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數字)
編輯
NEET又稱“吃老人”或“親近老人”,或Nite,是臺灣省NEET的音譯,全稱是(目前不從事就業、教育或培訓),最早在英國使用,後逐漸在其他國家使用;指的是壹些不讀書,不找工作,不深造,不參加就業輔導,整天無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國,Nite指16 ~ 18歲的年輕人;在日本是指15 ~ 34歲的年輕人。
“有需要的人”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就業機會,留在家裏。他們不僅在衣食住行上依賴父母,而且經常花很多錢。“啃老族”是年齡在23-30歲之間,有謀生能力,但尚未斷奶,要靠父母贍養的年輕人。社會學家稱之為“新失業群體”。
中文名
啃老族
另壹個名字
吃老族,和老族肩並肩
簡稱
啃老族
義的解釋
新失業群體
目錄
1教育心態
2社會特征
尋夢
喪失自信型
自閉癥類型
家庭溺愛型
3生活狀態
4需要為老年人立法
5個壹般類別
6個原因
7個相關示例
8調查與分析
9英國研究分析
10日本壹族
11法律禁止
教育心態
編輯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在逐漸增加,因為高等教育的心態,使他們
窮人(2張)
不願意從事低薪工作,心理不平衡。另壹方面也是因為現代被稱為草莓壹族的壹些年輕人不能吃苦,不願意從事太辛苦的工作。如果他們要求輕松的工作和更多的錢,他們就會處於壹種空虛的狀態,他們沒有工作也沒有學習。[1]
社會特征
編輯
可以分為“追夢、喪失自信、自閉、家庭溺愛”四類。
啃老族
尋夢
如果妳對妳真正的工作有壹個理想,妳就要去實現它來滿足妳的需求,妳總是會跳槽的。
喪失自信型
因為壹次工作經歷的失敗,會讓我在未來的就業中感到挫敗,信心受到打擊,不敢再次面對就業。
自閉癥類型
是從小與社會接觸環境的天然隔閡造成的。
家庭溺愛型
小時候,家人對我寄予厚望。我努力學習只是為了滿足家人的期望。擁有高學歷卻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計劃成了米蟲的心態。
生活條件
編輯
曾經有壹個謎語生動地描繪了這些“啃老族”的生活狀況,說“
啃老族
壹直失業,父母啃光,三餐吃飽,四肢無力,五官端正,父母六不認,七分任性,四面八方開心,九(長)天坐不住,很沒用。答案是“啃老族”。
在城市,年輕人靠“啃老”生活,家庭也有“啃老”的問題。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經濟的快速發展,物價的上漲,“啃老族”現象會越來越普遍。
需要舊的立法
編輯
《山東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已經實施15年了,已經“大修”了。其中,“老年人有權拒絕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的經濟資助。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因失業或者其他原因索要老年人的財產。”這壹明確禁止成年子女“啃老”的條款,將這壹規定的“大修”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有人認為父母有權決定是否繼續補貼成年子女,立法實在沒有必要;壹些人認為,針對“啃老族”的立法將有助於填補法律空白,並對“啃老族”起到警示作用。[2]
壹般類別
編輯
據中國媒體調查,“啃老族”主要有六大類:
壹是大學畢業生因為就業挑剔,找不到滿意的工作;
第二,他們在家裏感覺很舒服,因為他們在工作中太累,太緊張,太不舒服。
第三,“創業幻想”青年,有強烈的創業願望,但沒有目標,缺乏真才實學,總是不成功,不願意當農民工。20%;
第四,頻繁跳槽,最後找不到工作,全靠父母養活。
第五,下崗年輕人,習慣用過去輕松的工作與現在忙碌的工作對比,越來越不滿意,幹脆離職,約占10%;
啃老族
如今,“啃老族”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春玲認為,“啃老族”可分為失業、未就業和低收入就業群體。
早在2009年就有報道稱,中國大學的“啃老族”畢業生多達16.510000人。他們大多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被迫加入“啃老族”隊伍。他們認為“啃老族”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造成的,是無奈之舉。
