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獨立前是蘇聯的壹員。俄羅斯被稱為大毛,烏克蘭被稱為二毛,可見蘇聯時期烏克蘭的地位。
作為蘇聯的壹員,烏克蘭總是緊跟蘇聯的步伐。但是蘇聯各方面都在逐漸落後,跟不上時代。再加上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蘇聯解體只是時間問題。因此,烏克蘭的獨立勢在必行。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結束了與俄羅斯長達337年的結盟歷史,成為獨立國家。克拉夫丘克當選總統。
獨立背景
20世紀下半葉,特別是80年代末,蘇聯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失去了活力,經濟失去了發展的動力,經濟水平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日益擴大。
政治上,蘇聯在過去幾十年裏犯了肅清反革命、擴張等錯誤,國內民主法制建設薄弱,民族矛盾嚴重。蘇* *在群眾中的實際威望已經下降。
1985戈爾巴喬夫在蘇聯上臺後,主張改革,但他的改革路線——“開放”和“民主化”很快導致了蘇聯各地各種政治勢力的出現。
歷史和現實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浮出水面,民族主義和民族獨立傾向迅速擡頭,國家政局開始失控。烏克蘭的獨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1986年4月26日,蘇聯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爐芯熔化導致輻射泄漏的嚴重事故,造成嚴重後果。
然而,當時蘇聯官員最初向世界和該國人民隱瞞了事件的真相。在被外國媒體和核輻射檢查部門曝光後,蘇聯官僚意識遭到廣泛批判,加速了蘇聯的解體,也讓烏克蘭獨立的想法生根發芽。
獨立過程
1990年2月蘇聯中央委員會和14年3月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否定了蘇聯憲法關於* * *產黨執政地位的規定,蘇聯迅速形成多黨制。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成立了各種政黨,並公開開展活動。
這些政黨和組織大多主張烏克蘭獨立,實行新的政治制度。成立於1989年9月的烏克蘭人民改革運動(以下簡稱“如和”)在推動烏克蘭獨立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烏克蘭1990年3月舉行的國家和地方選舉中,各政治黨派和組織的代表進入議會。16年7月,烏克蘭議會通過了獨立宣言。1年蘇聯“8月19919”事件後,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克拉夫丘克率先退出蘇聯中央委員會和烏克蘭中央委員會,隨後烏克蘭最高蘇維埃宣布烏克蘭正式獨立。
8月24日1991被官方確定為烏克蘭獨立日(國慶節)。8月30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決定停止在烏克蘭的活動。11年2月30日,烏克蘭舉行全民公投。在3700多萬選民中,83%參加了投票。結果90%以上的人贊成烏克蘭脫離蘇聯,建立壹個獨立的國家——烏克蘭。
65438年2月8日,烏克蘭、俄羅斯、白俄羅斯三國領導人在明斯克簽署《別洛韋日協定》,宣告蘇聯不復存在,烏克蘭獨立終於完成。
20世紀,獨立組織在烏克蘭逐漸建立,烏克蘭獨立的目標也逐漸被這些組織提上日程。
整個20世紀,烏克蘭四次宣布獨立,前三次都失敗了,這與烏克蘭自身實力不強,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薄弱有很大關系。
文明發展緩慢,導致烏克蘭民族意識形成緩慢。
也進壹步導致了烏克蘭後來的獨立。
強烈的民族意識是壹個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基礎。
壹個統壹穩定的國家。
不能缺少整個國家身份的支持。
法律依據:《烏克蘭憲法》(烏克蘭語:конституцяукрани)關註加強烏克蘭的民間和諧,努力發展和鞏固壹個民主、社會和法治的國家,意識到自己對上帝、對自己的良心、對祖先、甚至對當代和後代的責任,烏克蘭於2006年8月24日宣布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