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救火?它的意思是預防和撲滅火災。那麽消防工作先進個人事跡怎麽寫呢?接下來讓我告訴妳。
消防工作先進個人事跡範文
我叫* *,出生於1982年8月,65438+XX年2月入伍。我是* *的黨員,現在是* *第三消防大隊的副政治指導員。今天,我很榮幸在這裏做報告。其實也沒有什麽先進事跡的報道。我只是向領導和同誌們匯報工作。說真的,這些是我作為壹名人民子弟兵和黨員應該做的。作為壹名部隊基層幹部,我所擁有的只是壹份別人認為的默默無聞的事業和責任。我在工作中遇到過很多困難,但我對自己喜歡的事業的追求從未動搖。
2011165438年10月下旬,* *市發生冰凍天氣,交通、電力、水利設施不同程度受損。65438年10月25日,全市停電停水,給全市20多萬市民的正常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壹時間,普通大眾的生活用水成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解決廣大市民的飲水困難,* *市政府緊急出動* *市消防支隊20余名官兵和6輛消防車為廣大市民送水。
災難就是命令。接到調度後,我積極安排部署送水所需的車輛、設備、人員、物資等工作。戰前動員參戰官兵後,自告奮勇帶領十余名消防官兵迅速投入抗凝救災工作。雖然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但我依然熱情高漲,急民之所急,思民之所想。我帶領三中隊的十余名消防官兵兵分三路,每天早起,堅守在供水送水救災的第壹線,直到最後。
我每天早起簡單洗漱,安排好參戰官兵壹天的工作生活,然後帶領官兵到壹線給市民送生活用水。持續的冰凍冰凍天氣還在加劇。溫度低至零下幾度。路面覆蓋著厚厚的壹層冰雪,到處都是白茫茫壹片。連消防車都很難走,經常能聽到車輪碾壓冰塊的聲音。每到壹個送水點,都不顧天寒地凍,熱情為群眾服務。我在做好現場指揮和維持秩序的同時,根據現場情況做出各種安排,幫助老人接水,並及時向指揮部反饋情況,確保整個送水過程有序進行。經常衣服濕了,褲子濕了,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手腳凍傷,但我毫無怨言,壹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當壹個送水點送來壹車水後,我立即帶領戰士到取水點取水。因為路面結冰,取水點和送水點距離太遠,往返兩點的車輛不得不在結冰的路面上緩慢行駛很長時間。這時候我也沒有掉以輕心,隨時觀察路況,時不時告訴司機小心安全駕駛。為了不讓老百姓等著,受涼,凍著。灌滿水後來不及休息,立即帶領戰士前往送水點。只要看到有人接水,我就不能不關心自己的冷暖。我經常跟戰士們說:多送壹車水,就能解決幾十戶人家的用水問題。。
由於斷水斷電,晚上到處都是漆黑壹片。作為副政治指導員,我首先想到的是其他戰士。我壹方面鼓勵戰士們發揚危急時期連續作戰、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另壹方面告訴他們註意安全,註意保暖。送水壹天,確認大家都歸隊了,我才能放心歸隊。
?人民的利益高於壹切?這是我經常教士兵的壹句話。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當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嚴重威脅時,我們必須挺身而出,連續作戰,積極投身於防凍救災的第壹線。不為別的,就因為我是人民子弟兵,哪裏有災難,哪裏就有我們的消防員。在持續十多天的連續戰鬥中,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壹位。視駐地為故鄉,視人民為父母?。連續給幾個居民區送生活用水,解決了老百姓的用水問題。到2月2日,持續低溫加劇了冰凍災害。我已經戰鬥在防凍救災第壹線十多天了。當得知116廠方向沒有人民飲用水時,我立即帶領隊友加滿水,向目的地進發。因為路滑,山路危險,來回送壹車水大概要2個小時,但只要想到還有人沒水喝,我就顧不上個人安危,努力保證供水。我深深記得116廠送水時壹位老人對我說的話。妳們送水解決了人民群眾的燃眉之急,增加了受災群眾救災的信心和力量,讓我感受到了政府的關懷和人民子弟兵的可愛。我們非常感謝妳。!當壹位70多歲的老太太來打水時,我們的戰士把水送到了她家。她很感動,叫我們去她家吃,哪怕吃壹碗面,她也安心。當我們的戰士對他說:奶奶,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不能留在這裏吃晚飯。還有很多人等著我們送水呢!?幾分鐘後,老太太居然用熱水瓶給我們送來了熱水。這杯熱水溫暖了我們的身體,甚至溫暖了我們的心。
雖然我們在救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我知道我的工作離黨組織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我將以此為動力,再接再厲,像雷鋒同誌壹樣,把有限的生命無限地奉獻給為人民服務。為了讓城市有更美好的明天,我願做壹頭勤勞的老黃牛,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勞作。我將壹如既往地視居民為故鄉,視群眾為父母,創造新的業績,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我熱愛的消防事業中去。