然而今天,越來越多曾經有工作的年輕人主動辭職回家加入“啃老族”隊伍。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從“被動”到“主動”。第六,他們學歷低,技能差,只能在低端勞動力市場找又苦又臟的工作,怕苦怕累,幹脆呆在家裏。
“啃老族”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或在中等教育階段沒有很好地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在就業市場上缺乏優勢或根本不想工作。
原因
編輯
原因:啃老族的出生,大多是父母在童年時的過度溺愛造成的。大多數啃老族因為從小習慣依賴父母,已經喪失了生活和社會獨立自理的能力,也養成了懶惰、只接受別人勞動成果的習慣,所以長大後只會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啃老族”的行為與父母教養不當有關。
為什麽當代社會有很多“啃老族”成年後仍然依賴父母生活?幼兒教育專家認為,“啃老族”的行為與他們在6歲前受到的不當教養方式有關。
在鄭州舉行的中國幼兒教師發展論壇上,學前教育專家認為,家長對6歲以下兒童的教育方式不當,導致他們成年後缺乏獨立意識和能力,“啃老族”就是壹個生動的例子。成年後,在經濟、心理、生活上缺乏獨立意識和能力,仍然依賴父母的人,形象地稱為“啃老族”。
中國導演發展論壇理事長、幼兒教育專家黎俊傑說:“就吃飯而言,孩子幾歲,父母餵孩子;或者孩子把自己的食物弄灑了,有的家長不耐心提醒糾正,反而對孩子大喊大叫,對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是壹種打擊。”
致力於學前教育科學普及的學前教育大師黎俊傑說:“對孩子正常行為的壓制和束縛,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信的性格。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依賴父母,做事畏首畏尾。”
專家認為,讓孩子自己吃飯,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和自信心,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對孩子以後學習寫字、學習畫畫、培養動手能力都有很大幫助。
根據學前教育理論,壹般情況下,壹個人的性格和心理素質在6歲之前基本定型。如果孩子在6歲前就養成了過分依賴父母的習慣,那麽以後培養他獨立、自信、堅韌的性格會相當困難。
人們已經非常重視中小學教育,但對幼兒教育不夠重視。還有壹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作為獨生子女,父母老人都在孩子身邊,要為孩子著想。不知道中國人有沒有發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明明孩子什麽都懂,父母老人都說孩子還小不懂事。這個“懵懂”的年齡越來越大,不低於6歲。其實父母感興趣的是10歲甚至65438。6歲之前教育不當的後果將無法挽回,更何況15歲以下。
相關示例
編輯
啃老族生存狀態調查:啃書與父母。
他畢業於復旦大學文科專業。
如今,我的老同學老朋友們,要麽順利完成了研究生學業,要麽在事業上小有成就。而他,考了四次研究生,都以慘敗告終,無奈的“啃”了三年。
今年27歲的劉文標(化名)被熟悉的朋友稱為“標哥”。
想考研是為了創大業
大學時,劉文標是團委研究部副主任,憑借精彩的競選演講當選學院團委主席。在全國大學生辯論賽中,他是復旦大學辯論隊的主力隊員。在學校,他是風雲人物,“普表哥”的名號不脛而走。
大三下學期,他決定不找工作,專心考研。“我想在中國政壇幹壹番大事業。考研是第壹步,因為在我看來,學歷意味著話語權,本科生的話語權顯然不如博士。"
劉文彪直到大學畢業才過了四級,於是更難的考研英語就成了他。
啃老族
前面最困難的障礙。他為第壹次考研準備了8個月,期間每天至少學習12小時。大學上學期開學時,他看到了考研成績:全部不及格,英語只有36分。“標哥”於是開始了漫長的考研“苦行僧”生涯。
四次失敗後,我變得孤獨了
畢業三年來,劉文標壹直沒有找工作。
第壹年,由於長時間坐著看書,體重從87斤飆升到99斤,英語考試成績從36分提高到40分。而且,我終於通過了壹門專業課。
第二年,雖然每天堅持運動2小時,但體重依然保持在100kg以上,考研成績也停滯不前。
年初,他第四次走進考場,但他的總成績是四次考研中最低的。
三年裏,他每晚11睡覺,早上六點起床。其他時候,他不是在讀書,就是在讀書的路上。我壹次次努力過的,是揮之不去的失敗和日漸增多的白發。
失敗伴隨著孤獨。“整天盼著電話響,三年來沒響過幾次。”他以前的朋友都忙於學業和事業,他也沒有可以傾訴的伴侶。他漸漸忘記了“蒲彪哥哥”這個名字,因為太久沒有人這麽叫他了。
父母南下陪讀。
考研前,劉文標的父母遠在北京。他們得到消息後,當即決定來上海,全力支持兒子考研。
