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內容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內容

法律主體性:

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避免未成年人犯罪。也是為了培養壹批將來能為國家做出自己貢獻的優秀棟梁。未成年人有哪些特殊的司法保護?(1)審判及時性:對所有未成年人案件專門設置“綠色通道”: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在保證案件質量的前提下,強調快審快結。對於壹些急需用錢的未成年原告,應堅持緊急原則,在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前提下,盡量在最短時間內得到司法救濟。對於撫養費、變更撫養關系等涉及未成年人基本生活的案件,以及因當事人訴訟能力不足可能無法及時處理的案件,法官要充分發揮釋明引導作用,必要時依職權前往子女居住的村委會、社區、學校審查相關證據,有效提高了訴訟效率。對未成年人執行案件采取快速啟動執行程序、依職權調取財產證據等方式,使全市法院未成年人執行案件呈現結案率高、執行期限短的良好態勢,為未成年人權益的最終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未成年人訴訟權利保護壹是從立案時就關註未成年人訴求,從幫助其正確行使訴訟權利的角度提供法律指導和幫助。二是專門制作權利義務告知書,將向未成年人案件各方當事人送達,既依法保障其知情權,又從源頭上強化其維護未成年人權益的意識。三是對經濟困難的未成年當事人減免訴訟費,通過司法救助為其指定律師,保障未成年人獲得司法救濟和律師幫助的權利。第四,在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應盡可能通知其法定代理人並挑選壹些有經驗的未成年人工作者參加訴訟,使未成年人不僅可以得到成年父母的幫助,而且可以在刑事訴訟中得到社會專業人士的指導。五是適用簡易程序或普通程序依法簡化審理,適用具有未成年人特點的訴訟權利簡單、調查簡單、教育簡單等“三簡單”原則,在適用此類程序時充分保障其訴訟權利。(三)未成年人人格權保護首先,法院依職權在與未成年人有關的學校、住所審查證據時,應註意時間、地點和衣著的選擇;與未成年當事人談話時註意庭審風格、方式和態度,尊重其人格尊嚴,保護其名譽,減輕其訴訟壓力,使其盡可能在輕松的環境中參與訴訟,同時向成年當事人傳達對未成年人的司法關懷。二是在審理被告人為未成年人且涉及未成年人隱私的案件中,依法適用不公開審理制度,不得向外界透露未成年當事人的姓名、住所、照片以及可能從未成年人推斷出的信息;在制作必須公開的裁判文書時,除根據裁判需要必須陳述的信息外,盡量不向公眾披露其他可能推斷未成年人的基本信息,以充分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三是註重民事審判調解,動員社會力量,形成糾紛解決機制。要將送達與庭前、庭中、庭後相結合,訴訟與社會多層次調解相結合,盡量多調刑期、多結案,防止義務人不自覺履行判決再次對未成年人造成傷害。四是規範執行過程中的執行行為和方式,堅持不直接去學校找未成年人;不得在未成年人面前對被執行人采取強制措施;不開警車,不穿警服,慎用其他警用裝備和工具;盡量不要讓他人觀看,保護被執行人隱私,以免傷害未成年當事人和成年當事人未成年子女的自尊心。(四)司法機關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別規定,強調教育與審判相結合的功能。《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第41條規定:“對審前羈押的未成年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分別羈押和管理。”第四十二條規定:“十四周歲以上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壹律不公開審理。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壹般不公開審理。”壹方面,在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我們始終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通過談話、庭審、設置教育階段等多種形式,實現未成年被告人在庭審各個階段的心理和行為矯正;引入心理疏導機制,由從事心理工作的人民陪審員對未成年被告人進行心理疏導,通過合理教育,幫助其認罪悔罪;聘請社會調查員對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原因進行庭前調查,形成書面意見,並參與法庭教育,增強法庭教育和案件矯正的針對性;有選擇地采用圓桌庭審模式,緩和法庭氣氛,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緊張情緒,有利於對其進行法制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判決書中增加對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原因的分析,在法律文書後增加“法官言後”,以充分發揮刑事裁判文書的特殊預防功能和壹般預防功能。另壹方面,將刑事審判教育未成年人的職能輻射到民事審判和執行領域。在審理未成年人民事案件中,強調要把工作做透,既要查清案件事實,又要了解案件發生的社會背景和心理因素,從而對未成年當事人進行道德教育;對於涉及未成年人權益的離婚案件,法官不僅註重自身的教育和疏導,必要時還聘請專門的心理醫生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盡可能消除當事人的情感障礙,並在裁判文書中附上“法官特別提示”,以提醒離婚父母妥善處理未成年人的撫養和探視問題,幫助未成年人獲得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在執行過程中,要對被執行人進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明理、以法服人,努力促成案件的和解。(五)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責任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九條:“已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由政府采納。”同時,《刑法》第17條規定,該年齡段未成年人只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8種情形負刑事責任。㈥處理引誘、教唆或強迫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由於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尚未成熟,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不僅對其身心健康有害,而且對社會也有危害。所以在未成年人保護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都規定了這是從重處罰。此外,《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和《刑法》第三百五十三條對引誘、教唆、強迫未成年人吸毒、賣淫的從重處罰。