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前聯邦德國非常重視孩子的家務,所以寫進了國家法律,對於教育孩子自立確實有好處。我感覺他們的做法和我們國家壹些人把孩子的家務當成小事,放任自流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前聯邦德國關於兒童家務的法律規定不壹定適用於中國,我也不認為兒童家務需要在中國立法。我只是覺得拒絕做家務的孩子需要像前聯邦德國那樣嚴肅對待,采取壹些必要的強制措施嚴格控制。這樣,我們的獨生子女就可以從小樹立勞動觀念,先在家裏得到鍛煉,對孩子的成長會有好處。
90%以上的孩子不做家務。
“不是我不想做,是我爸媽不讓我做,壹直讓我抓緊時間學習。”“不是我懶,是我爸媽太勤快;不是我不行,是我爸媽什麽都做。”這是大多數孩子被問到為什麽日常生活中不幫父母做家務時的壹致回答。
陜西省家庭教育實驗研究指導中心的壹項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孩子從來不做家務,很多16、17歲的孩子連襪子和內衣都沒洗過。專家表示,家長要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教育。
普遍現象
父母縮小了學習的定義。
專家指出,孩子不做家務的原因有很多,但孩子真的不想自己做的情況很少。大部分是因為家長太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希望孩子把時間都花在學習功課上。“妳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家裏的事情不用妳操心”幾乎成了很多家長的口頭禪。不經意間,孩子鍛煉成長的機會被父母的“關心和呵護”剝奪。
省家庭教育實驗研究指導中心專家認為,家長對學習的定義往往比較狹隘,但實際上,學習並不僅限於書本。他們要註意培養孩子從各方面去學習,去體驗,去提升自己,去開拓視野,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價值感,讓孩子體驗書本知識的作用,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孩子們的衷心祝願
我們不想成為父母的負擔。
“我們也是家庭成員,可以為家庭做很多事情。我們不想成為父母的負擔。”其實很多孩子對此也很反感。都在強調自己在家裏的價值體現,在家裏的地位。“我們也是大孩子了,也能看到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辛苦,想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他們的父母根本不理解我們在想什麽。”
專家表示,這是當前社會父母與孩子溝通不暢的根本原因——父母往往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麽。
專家意見
良好的習慣教育不容忽視。
專家指出,父母和孩子壹起做家務是加強父母和孩子之間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益。
據報道,現在的大多數孩子只享受自己。無責任地做好家務,可以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孩子對家庭和父母的責任感,有利於良好個人品質的形成。孩子可以在學習後體驗父母的艱辛,培養愛的回報,對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生活智慧以及遇到困難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有幫助。
陜西省家庭教育實驗研究指導中心咨詢師劉月娥告訴記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壹定不能忽視良好習慣教育,否則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影響。“目前青少年自殺率的上升,很好地證明了長期在父母的照顧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挫折感和應變能力不強。壹旦離開父母,他們不知道如何生存,什麽都不會做,不知所措,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