壹家三口在楊浦區開魯新村租了壹間20平米左右的小屋,每月租金650元。幾年前退休的母親,在家負責照顧兒子的飲食起居。父親辭去北京某大型企業副總經理後,在嘉定區壹家私企做人事主管,每月工資明顯減少。因為路途遙遠,壹個月只能回家壹次。
小屋是壹個簡陋的房間,唯壹的電器就是電視。全家人的衣服都要由年過半百的母親手洗。“天氣熱是最難熬的,屋子裏像火爐壹樣。別說復習功課了,光坐著都受不了。”
“我讓父母和我壹起受苦了。”劉文彪的聲音突然壹沈。“我本該給他們生活費的,但每次伸手,我總是不敢擡頭看他們。請不要采訪我的父母。我欠他們的已經夠多了,不想再讓他們擔心了。”
告別“啃老”也很難
劉文彪明白,父母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他們經常笑著安慰我,說我們要趁著年輕多學習。這叫智力投資,任何壹種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暫時的休息是為了將來。”
今年3月,他遭遇了第四次失敗。5月,他終於決定放棄考研,開始找工作。到目前為止,壹無所獲。
在這段時間裏,他真正體會到了靠自己告別“老”的艱難。“現在找工作比三年前難多了。我必須調整心態,從底層做起。也有可能準備壹份‘假’簡歷來隱瞞自己考研四次的事實。”
三年來,出於興趣,劉文標在復習時經常“溜之大吉”。規定的參考書看得越多越無聊,而其他的書看得很多。
劉文標在讀《東周史》的時候,學到了壹個詞“依賴別人是危險的”,意思是如果妳總是依賴別人,那會很危險,即使是對妳的父母。
“我壹找到工作,拿到工資,就全部交給父母。”劉文標在采訪最後強調。
診斷
編輯
社會科學家認為,在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獨生子女增多的前提下,“啃老族”有膨脹的跡象。當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啃老族”必然會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嬰幼兒青年”的獨立取決於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也應該為他們創造合適的工作機會。與其讓父母贍養“啃老族”,不如給他們工作,讓他們成為有能力贍養父母的“老人”。
壹份調查報告總結了“啃老族”的六個常見群體:第壹個群體是對就業過於挑剔的大學畢業生;第二類是以工作太累太緊張為由自動離職;第三類屬於“創業幻想型”。他們雖然有很強的創業欲望,但是沒有目標,不願意做農民工。第四類是頻繁跳槽者;第五類,與過去緊張忙碌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幹脆不就業;最後壹批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的人,只能在低端勞動力市場工作,只是因為怕苦怕累,幹脆躲在家裏。
劉文標屬於第七類,有類似情況的大學畢業生很多。他們對辛苦的父母有發自內心的愧疚;我對崇高的理想有不切實際的堅持。在交織的矛盾下,他們“啃”著書,“啃”著父母。陶醉於對未來的各種假設,他們甚至還沒有過心理上的“斷奶期”。
“啃老族”是指既沒有上過學,也沒有接受過就業或職業技能培訓,必須依靠父母贍養的年輕人。在英式英語中,“啃老族”指的是啃老族的成員,“啃老族”指的是啃老族。“NEET”是“目前未從事教育、就業或培訓”或“未從事教育、就業或培訓”的縮寫。美國英語稱之為“回旋鏢小孩/kid”。
回旋鏢最初指的是澳大利亞土著的飛鏢。例如:
壹項調查表明,現在我國約70%的失業青年依靠父母生活,”(調查顯示,我國約70%的失業青年依靠父母供養,從而成為啃老族。)
在日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啃老族,他們要麽去上學,要麽去工作..“(越來越多的日本青年加入了不上學不工作的啃老族。)
嬰兒潮現象已經成為壹個全國性的社會問題。”(啃老族現象已經成為全國性的社會問題。)
把“啃老族”翻譯成成人依賴的孩子是不恰當的。“成年撫養子女”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需要撫養的成年子女”,比“啃老族”更寬泛。例如,壹個成年受撫養兒童是壹個包括精神或身體殘疾的自理原因。(需要撫養的成年子女,是因為心理或生理缺陷而不能自理的人。)
“啃老族”是當今緊張忙碌生活的產物。有這麽壹句話:這個啃老族30歲了,卻還靠父母生活。有人這樣翻譯:
這個啃老族已經30歲了,但仍靠父母生活。
其實嚴格來說,live on後面應該是sth,而不是sb;Live off後面可以跟sb或sth,分別表示“靠誰養活”和“靠什麽活”,沒有“靠sb活”的搭配。他們以面包和奶酪為主食。他們靠吃面包和奶酪為生。這個失業工人靠失業救濟金生活。失業工人靠失業救濟金生活。所以這句話應該翻譯成:這個需要已經準備好了30歲了但是還靠父母生活。
