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西方性惡論及其發展。
(壹)、西方的性惡論產生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基督教內部。
當時圍繞《聖經》的解讀,有壹場關於人性的爭論。據《聖經》記載,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受到蛇的鼓動,偷了智慧樹的果子,犯了罪,被上帝趕出了伊甸園。羅馬帝國教父的主要代表奧古斯丁提出了“原罪性惡論”。他認為,因為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犯了罪,造成了人性的墮落,他們的後代生來有罪。他說:“我們切不可幻想自己身上沒有壞習慣,因為正如使徒所說,‘肉體的欲望是與心靈對抗的’……無論如何,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無法達到完美的。”他認為人有原罪,人性本惡,人無法自救。只有服從教會,通過教會得到神的“恩典”,他們才能得救。
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神學把奧古斯丁視為理論權威,他的思想統治了西方幾個世紀。
(2)文藝復興時期對原罪性惡論的批判。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大多否定基督教的“原罪性惡論”,認為這種理論是用宗教謊言欺騙群眾,企圖把群眾變成無知的牛馬,任憑教士擺布,溫順地繳納各種貢品。他們相信人性本善,人類天生傾向於互助互愛。人本主義對“原罪性惡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性惡論的恢復和發展。
雖然人文主義對文藝復興時期的“原罪性惡論”影響很大,但由於宗教神學的持久影響,德國的馬丁·路德和法國的加爾文在宗教改革時期恢復了奧古斯丁的學說。路德和加爾文與奧古斯丁相比的進步在於,他們否認教會的權威,認為聖經是至高無上的權威,但他們都認為人性本惡。路德和加爾文都認為,人得救的最大障礙是人的驕傲,人只有靠自己的內疚、懺悔、對上帝無條件的服從和對信仰上帝的寬恕才能得救。
路德認為每個人都有原罪,因為人類的始祖亞當是有罪的,他生來就有情緒和欲望,這些情緒和欲望是邪惡的,是對上帝的反叛。他認為,如果壹個人不信神,得不到聖靈和神的恩典,就會放縱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只能繼續犯罪,從壹個罪走向另壹個罪。
加爾文說原罪是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帶來的。每個人都有原罪,墮落和邪惡滲透到每個人靈魂的各個部分。“所有的人都被納入原罪,所有的人都被原罪汙染。因為嬰兒帶著他們的罪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應該因為自己的罪而受到懲罰,而不是因為別人的罪。
(4)霍布斯和弗洛伊德性惡論的發展。
路德和加爾文的性惡論是在中世紀末期提出的,在壹定程度上適應了資產階級的要求,在西方得到了重視,西方近代出現了新的性惡觀。英國現代哲學家霍布斯拋開“原罪”,提出了自己的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是自保的,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會為了自保而互相侵犯,人就像狼壹樣。現代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也堅持性惡論。他認為,人性是壹種無意識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被壓抑在內心深處。這些本能欲望的活動原則就是快樂原則,即無條件地要求快樂和滿足,這與社會文明是對立的。但是,他反對社會過分壓抑人的本能欲望。
二、西方文化歷史進程中性惡論的影響
(1)性惡論對現代西方政治思想影響很大。
法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受性惡論的影響,認為人的本性是卑劣的,權力必須被濫用,所以權力必須受到限制。他提出了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之間的政治制衡原則。這壹原則已成為大多數資產階級國家實際奉行的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則。當代美國著名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認為,政治民主的基礎是這樣壹種理念,即沒有壹個人或有限的壹群人聰明善良到不經他人同意就統治他人。政治民主是建立在對少數統治者的不信任之上的。統治者也是貪婪的。如果沒有人監督他們,他們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任意占有他人的財富。他的學生胡克指出,有效行使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對統治者的不信任。否則,民主將演變為獨裁,壹個英雄崇拜的民主必將過渡到專制暴政。"民主社會必須時刻警惕英雄。"這些政治思想的基礎是性惡論。
(2)性惡論影響了西方的法治。非常困難
由於對權力的不信任,現代刑法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適應原則,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無罪推定原則和辯訴交易原則,以防止和限制司法權力的濫用。行政法規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則,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原告和被告地位平等的原則和被告的舉證責任,以防止和限制行政權力的濫用。制定界定每個個體權利義務的私法,劃定每個個體的權利義務範圍,既不允許國家權力侵入個人權利領域,也不允許社會個體相互踐踏權利。私法是平等主體間利益競爭的戰場規則,不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利人利己”的善意。相反,它首先承認私欲的正當性,然後設定每個個體的欲望和利益的範圍。性惡論不相信人會自覺履行義務,所以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確定人的權利範圍,屬於“權利型”(權利本位)。
(3)性惡論促進了西方商品經濟和私有制的發展。
正如恩格斯所說:“可鄙的貪婪是文明從存在的第壹天到今天的動力;財富,財富,第三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無足輕重的個人的財富,這是文明時代的唯壹和決定性的目的。“恩格斯在這裏直言,卑鄙的貪婪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壹點對於信奉性善論的中國人來說可能很難做到。性惡論是壹種唯心主義的超驗主義,但與性惡論相比,它在私有制社會更真實,更有利於法治的實施。這是片面的,但卻是深刻的。無論如何,片面的深刻總比膚淺的全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