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中國憲法權力與國家權力的關系

中國憲法權力與國家權力的關系

憲法權力是制定憲法的權力。

壹般來說,憲法權力是高於國家權力的特殊權力,產生國家權力。只有不依賴國家權力,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憲政的憲法,產生有限政府。我國也有學者認為,它是壹種國家權力,是統治階級擁有的最高決策權。

至於他的受益者,有的學者認為是國家機關(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君主、軍事獨裁下的軍人),有的認為是專門機構(制憲會議等)。),還有人認為都是公民。但就各國的實際操作來看,壹般都是和憲法壹樣的。

制憲的目的是限制國家的權力,也就是限制統治階級的權利。統治階級提前通知的手段主要是國家暴力機關,其權力是法律賦予的,憲法是對法律的限制。所以,制憲是人民對國家的約束,他們是制約與被制約的關系。

1,憲法權力產生國家權力。

憲法權力是壹種原始權力。國家權力由憲法權利產生,憲法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二者是源與源的關系。國家權力由憲法決定,憲法是憲法權力行使的結果。憲法反映了人民的意誌。憲法權力下的國家權力如何安排,直接影響到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之間的正常關系能否得到維護和發展,公民的權利能否得到國家權力的有效保障。壹個必須認清的問題是,憲法權力是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的源泉。沒有憲法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三種權力從屬於憲法權力,是憲政的基礎;沒有憲法權力的規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就會成為沒有司機的三駕馬車,或者因為相互牽制而原地打轉,或者因為對其中壹方的依賴而走向專制,最終使憲法制度崩潰。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歸根結底,任何權力都是由個人操縱的。沒有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權力是沒有意義的。席爾斯把國家權力分為制定憲法的權力和憲法創造的權力,這符合當時革命的需要。然而,在壟斷資本主義後期,憲法權力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從憲法權利的權力性質來看,首先,憲法說服力不能被定義為壹種國家權力,因為按照現代憲法學的觀點,應該先有憲法,再有基於憲法規定的國家權力。因此,憲法權利的性質不能在憲法學理論中定義為國家權力。第二,憲法權利是壹種主觀權利,是憲法學理論中的壹個假設,主要解決憲法本身的合法性問題,是現代憲法不可或缺的範疇。

同時,憲法權力只能行使壹次。這是因為憲法權利是壹種做出“政治決定”的權力,而這種“政治決定”是壹種具有特殊方向的“政治決定”,即選擇壹個國家權力受到限制、人民基本權利得到保障的社會(我們可以把這種新的社會形態稱為自由社會)。因此,憲法與自由社會密不可分。只要自由社會繼續得到維護,那麽憲法權利就只能得到行使。如果社會出現另壹種“政治決定”,拋棄了自由社會,那麽憲法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沒有憲法權力。因此,從邏輯上講,憲法權利只能行使壹次。

憲政國家出現後,人民作為國家主權主體的資格得到恢復,人民作為國家權力主體的意識開始恢復。人民的獨立性使憲法權利在國家憲政的整個背景下凸顯出來。從此“人被確立為壹切政治制度和行為的主體和目的”,[10]而不是實現某種政治目的的工具。憲法權利也應該為此而存在。憲政下,壹切制度都是以人為中心,為人的自由提供條件;人的尊嚴和價值是壹切憲政制度合法性的唯壹法律基礎,也正是這壹法律基礎構成了由此產生的其他壹切制度獲得人們認可的原因。因此,在憲政的指導下,憲法權利確保全體人民有權選擇各種具體制度來實現自由和權利;當所選擇的制度阻礙了人們自由和權利的實現,或者已經異化為人們實現自由和權利的反對力量時,人民完全有理由徹底廢除這種制度,創造另壹種新的制度來取代它。憲法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證明了這壹點:當憲法權利屬於全體人民,並為全體人民(包括組織)所遵守時,憲法才能得以實施,憲政才能有效建立,人民的自由和權利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2.憲法權力制約國家權力。

