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時,根據當時為名人服務的社會風氣,摩爾被父親送去給坎特伯雷大主教約翰。莫頓的家人擔任侍從。莫頓不僅是壹位知識淵博的學者、律師和建築師,還是壹位經驗豐富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摩爾印象非常深刻,加上他聰明、勤奮、好學,進步很快。莫頓曾對他的朋友說:“在我們餐桌上服務的孩子將會是壹個傑出的人。”
在當時,拉丁語是進入上流社會的通行證,所以在14歲時,摩爾被送到倫敦的聖安東尼學校學習拉丁語。1492年,摩爾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古典文學。
他在這裏廣泛閱讀了許多古希臘哲學家和當代人文主義者的著作,其中柏拉圖的思想對摩爾影響很大,使他成為壹個人文主義者。後來,摩爾轉行學法律,成為壹名正直的律師,獲得了很高的威望,並被選為議員。
此後,摩爾步步高升,被封爵,擔任下議院議長,成為繼英國國王之後的重要人物。後來,摩爾因反對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成為英國宗教領袖而被處死。
摩爾時代的英國在亨利八世的統治下,王室貪得無厭,對外侵略擴張。官員欺上瞞下,* * *蔚然成風;貴族和大商人勾結起來壓迫人民。當時,貴族和大商人趕走了成千上萬的農民,並占領了他們的土地,以便養羊獲得高額利潤。
被驅趕的人四處遊蕩,要麽餓死,要麽成為強盜。摩爾對社會現狀極為不滿,於是寫了《烏托邦》來諷刺黑暗的現實,並將自己的理想寄托於此。
《烏托邦》的全稱是《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島》,是壹本有用而有趣的百科全書。烏托邦這個詞來自希臘語,意思是“沒有地方的地方”。這本書以摩爾和壹個水手的對話形式,講述了水手們在壹個陌生的島國——烏托邦的生動有趣的經歷。
烏托邦是壹個大島。島上有54個城市,每個城市又分為4個區。每個區每30戶選舉壹名下級官員,然後從10名下級官員中選出壹名下級官員。烏托邦的首都亞穆羅蒂在島的中心,方便各個城市的代表會面。
理想國的最高機構是元老院,其代表由來自島上54個城市的三名經驗豐富的公民組成,每年更換壹次,討論與全島利益相關的事務。元老院選舉壹名男子為國王。國王是終身制的,但如果國王虐待人民,他可以被彈劾。
* * *除了偶爾組織民眾抵抗外來侵略,其他職能都是組織社會生產勞動,安排民眾生活。除了調解民間糾紛,各級官員也要參加勞動。
烏托邦的土地、生產工具、房屋、財產都是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在平等的基礎上,實行生產公有制和消費公有制。
在烏托邦,男女平等,女性享有受教育權和婚姻權,與男性壹樣參加社會勞動,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政治權利。在烏托邦,農業受到高度重視,但農業不是壹種職業,而是壹種義務勞動。
烏托邦的每個公民都必須從事兩年義務勞動,然後回到城市從事壹門手藝。只有特別喜歡和擅長農業勞動的人才能申請延長工作時間。
但如果農忙,就必須安排城裏人到農村工作。他們每天工作六小時,其余時間由他們自己支配。
人們的服裝款式基本壹致,只有男女,已婚未婚。市民在公共食堂吃飯,去公立醫院。
烏托邦物資豐富,幹凈富足,這裏沒有小偷和乞丐。烏托邦人勤奮敬業,生活簡樸,遵紀守法,樂於助人,鄙棄懶散奢靡和腐敗。
烏托邦禁止賭博,酗酒,欺騙,陰謀,虐待和其他邪惡。烏托邦沒錢也沒貨。人們視金銀為糞土,制成糞桶和溺盆。
在信仰方面,烏托邦信仰自由。烏托邦還非常重視教育和科研,每個孩子都必須上學,不僅要在知識上培養孩子,還要在道德上培養孩子。
從事科研的人可以不參加勞動,但如果不能勝任,就安排工作。相反,如果工作的人有特長,也可以參加科研。
《烏托邦》是世界上第壹部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作,影響了後來的傅立葉、聖西門、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空想社會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之壹。
。
二、烏托邦的歷史意義烏托邦是壹種社會理論,它試圖通過把壹些可取的價值觀和做法呈現給壹個理想的國家或社會來推廣。