英國研究分析
編輯
人民網倫敦5月30日電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在未來10年,英國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可能會增加壹百萬,這是英國壹家保險公司在調查購房計劃時發現的。
研究發現,到2025年,將有380萬年齡在21至34歲的年輕人與父母同住,比目前的數字增加超過1/3。與父母同住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啃老族家庭數量也有望從目前的654.38+50萬增加到220萬。以上數字的計算基礎是房價仍將以過去10年的速度增長。
夏洛特和男友傑伊都是24歲。因為負擔不起東倫敦壹居室每月650英鎊(約合人民幣6250元)的房租,他們不得不搬到傑倫父母家,每月付給傑倫父母200英鎊。他們非常悲觀,因為以他們現在的收入水平,如果買了房子,他們將沒有錢出去吃飯或度假。[3]
日本氏族
編輯
26歲的日本青年李煜中山整天沈迷於網絡遊戲,他壹直對出去工作的想法嗤之以鼻。他坦言,“我不喜歡工作。我與工作無關。”現在,日本有許多年輕人。他們不上班,不上學,也不接受培訓。人們稱他們為“啃老族”。“NEET”是英文not in employment,education training(不工作,不上學,不被培訓)的縮寫。中山和其他“啃老族”成員參加了日本時尚前沿涉谷的壹項獨特活動。主辦方希望幫助他們回歸社會,走上正常的生活道路。
我不知道該怎麽辦
那天,壹些社工穿著紅色節日服裝,舉著白色橫幅和扇子,帶領這些“啃老族”走了7公裏。“啃老族”們邊走邊聊,大部分內容都是不知道自己該學什麽,該做什麽。
中本秀彥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他說:“‘啃老族’明白有壹天他們將不得不面對社會和工作,但他們不知道從哪裏開始...現在我們想讓他們學會走路和放松,不要把他們的工作想象得太難。他們不需要像父母壹樣努力。”
在日本,除了“啃老族”,還有壹種年輕人選擇過悠閑的生活。他們從壹個兼職換到另壹個兼職,而不是像人們過去那樣選擇終身職業。
勞動力將會短缺
據日本官方統計,中國有多達52萬“啃老族”。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工作和人口老齡化,日本的勞動力資源將面臨枯竭的危險。
日本年輕人選擇悠閑的生活方式,不願意工作的現象,導致經濟學家預測日本技術工人數量將大幅下降,經濟發展潛力也將下降。此外,日本出生率很低,日本人口僅增長0.05%,為54年來最低水平。人口老齡化進壹步加深了人們對日本經濟的擔憂。
瑞穗研究所的高級經濟學家丸山義正(Yoshimasa Maruyama)說:“到2007年,嬰兒潮壹代將開始退休。如果年輕人失業人數像現在這樣增加,日本的勞動力將面臨嚴重短缺。政府應該盡快采取措施。”
解決方法並不容易。
事實上,日本政府已經撥款3.499億美元,決定實施幫助年輕人找工作的項目,包括提供就業培訓課程,讓“啃老族”放棄懶散的生活。但是說服“啃老族”工作可能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
安智·永野在壹家就業中心工作,負責為年輕人提供就業咨詢。他說:“在很多情況下,這些年輕人不僅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不知道該做什麽。很多人是在離開學校和社會後,在痛苦中來到這裏進行心理咨詢的。”
澀谷的這種徒步活動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走在隊伍最後的中山說,自己並沒有找工作的想法:“其實現在我覺得做‘啃老族’挺好的,因為我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多了。”
啃老族引發的社會問題?
1.有需要的人不就業,不學習,常年依附家庭,自身能力逐漸退縮,脫離社會環境,造成自身心理扭曲,引發自閉癥、社交恐懼癥,有的甚至導致犯罪行為。
2.有需要的人給家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中國大多數中老年人的生活並不是很富裕。有些人只靠有限的退休工資維持生活,還要支付孩子的生活費,零花錢,甚至房貸。所以老人經常處於焦慮中,大多數家庭都會因此而爭吵,導致家庭不幸福,出現危機。
3.隨著失業人口的增加,社會上需要救濟的人數也會增加,整個社會經濟曲線也會呈下降趨勢。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給社會穩定帶來沖擊。
如何解決NEET的衍生問題?