首先,《未成年人保護法》關於司法保護的規定難以操作,因為沒有實體法和程序法的配套規定。實質上,法院從未也不能援引《未成年人保護法》審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只規定參照《刑法》的幾個條文,但《刑法》早在1997中就進行了修改,相應的條文也不再是原來的內容,所以兩部法律根本無法銜接。在程序上,《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條規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應當照顧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可以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少年管教所應當尊重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保護其合法權益。”然而,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我們很難理解在刑事訴訟這種特殊情況下,如何尊重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如何保護這壹弱勢群體的訴訟權益。少年司法制度應包括對少年刑事被告人的拘留、預審、起訴、審判、辯護和管教的“壹站式”工作制度。現實情況是,公安機關應當如何在實質上處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在程序上應當設置何種特殊保護,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在特殊條件下不受傷害,並沒有現成的法律依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所有司法部門只能根據各自領域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但同時又不得不面對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問題。它可能與現有法律相沖突或在現有法律框架之外進行創新,進而缺乏法律依據,這與當前的法律制度建設背道而馳,最終導致無法堅持有效措施。《未成年人保護法》更多地規定了我們應該朝著哪個方向努力,但並沒有給出我們實現目標的具體路徑,其他相關法律也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刑事訴訟過程可能是未成年人形成對社會和法律認識的關鍵點。如果處理不當,他們將對社會和法律產生錯誤的認識和看法,這不僅對他們自身的發展極為不利,而且對社會穩定和國家法治建設產生負面影響。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顯然與我們對未成年人權利的片面理解有關,將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等同於保護未成年人健康,忽視了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尊重或沒有深刻理解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內涵。第二,《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關於司法保護的規定實質上只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及相關刑事處罰,忽視了對未成年人其他合法權益的司法救濟提供。盡管大多數學者不忘強調中國的少年司法制度是保護性和預防性的,而不是懲罰性或壓制性的,但目前的少年法庭大多只處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關註或保護更多地體現在打擊和指控未成年人犯罪的過程中。檢察機關作為專職法律監督機關,其監督活動僅限於刑事訴訟領域。既然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保護未成年人,但現行少年司法制度的直接功能是懲罰,這樣的少年司法制度如何實現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現有的司法保護規定在保護未成年人的民事、行政和公共安全合法權益方面明顯不力,根本沒有提及。在國際社會普遍倡導全面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重視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背景下,不宜再將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作為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唯壹內容。涉及未成年人切身利益的撫養、監護、傷害等案件也應是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壹部分,且應是重要組成部分。司法保護機關要逐步拓展工作領域,強化這些領域的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職能。第三,司法機關與其他未成年人保護機構的銜接也存在問題。保護是少年司法的總目標,少年司法的具體目標如下:第壹,違法的未成年人可以得到壹個最適合他改正的環境。這種環境是司法和社會賦予的,而不是簡單地懲罰它。二是繼續接受教育,如犯罪的未成年人是否有繼續學習的可能,能否保證其有效學習,需要哪些具體的教育方式和內容,這些都要考慮。第三是心理治療和行為矯正,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少年司法的另壹項重要任務是運用司法力量為所有未成年人的發展提供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凈化未成年人的生活空間。在實踐中,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即未成年人保護應社會化。在司法實踐中,這樣的問題經常發生。壹些未滿18歲的中學和大學學生在犯罪後被判處非監禁,學校援引《高等學校管理條例》中關於所有受過刑事處罰的學生均被開除的規定拒絕恢復學業。高校管理條例是壹部法律,從法理上講,法律效力應當從屬於未成年人保護法。但在司法實踐中,並沒有哪壹派與妳討論法律的效力問題。這是法律充滿人文關懷以有效幫助違法犯罪青少年的規定,但在實際執行中,法律和司法機關經過深思熟慮和選擇後的良苦用心卻無法實現。未成年人的權利如何得到有效維護?原因是《未成年人保護法》沒有規定相關保護機構的法律責任。司法機關在權衡利弊、考慮各種因素後,給予未成年人更好的解決方案,但往往因為缺乏其他相關保護機關的配合而前功盡棄。此外,司法部門在依法履行構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環境的職責時,往往因為缺乏與相關機構,如法律框架下的婦聯、* *團委、學校等機構的地位和角色劃分的統壹界定,往往會出現“都在說,沒人管;都在管,不管”的現象。以上是對未成年人特殊司法保護的介紹。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監獄、少年管教所等機關依法對未成年人開展的專門保護活動。