總的來說,《烏托邦》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國家是可以實現的,至少在其完美描繪的形態下是無法實現的。但他們不只是在做壹個想象或虛幻的把戲,正如烏托邦主義的流行用法所指的那樣。
如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是最早的真正的烏托邦)所示,通常某個目的是通過擴展壹個概念(正義或自由)的描述,以基於這個概念的理想共同體的形式,來表現壹個概念的壹些根本性質。在其他壹些場合,如聖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其目標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好人與作者當時社會的惡進行巧妙的對比,以此來譴責後者。
只有少數烏托邦作者——愛德華·貝拉米的《回望》(1888)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試圖按照他們烏托邦裏精心規劃的藍圖改造社會。從本質上說,烏托邦的功能是啟蒙的。
第三,烏托邦的起源和含義要詳細。烏托邦是人類對美好社會的憧憬,是人類意識形態中最美好的社會,就像西方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壹樣。
壹個西方學者提出的烏托邦社會主義社會是美好的,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就像壹個天堂。烏托邦式的愛情也很美好。
烏托邦主義是壹種社會理論,它試圖通過將壹些可取的價值觀和做法呈現給壹個理想的國家或社會來推動這些價值觀和做法。總的來說,《烏托邦》的作者並不認為這樣的國家是可以實現的,至少在其完美描繪的形態下是無法實現的。
但他們不只是在做壹個想象或虛幻的把戲,正如烏托邦主義的流行用法所指的那樣。如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是最早的真正的烏托邦)所示,通常某個目的是通過擴展壹個概念(正義或自由)的描述,以基於這個概念的理想共同體的形式,來表現壹個概念的壹些根本性質。
在其他壹些場合,如聖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其目標主要是批判和諷刺:將烏托邦中的好人與作者當時社會的惡進行巧妙的對比,以此來譴責後者。只有少數烏托邦作者——愛德華·貝拉米的《回望》(1888)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試圖按照他們烏托邦裏精心規劃的藍圖改造社會。
從本質上說,烏托邦的功能是啟蒙的。直到17世紀,烏托邦壹般被置於地理上遙遠的國度;16、17世紀歐洲航海的發現使人們熟悉了世界,從而使這種有用的設計消失了。
此後,烏托邦的空間要麽走向外太空(17世紀曾有登月之旅),要麽走向海底(就像傳說中沈沒在大西洋的大陸文明經常被發現的那樣),要麽走向地殼下的深處。然而,烏托邦逐漸從空間的換位變成了時間的換位。這壹進展最初受到17世紀進步概念的啟發,然後受到萊爾的《新地質學》和達爾文在《新生物學》中大大擴展的時間概念的啟發。
烏托邦不再是更好的空間,而是更好的時間。H.G .威爾斯帶著他的時間旅行者來到了幾十億年後的未來,奧拉夫·斯臺普頓在《最後& amp;First Men,1930),用二十億年的時間比例來表達人類向壹個完全烏托邦狀態的攀登。
從空間到時間的轉換也在《烏托邦》中產生了壹種新的社會學現實主義。烏托邦此時被置於歷史之中。但是,無論離烏托邦的極端有多遠,至少可以說明,人類可能正在不可避免地向它發展。
17世紀科學技術的聯系加強了這壹趨勢,如培根的《新大西洋》(1627)和坎帕內拉的《太陽之城》(1637)。隨著19世紀社會主義的興起,烏托邦主義逐漸轉變為壹場關於實現社會主義可能性的爭論。
貝拉米和威爾斯的《烏托邦》(現代烏托邦,1905)是捍衛正統社會主義的有力著作。但威廉·莫裏斯在《新聞形式無處不在》(1890)中提出了另壹種頗具吸引力的訴訟方式。這種異質的替代是由於反烏托邦的發明,這是對反烏托邦希望的逆轉和激烈批判。
這個概念是由塞繆爾·巴特勒的反達爾文主義著作《Erewhan》(1872)所預言的,並在1930和1940年代達到頂峰,尤其是在阿爾多斯·赫胥黎的《勇敢的新世界》(1932)和吉·奧威爾的《1984》(尼恩八四,1949)。在這蕭瑟的壹年裏,只有B.F .斯金納的《瓦爾登湖二號(1948)》讓烏托邦的火炬繼續燃燒,但仍有很多人在這個行為工程烏托邦中感知到壹個比最黑暗的反烏托邦更可怕的噩夢。