消防簡史
古代火災記錄與消防措施
《甲骨文合集》第583版和第584版記載了朱的兩處甲骨文,記載的是公元前1339?1281年商代武定時期,奴隸在夜間放火焚燒奴隸主的三座糧庫。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火災記錄。事實上,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被火燒過了。為了生存,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了火災的預防和控制工作。當考古學家挖掘並展示了壹個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人類居住地時,我們驚訝地發現,這些居住地只是早期建築火災的見證。如果說兩千年前的Xi安半坡遺址,是壹座半地穴狀的方形小屋,其木炭在被火燒毀後仍清晰可見,足以說明它是壹處較為原始的早期建築火場,那麽五千年前的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型公共建築遺址,不僅是壹處建築火場,而且是用泥土圍著木柱建造的。防火層?剩下的是什麽?防火層?在木柱上塗上壹層固體防火塗料(膠結材料),甚至可以證明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探索出了建築防火的技術,他們的卓越成就讓今天的人們驚嘆不已。
古代消防思想和政策
面對火災防治,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和歷史學家壹直非常重視。春秋初期擔任齊國丞相,使齊國富強,成為春秋?五霸?首先?霸王?政治家管仲提出了把控火作為關系國富民強的五件大事之壹的思想。修正火體質?這個想法。孔子是春秋末期儒學的創始人,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春秋》和他後來的弟子所寫的《左傳》記載了23次火災,其數量為各類災害之最,開了國家歷史上記載火災的先河。尤其難得的是詳細記述了宋、鄭、魯國為預防和控制火災所采取的滅火措施,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這和這都體現了儒家對火災防控的重視。墨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是墨學的創始人。他註重實踐。在《墨子》中,他不僅包含了許多力學、光學、聲學的科學原理,而且在預防和控制火災方面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他在《備城門、雜守、迎敵》等文章中提出了許多防火技術措施,既有具體的設置和建築要求,又有明確的數字規定。可以認為這是中國早期消防技術規範的萌芽。黃帝時代的《禮記》是中國最早的成文法典。到了戰國時期,法家李悝編纂了《國法》,其中就有防火的內容?法律?的規定。《法典》全文雖已失傳,僅剩六部目錄,但這壹點可以從後來以《法典》為基礎的成文法典《唐律議》中得到證明。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滅火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這壹經驗的科學總結最早見於《周易》:水火,吉吉。君子動口不動手。?東漢歷史學家荀悅在《沈劍》中寫道。雜言進壹步明確提出:?預防是最好的,救助是其次,戒是其次?什麽事?防患於未然?的想法。自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以來的4000多年間,歷代王朝都將火災防治列為國家管理公共事務的重要內容,並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在封建社會,皇帝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在發生重大火災時,直接過問消防,並下達相關詔書以供采取。便衣,避廟,撤樂,減餐?和其他措施,甚至根據?罪行被定罪了嗎?帶著悔恨,繼續嗎?反思?、?修德?,並且開誠布公,聽取臣下的批評和建議。西漢第六年(公元前135年)夏四月漢高祖陵墓失火,梁武帝立即脫?龍袍?穿白冠服五天說明他怕火,走了第壹線虔誠的自我譴責?罪行被定罪了嗎?。歷史朝代的後來皇帝繼承了這種做法。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皇宮三大殿失火後,明成祖在哪裏?罪行被定罪了嗎?中中國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深刻反思了治國安民的十二個方面。清朝乾隆皇帝的李鴻與炎癥有關?上虞?,僅《中華火禮》就被收錄了54次,是所有帝王中最高的。嘉慶二年(1797),十月二十壹日,幹青宮意外失火。這時,李鴻已經87歲了,他還在位,但他仍然承擔著主要責任。罪行被定罪了嗎?中國人?都是自己的錯,不是皇帝的錯?。