法律客觀性:

壹、未成年人保護的壹般原則(壹)特殊和優先保護原則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第1款規定,國家根據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和優先保護,保護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和優先保護,即“未成年人優先”原則。其基本含義是指國家和社會應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的權利及其生存、發展和保護。無論在什麽情況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應當優先照顧未成年人。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總則中突出強調,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和優先保護,意義重大。它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壹般原則,也是貫穿整個法律的壹條紅線。例如,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社會保護章節中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和公共場所發生突發事件時,應當優先救助未成年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圖書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應當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展覽館等場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對未成年人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在司法保護壹章中規定:“在司法活動中,法律援助機構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對需要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未成年人給予幫助,依法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對犯罪的未成年人,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未成年人犯罪應當依法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根據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給予特殊、優先保護的原則,是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規律性認識的升華,也是國際社會保護兒童先進理念在國內法中的集中體現。(二)平等保護原則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了未成年人平等保護原則,即“未成年人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權利。“我國現行法律不僅對未成年人提供壹般保護,還對特殊未成年人或特殊情形未成年人提供保護。忽視對未成年人的壹般法律保護是錯誤的;忽視對特殊未成年人或特殊情況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是錯誤的。所謂平等保護應該是壹般保護和特殊保護的有機結合,而不是說所有的兒童和未成年人都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二。未成年人保護的基本原則未成年人保護的基本原則也是未成年人法律保護的原則,是指對未成年人保護起指導作用的準則。根據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五條規定,保護未成年人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教育與保護相結合。(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也是人格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格權包括生命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和婚姻自主權。狹義的人格權通常是指名譽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不僅是從保護未成年人人身權利的角度出發,也是從尊重未成年人獨立人格尊嚴的角度出發,使未成年人的自尊不會受到傷害,其個人價值不會貶值。法律承認每個公民享有平等的人格權,公民的人格尊嚴應當依法得到尊重。未成年人要在成長發展過程中不斷樹立人的自尊、自立、自信和自強精神,這就需要社會和成年人把孩子當朋友看待,改變孩子是父母私有財產的舊觀念。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是法律規定的義務。特別是對於犯罪的未成年人,我們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並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和影響他們。(2)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包括身體發展(結構形態和生理功能)和心理發展(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知識技能和思想品德)兩個方面。未成年人正在成長,在生理和心理上與成年人有著根本的不同。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1,身心發展不平衡。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同壹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發展速度不均衡。第二是不同方面的發展不平衡。因此,必須適應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抓住關鍵期,及時進行教育。在這個時期,對個人某壹方面的訓練可以達到最佳效果,並充分發揮個人在這方面的潛力。如果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彌補。2.身心發展的順序和階段。個體的心理和生理發展是壹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發展過程,呈現出壹定的階段性和序列性。每個階段都有其* * *相同的規律和特點,後期有不同的表現和不同的需求。要適應身心發展的順序和階段,循序漸進,既不能越級,也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盲目等待,錯失良機。3.人的身心發展的互補性。例如,人的精神力量、意誌品質和情緒狀態可以調節整個身體,幫助人們戰勝疾病和殘疾,使他們的身心仍然發展。但是,如果壹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他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和堅強的意誌,那麽即使是輕微的疾病和磨難也會擊倒他。互補性告訴我們,壹些發展的可能性是直接可見的,而另壹些則是隱約可見的。培養自信和勤奮的品質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4.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個體差異存在於不同的層次和程度上。需要註意的是,個體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僅是由個體先天素質和內在功能的差異造成的,還受到環境和發展主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努力程度、自我意識和自主選擇方向的影響。教育中,在了解未成年人身心發展壹般規律的同時,也要關註個體差異,調整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應該遵循這些規律,這些規律制約著我們的教育。遵循和運用這些規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則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教育的有效性。為此,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總則規定,未成年人保護應當遵循適應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的原則。作為這壹原則的具體體現,例如在家庭保護壹章中,增加了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註意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習慣”的內容;在學校保護壹章中規定“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向其提供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期教育”;在社會保護壹章中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和公共場所發生突發事件時,應當優先救助未成年人。”在司法保護壹章中規定:“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及時審理,並適應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健康成長的需要,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照顧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的特點,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根據需要設立專門機構或者指定專人辦理。“在押或服刑的未成年人應與成年人分開關押。“(三)教育與保護相結合教育與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兩大主題,二者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我們不能只談論保護而忽視教育,我們也不能忽視保護。未成年人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過程中,他們很容易接受新事物,這是最好的教育階段。只有通過教育,他們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而通過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他們可以發展他們的身心,促進他們的完善,大大增強他們抵禦外部侵犯和實現自我保護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對未成年人具有保護作用。但是,教育不等於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也不能代替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因此,在教育未成年人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全社會來保護他們。然而,當談到保護時,我們不應該過度保護或破壞它。在選擇保護手段時,應同時考慮教育因素,在實現保護的同時促進教育,但不能忽視甚至對教育產生負面影響。也就是說,要把保護措施與教育措施有機結合起來,把保護融入教育,在保護中加強教育,切實把教育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落到實處。

  • 上一篇:為什麽多年“回家看看”難,還被指責沒用?
  • 下一篇:英語面試中的難題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