然而,烏托邦主義在1960年代強烈復興,例如,馬爾庫塞的《解放論》(1969);在未來學和生態學的運動中也可以看到它旺盛的生命力。也許烏托邦主義是人類處境中固有的,或者也許它只存在於那些受古典和基督教傳統影響的文化中。但是我們可以同意奧斯卡·王爾德的觀點,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得壹看。
4.烏托邦思想的三種歷史形態和三種現代形態知識社會學證明,人類社會存在“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兩種形態。“前者的職能是維護現有秩序,後者是反對這種秩序。人類歷史的變遷和演進可以表現為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在觀念維度上的振蕩。烏托邦取代了意識形態之後,也相應地變成了意識形態,創造了自己的對立面。”
所謂意識形態是指“那些維持現行秩序活動的思想體系”,所謂烏托邦是指“那些產生改變現行秩序活動的思想體系”。按照曼海姆的思路,即探索人類思想混亂的基本因素和過程。為此,曼海姆首先討論了認識論的基本問題是如何成為問題的。
人類思想史上壹個重大節點的出現,源於人們對教會建立的“客觀世界秩序”的價值觀的崩潰。對存在與意識關系的探索,在與客觀世界秩序發生矛盾後,走向客觀世界的另壹極,即偏向主體的壹極,即走向以主體為起點的人類認知行動。
從此,人類開始有了強烈的主動和休息意識,也開始了發現世界的旅程。這種主體意識的產生最終成為理性主義的源頭。
之後人類似乎對向主體傾斜的模式矯枉過正,於是又回到向客體傾斜的道路上。這壹次從主體極到客體極的偏離,見證了自然科學的逐漸崛起。
《通往對象之路》之所以廣受好評,讓人開始意識到主體並不完全是安全的起點。【1】在經歷了從客體到主體,再從主體到客體的背離之後,思想史上的另壹個重要節點開始成形: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起點是應該偏向客觀世界還是主觀認識開始模糊。
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模糊性可以反映在認知取向完全不同的心理學分支的出現上。在這種深刻的斷裂中,曼海姆認為,走出這種認知困境的前提是認識到這樣壹種實踐情境:“外物的世界和心理經驗的世界是在不斷流動的。”
專註於個體心理是無法分析這個流動的世界的。在此背景下,社會學作為壹門學科興起。
它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嵌入作為個體的群體生活背景,以便理解流動的事件,也就是說,社會學誕生的原因及其努力的方向是在主體偏見與客體偏見的非此即彼的認知關系中增加第三種方法。這種方法看似妥協,實則是思想史上的重大發明。它標誌著探索社會和人類的新方式,結束了人類作為個體在思維上的習慣。基於社會學產生的原因,曼海姆提出了壹個重要觀點:思想史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依靠對對象的不同偏見,而是找出為什麽會有對對象的不同看法。
因此,曼海姆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向純粹是基於外部可測量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曼海姆給出了對社會科學基本命題的理解:“組成壹個事物的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依賴,在本質上比完全外在形式化的因素之間的相互依賴更容易理解。”
這不僅否定了有人認為他的觀點是相對主義的指責,也說明曼海姆本人認為,在研究中個人態度和意誌的介入是有可能理解世界的來源的。【1】曼海姆認為,任何概念都有其誕生的土壤,而不僅僅是個性化的創造。
正是在這樣的邏輯下,曼海姆在接下來的章節中開始了他對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思想歷程的分析。在第二章《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的分析中,他主張避免從心理層面將特殊的意識形態理論分析為刻意的謊言,而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將意識形態這壹概念作為壹般概念來考察。
