漸完善、全面、深入、系統,進而形成人類社會的道德約束、宗教約束、法律約束、知識約束、科技約束。這些約束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文化。所以可以說,文化包裝了人類的原始之惡,使之不那麽赤裸裸。既然人類社會的理性層面是抑惡揚善的重要因素,那麽如何強化這種理性層面,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呢?毫無疑問,這取決於整個社會的力量,也就是全人類的力量。然而,在私有制、階級和國家並存的當今世界,動員全人類力量的領導者仍然是政黨和政府。政黨和政府的責任,壹方面是建立和實施對惡的強制力,另壹方面是教育民眾,引導民眾棄惡從善。政黨(尤其是執政黨)和政府如果不能從人性的基本判斷和各種約束機制上采取正確有效的措施,就不會千方百計抑惡揚善,斷私;引導原欲,壓抑原惡,那麽人的原惡就會被激發、放縱、強化、擴大;它會像出籠的老虎,決堤的洪水,肆無忌憚,咆哮肆虐,惡性膨脹,壹發不可收拾。放眼當代中國,人的私欲從未如此泛濫;人對物質金錢的欲望從來沒有這麽瘋狂和貪婪過;人實現個人欲望的手段從來沒有這麽惡劣,這麽惡毒,這麽無恥,這麽殘忍。富起來的人會更富“不管白貓黑貓”,甚至走向官商勾結、行賄受賄、走私逃稅、踐踏資源、破壞環境、不安全、剝削員工、洗錢外逃、欺行霸市;窮人要賺錢“不管白貓黑貓”,甚至去吸毒販毒,去賣淫嫖娼,去盜竊搶劫,去綁架勒索,去制假,去販賣人口,去詐騙,去欺淩,去爆炸放火。導致整個國家浮躁,腐敗積重難返,民怨沸騰,社會動蕩。難道不應該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執政理論的構建、政策措施的制定、政府官員的任用、政府機構的形象、政府工作的效率、分配制度的公平、政治改革的深度、民主法制的建設進行深刻的反思嗎?2006年5月22日
  • 上一篇:安全生產問答(三)
  • 下一篇:中國工會的法律地位如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