1.啃老族多為年輕人,屬於勞動年齡骨幹人群,勞動力資源浪費不容忽視。為了減少這個族群引發的社會問題,政府和社會資源會嘗試用各種方案來解決,比如擴大就業、職業培訓等。而當經濟狀況長期沒有好轉時,啃老族對社會秩序的壓力就會與日俱增,沖突也會加劇。有證據表明,為了解決青年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國家會通過公共建設、強制就業或招募來消除這壹問題,但如果經濟本身無法得到改善,政府的強制行動就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甚至導致內亂或戰爭。日本和德國在經濟衰退時都曾用強制手段解決青壯年大量失業的問題,但卻演變成了二戰的導火索。所以,在經濟層面上沒有別的辦法解決問題。
2.根據日本田樹教授的分析,啃老族之所以成為啃老族,是因為他們認為世界是冷漠的,所以他們要傳達壹個溫暖的信息,即人生的意義在於與他人聯系和付出,並認識自己的存在價值,努力找到自己的性取向和勝任的工作。
25歲的小劉雖然已經結婚生子,但他和妻子都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還是完全靠父母。人們把小劉這樣的壹群人稱為“啃老族”。隨後,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思寧指出:“啃老族的出現值得獨生子女家庭考慮,其不斷壯大會帶來壹系列問題。”
“貧困老人”占30%
五月的小劉高興壞了,養孩子成了問題。因為這幾年沒有工作,加上妻子經常換工作,他的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有了孩子後,小兩口這個月住父母家,下個月住公婆家,經濟上靠雙方老人。
在采訪中,遼寧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張思寧告訴記者:“根據我們的研究,沈陽約有30%的成年人仍然依賴父母,但這些本應自力更生、贍養老人的成年人卻成了仍未斷奶的‘啃老’,更別說贍養老人了。”
獨生子女是“啃老族”的主力軍
張思寧認為,這些年輕的“啃老族”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大部分是20-30歲的第壹代獨生子女。他們從小被父母慣壞,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成年後,他們中的壹些人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依靠父母。這類人主觀上想依靠父母,在父母身邊有安全感;有些雖然有獨立能力,但是父母還是把他們留在身邊,讓他們繼續和父母生活在壹起。可惜的是,大部分“啃老族”認為父母的吃穿用度是天經地義的,父母為孩子做的壹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張思寧也希望通過記者提醒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舍不得離開是不對的。人不應該為孩子而活,應該有自己的生活。[4]
立法禁止
編輯
清官難斷家務事。現在,“啃老”這種“家務事”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加以規範。道德、親情、倫理、人倫之類的東西要用法律制度來約束,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也要用法律制度來約束。不管感覺如何,我們這個社會真的很可悲。要用法律規定孩子要常回家看看,不允許孩子啃老人。年輕人對父母權益的漠視是否已經失控?父母和子女的親情行為要機械地用法律來規範,道德和親情成了沈重的話題。無奈之下,對孝道的救贖,法律應該矯枉過正。法律能起到改變世界,解除孝道的作用嗎?
成年後,他們仍然整天呆在家裏,啃著父母的錢。這種人被稱為“啃老人”,即使父母抱怨,通常也是無可奈何。未來,法律會支持這些被啃的父母,對“啃老”的子女說“不”。昨天,江蘇省十壹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開幕,審議《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修訂草案)》。記者發現,與壹審草案相比,修訂草案對“啃老”現象增加了壹條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請求老年人給予經濟幫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財物或者其他理由騙取、克扣或者強行索要老年人的財物。”[5]
入門圖集更多圖集
參賽圖片(6)
貧困的人(2)
參考數據
1.本科生工資大幅下降。1.6萬畢業生選擇“需老。網絡[引用日期:2013-03-8]。
2.山東立法禁止“啃老”,被指多此壹舉。網易[引用日期2014-06-25]
3.英國:未來10年“啃老族”數量將增加數百萬。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07-19]
4.“窮人”帶來社會問題
5.立法禁止“啃老”,烏托邦式的夢想?。新華網[引用日期2014-08-27]
啃老族地圖集
其他人還在看。
糾正錯誤
草莓家族
月光族;靠薪水過活
校園居民
工作的窮人
大谷盜(成蟲為黑色甲蟲)
(指成年人)依靠父母生活
蟻族畢業生
窮二代
重陽節
條目統計
瀏覽人數:520 489
編輯次數:73次版本歷史。
最後更新時間:2016-08-27
創始人:ddc5495
教育心態
社會特征
尋夢
喪失自信型
自閉癥類型
家庭溺愛型
生活條件
需要舊的立法
壹般類別
原因
相關示例
診斷
英國研究分析
日本氏族
立法禁止
新手上路
增長任務
編輯入門
編輯規則
百科術語
我有疑問。
我想質疑
我想提問。
參與討論
反饋
投訴和建議
舉報不良信息
因未能通過參賽而上訴
投訴侵權信息
封鎖查詢和解除封鎖
2065 438+06百度使用前必讀百度|百科協議|百度百科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