在這裏,曼海姆試圖展示他所倡導的知識社會學的研究路徑。任何研究者,在進入這條道路的時候,都必須認識到,他的帶有價值預設的立場,並不壹定比他的對立的價值立場更好。
因此,曼海姆將知識社會學視為“懷疑的系統化”。曼海姆在梳理意識形態為什麽成為意識形態的時候,也追溯到了“意識本身”萌芽時的啟蒙運動。
這種意識形態總體概念的雛形是意識形態總體概念發展的第壹階段。意識形態概念發展的第二階段是由黑格爾完成的。
他把民族精神註入到這個普遍的概念中,於是思想史上開始有了分化的意識成分。於是“民族精神”這個概念開始進入歷史。
第三階段意識形態概念的形成,是由於法國大革命時期意識本身向更具體的主體過渡。民族精神的觀念深入人心。
第四階段是熟悉階段。這時,“階級”取代了“民族”,成為決定社會結構的更重要的基本單位。
這壹過程清晰地展示了“意識形態”作為壹個壹般概念是如何進入歷史,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被不同的人感知的。表明這壹淵源,是理解今天壹切意識形態之爭的基礎和前提。
[1]在該書的第三章中,曼海姆為了闡明社會理論與政治實踐的關系,對科學政治的前景做了詳細的個案研究。他認為,在行為科學誕生的前提下,政治學研究者觀點背後的動機和利益不能脫離研究對象,這導致了專門政治學的不可能,因為它的建立違背了研究者思想的不同結構應該獨立於所研究的行為這壹基本假設。
他分析了19世紀和plus世紀最重要的五種理想類型,並分析了其背後的政治和社會決定因素。
五、我理想中的烏托邦800字作文題目: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美國總統,多年來壟斷世界大學的頭把交椅,記錄了壹所先鋒大學的輝煌。
-題記在1929年到1933年的經濟危機中,胡佛政權岌岌可危,羅斯福等實幹家繼往開來,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幾十年。二戰期間,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日本軍艦返回日本。
美國忘記珍珠港的記憶了嗎?企業的那堆廢鐵賣了上億嗎?“最大的榮耀,就是讓失敗者覺得不丟人,有東山再起的勇氣。這個國家有病嗎?不,他們沒有。
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教育為科技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後備力量。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才得以構想。
通過這個支線,他們領先了。天上不會掉餡餅,機會也不會從天而降。
機會竊賊悄無聲息的來,走的時候總喜歡讓妳損失慘重。歷史不等人,我們只能創造歷史。
當機會來臨時,我們也應該能夠利用它。弱者錯過機會;勝者等待時機;強者抓住機會,同時創造機會。
哈佛的博士生給我們講了他的經歷。他三天“啃”下壹本書,每本書都有幾百頁,還要交讀書報告。只有他吃過苦,才能成為大師。為此,我們應該改變對美國從戰爭中獲得橫財的想法。
至少,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文章閱讀網:三聞)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我比別人聰明,但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花在了工作上。
中國文化中有很多關於時間的警句,但是我們...唉,時間總是壹分壹秒的來,我們卻總是喜歡揮霍這壹分壹秒的不經意。如果我們建造壹座高聳的建築,如果我們隨意揮霍每壹塊磚、每壹粒沙、每壹根鋼筋,還會有高樓嗎?被蟻巢沖破的長堤,似乎在向我訴說著妳的壹些事情。投資未來的人忠於現實,把手放在口袋裏的人爬不上成功的階梯。在哈佛醫院,即使很多人在等待治療,他們也不說話。他們不是在讀書就是在錄音。他們是追夢人。在校園裏,沒有人抽煙,不穿華麗的衣服,不化妝,也不到處閑逛。他們只有匆忙的腳步。
因為他們知道工程無法創造壹個美好的社會。中國夢,誰的夢?什麽是夢想如何把夢想變成現實?真心希望妳能聽到邊城的吶喊,沒有人願意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