憲法權力的行使直接導致憲法規範的產生。憲法是對專制權力的否定。封建社會末期,壹些專制政府打著憲政的幌子維持統治,但這從反面證明了憲法已經深入人心,成為現代國家的象征。資產階級近代憲法的出現,徹底否定了王權的專制和獨裁。憲政通過憲法的權威否定專制,憲法與專制相對,是專制的天敵。憲政的內涵是“以憲法為前提,以民主政治為基石,以法治為基本原則,以限制政府權力為核心內容,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為目的的政治制度或執政方式。它是憲法規範和實施憲法的政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11]憲法權力對國家權力的制約首先表現為通過制定憲法否定專制,其次是通過制定憲法合理分配國家權力,使分工合理並受到限制和約束,正如

北美革命時期著名思想家潘恩指出:“憲法不僅是名義上的東西,也是實際的東西。它的存在不是理想的而是現實的;如果憲法不能以具體的方式產生,就沒有憲法。憲法是先於政府的東西,政府只是憲法的產物。壹個國家的憲法不是其政府的決議,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決議。”“憲法與政府的關系就像政府制定的法律與法院的關系。法院不制定法律,也不能改變法律。它只能根據已經制定的法律行事。政府也同樣受到憲法的約束。”

有學者根據制定憲法的領導人和推動力量的不同,按照制定憲法和國家產生的順序不同,將指定憲法的實踐分為四類:以美國為代表的契約型、以法國為代表的革命型、以德日為代表的改良型、以英國為代表的進化型。從以上對各種類型的憲法實踐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壹個* * *性格,即憲法的制定總是意味著國家權力受到某種程度的限制。憲法權力創造有限的——也就是合理的國家權力。在這個意義上,再次論證了憲法權利在邏輯上、理性上優先於國家權力,因為它為國家權力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3.國家權力是憲法權利的保障。

憲法權利與政治密切相關,壹個國家的政治是否穩定,人民的權利能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和保障,都關系到憲法權利能否正確實施和適用,憲政能否實現。從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來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往往制定壹部憲法來宣布其奪取政權的合法性,確認其對國家的統治,壹切國家權力都是根據憲法產生的。憲法權利行使後,並未因其“壹次性使用”而消亡。它將所有的權力轉移到作為其載體的憲法上,從而實現了分權以及對憲法權利所創造的國家權力的修改、解釋和合理分配的制衡。國家權力的正確良性運行是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的表現。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時,必須遵守憲法,任何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司法機關在行使司法權的同時,也維護了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和尊嚴。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權力,依法行政,是法治社會所要求的基本原則。各個國家機關行使相應的國家權力,最終是以憲法為中心的。維護憲法的權威,在維護憲法的同時,也是對憲法權利的壹種保障。憲法產生於憲法權利的行使,壹切維護憲法的行為都是對憲法權利的肯定和保障。

從制憲的目的來看,制憲的目的是把社會團結變成政治團結,確定國家權力活動的組織制度和原則,規定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從而形成社會的統壹意誌,即使憲法是正當的。憲法制定後,就面臨著維護的問題。維護憲法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如何使憲法的效力符合制憲時規定和實現的憲法目的和基本價值,如何維護和保障憲法權利,都離不開國家權力的作用。

壹個國家政治不穩定,人民主權得不到承認,基本人權得不到保障,更談不上法治、分權制衡和憲法權利的落實。國家權力是憲法權利的保障。比如20世紀初北洋軍閥統治下,《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等憲政文件相繼出現,但北洋軍閥的憲政活動不過是維護自身統治的政治騙局。而且北洋軍閥政權基礎脆弱,國家政權非常混亂虛弱,幾乎都是曇花壹現,隨生命而消失。所以,每當憲法頒布的時候,他們的統治就會崩潰,所以他們的憲法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起到實際作用,也就是說,憲法權利根本無法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憲法權利是壹種原始權力,國家權力由憲法權利產生,憲法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兩者是源源關系。憲法創造了有限的國家權力,國家權力受到憲法權力的制約。只有國家權力處理得當,人民主權才能得到承認,基本人權才能得到保障,法治和權力才能分離制衡,憲法權利才能得到落實。國家權力是憲法權利的保障。

  • 上一篇:為什麽西方哲學史是柏拉圖的註腳?
  • 下一篇:我想知道24的第3-5季的劇情。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