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任務驅動型政府”取代“規則驅動型政府”,具體來說,就是解決傳統官僚體制下官員按部就班、不作為的行為,對政府官員的工作方式做出新的定位,讓官員充滿使命感。長期以來,大多數公共組織都制定了無數的規則來防止可能出現的錯誤。然而,過多的規章制度必然會減緩政府的活動,不足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現在,我們要做的只是簡單地確定他們的基本目標和任務,然後據此制定必要的法規和預算,然後讓政府官員履行各自的職責。
(二)引入競爭機制,建立競爭性政府,將競爭機制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務,打破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地位,政府和市場在該領域做好各自的工作,壹方面可以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另壹方面也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借鑒西方的做法,在加強對公共服務提供的宏觀調控的同時,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從而改變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存在的“瓶頸”現象。這有利於形成公共服務供給的競爭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從而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競爭也需要規範。不規範的競爭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壟斷或其他不公平現象。例如,盈利性醫院可能會拒絕沒有社會保險的病人。我們必須強調政府在競爭中的責任。
(三)轉變政府觀念,樹立“顧客意識”,重塑政府形象。
傳統上,政府是壹個“客戶盲”,因為它的錢來自撥款,而不是像企業壹樣直接來自客戶。因此,政府的“顧客”——公民往往是被動地等待政府為他們提供服務,而不被重視。然而,當代西方國家的公共行政改革已經轉向關註實際工作績效,尤其是顧客滿意度。這被視為西方公共管理更加成熟的標誌。歸根結底,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在制定和實施法律法規時,應始終以人民利益為導向,貼近公眾需求。因此,中國的行政改革可以借鑒西方國家對顧客導向的重視,通過建立以公眾需求為中心的行政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機構的服務質量和形象。目前,我國行政改革中存在辦理行政許可手續“壹站式”服務的現象,極大地方便了需要辦理相關證照的“客戶”,贏得了壹致好評,也增加了民眾對政府的好感,獲得了民眾更多的信任。
當然,必須說明的是,我國政府在借鑒西方國家行政體制改革的觀點和做法時,也必須註意結合自身國情。畢竟中西方國家的發展軌跡並不壹致,時代差異誘發的社會環境更是不同。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傳統的官僚管理體制憑借其優勢仍占有壹定的地位並將長期存在,而西方行政體制的改革本質上是壹種改革的趨勢,並不是要完全取代現有的行政體制。換句話說,改革要有個“度”,要控制好這個“度”,把握好邊界。當代西方行政改革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困境。因此,把握好改革的“度”,處理好繼承與發展、創新與替代的關系,無疑對政府行政的平穩過渡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