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滅亡,平東東移,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67年)。此時周王室勢力壹落千丈,無力控制諸侯國。但各諸侯國發展很不平衡,大小強弱不壹。大國向外擴張,企圖控制小國,小國紛紛向大國尋求保護。因此,戰爭仍在繼續。
春秋初年,憑借經濟實力,先後征服宋、魏、陳、蔡,擊破北方戎狄,壹時繁華。他在葛炎之戰中打敗了周軍,打傷了周桓王,敗壞了周王室的名聲。此時北戎、狄、南楚正向中原挺進,威脅各國安全。不久,鄭莊公去世,內亂繼續,霸權衰落。東晉齊國繼位後,管仲受命變法,國力日益壯大。
先聯合宋、陳、蔡,逼魯與齊國結盟,後征服鄭、宋,最後在三年(公元前679年)與齊國結成以齊國為霸主的宋、魯、陳、魏、蔡、鄭、朱等國聯盟。然後,集中力量在北方擊破戎狄,迫使楚國與南方的齊國結盟。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在蔡丘(今河南民權東北)與周王室代表和諸侯訂立協定,使七八爺達到頂峰。
當齊國稱霸中原的時候,西方的晉國和秦國正在打仗。晉國在滅敵之戰中,控制了函谷關的要道,阻止了秦國的東進。後來,齊桓公死後,霸權衰落了。宋襄公試圖抓住機會稱霸,但在洪水之戰中被楚國打敗。楚國乘勢進軍中原時,遇到了強晉的對抗,楚軍在城濮之戰中被擊敗,確立了晉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然而,秦楚的霸權野心並沒有停止。晉文公死後不久,秦和金多次交戰,互有勝負,但始終沒有越過重要的地方。後來秦國向西發展,稱霸西戎。晉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國力大損,無力阻擋楚國北上。晉、楚為鄭、宋、陳、蔡打了壹場持久戰。邰之戰,楚國最終打敗了晉國,稱霸中原。
晉國不甘失去霸權,聯合吳國對付楚國,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北方打敗齊秦後,國家日益繁榮,終於在鄢陵之戰中打敗了楚軍,使晉國重新奪回了中原的霸主地位。
此後,晉楚之間的鬥爭更加激烈。為了應對吳國的挑戰,楚國無暇與晉國爭霸。周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宋朝舉行了壹次三國會議,金和楚平分天下。在晉國的支持下,吳國日益強大,在雞父之戰中,奪取了淮河邊(今安徽鳳臺)楚國的要地,占據了有利地形。
吳國的闔閭(和旅)非常重視懂得兵法和謀略的伍子胥和孫武。白駒之戰,成功攻入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從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吳楚交戰時,由於楚國采取聯越政策控制吳國,越國不斷對吳國後方進行打擊。
越王勾踐起用善於用兵的(李)、為臣,國力日盛,與吳國爭霸勢均力敵。吳越爭霸之初,越國國力尚弱。與李(今浙江嘉興、桐鄉之間),越軍僥幸取勝。
然後在福角(今太湖中西部洞庭山,今浙江紹興北)遭遇慘敗。越王勾踐假裝投降吳國,暗中積蓄力量,鼓動吳王夫差與北方的齊晉爭霸,以削弱吳國的力量。此後,越國趁機多次攻打吳國。經過姑蘇、、之戰,吳最終滅亡,稱霸江淮。
此時已經到了春秋末期,進入戰國時期。從春秋爭霸戰爭的全過程來看,從最初的結盟到爭霸,發展到滅國奪地;車戰逐漸被步戰取代,出現了水戰和海戰;戰區擴大了,從兩國邊境地區擴大到敵國腹地;
戰爭時間更長,從決戰發展到長期反復較量;用兵更加靈活,註意分析敵情,捕捉戰機;對戰爭規律的認識加深了,著名的《孫子兵法》的出版奠定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對後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