古代消防隊概況
救火?預防災難?是地方各級電影導演的本分,他們也大力宣傳,保證壹方平安?火政治?。如漢代成都為知府,唐代嶺南使臣杜預,宋代戶縣知府柳宗元,明代徽州知府何信等都得到大力提拔。火政治?,造福人民,?人們感覺到了嗎?歷史學家為他們立傳,人們為他們建造廟宇和紀念碑,壹些歷史遺跡今天仍然存在。清朝的邊防大臣林則徐,更因在發生火災時親臨現場參加滅火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宋代管理公共事務最突出的成就是誕生了世界上第壹支由國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隊。這種城市消防隊,無論從組織形式還是本質上,都與今天的城市消防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支國家消防隊創建於北宋開封,完善於南宋臨安。到淳祐十二年(1252),臨安已有20個消防隊,7個隊,共5100人。預計火災建築10棟。中國古代的消防,作為社會保障的壹個方面,並沒有獨立設置專門的機構。從漢朝中央管理?兩千石曹尚書?北京呢?捧金吾?我們走吧,好嗎?水火大盜大師?,還是?公司很水嗎?、?乞求狡猾?。消防機構和公安機構永遠在壹起,就是水火大盜不出家門。這套綜合公安消防系統直到今天都已經相當細致了。雖然我國消防有相當獨立的管理範圍,但就國家體制而言,消防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工作仍由公安部門統壹管理,這是我國的歷史傳統。西漢長安?每條街壹個亭子?,設有16個報刊亭;東漢時,洛陽二十四街有24個書報亭。這種街亭,也叫亭子。唐朝的首都長安,沒有亭子,但是建了。武侯店?公安消防組織,分布在各個城市和車間。這種?武侯店?,大城門100人,大方30人;小城門20人,小房5人。在左友的領導下,吳金的部下左友傅毅。形成全市公安消防網絡體系。北宋開封?每平方300步有壹個陸軍巡邏隊,有五名士兵?,顯然是唐朝的?武侯店?系統的繼承和發展。玄學正史上沒見過?軍巡店?記錄,但在馬可·波羅的遊記中,有和軍隊壹樣的巡邏嗎?遮陽柱?。而明朝內外的帝都有?紅店?112之外,每個店鋪都有10的忠實者。雖然這些不壹樣,但都是城市基層公安消防機構,相當於今天的公安派出所或警亭。
從元明清到民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火災也隨之增多,消防和滅火技術也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幾千年的人類歷史證明,消防是世界文明進步的產物。社會越頻繁,火災防控工作越重要。
秦代防火法
中國古代的消防法規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當時越王為了試探百姓為自己效力的意願,曾經下令點燃宮殿,自己坐著等待百姓前來滅火,可是等了很久也沒有人去。在這種情況下,越王只好下了壹道命令:救火而死的人,可以得到和殺敵而死的人壹樣的獎賞。?結果普通人有的往身上抹防火物質,有的穿著被水浸濕的衣服跑過來,最後把火撲滅了。這說明當時的統治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在火攻管理中運用法律的力量。其實春秋戰國時期的消防法規還只是處於萌芽階段。應該說是到了秦朝才逐漸完善的。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封建中央集權國家。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秦朝的封建制度和法律日臻完善。在這些法律體系中,有關消防的法律法規也得到了發展和加強。當然,這些法律的制定從來不是為了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而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切身利益。關於這方面的法律規定,僅在秦十八法中,就有如下記載:
倉庫防火。自秦接受商鞅等法家思想以來,他就非常重視農業生產。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繁榮,為統治階級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為了保護這些財富,統治階級不得不密切註意倉庫的防火。秦代明文規定,存放糧食的倉庫要有高墻,存放稻草的倉庫和蓋著茅草的糧倉附近不得住人。晚上要嚴格巡邏防範。閑雜人員不得進入儲存區。當儲藏區關閉時,我們必須熄滅蠟燭。
庫富防火。在古代,財庫是專門收藏文書、財物、文件的地方,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地方。所以秦律規定嚴禁帶火種入庫。采集員收好貨物後,官員派吝嗇鬼和采集員日夜看守,晚上打烊前要仔細檢查,看有沒有可疑的火種。
為了保證這些防火法律的實施,秦律還規定了懲罰制度。秦十八法及秦簡問答明確規定,守倉官員違法或玩忽職守引起火災,官員本人及主管官員必須承擔責任。
為了區分火災後的責任,秦簡《法律問答》還規定了以是否是火災肇事者為依據的賠償標準。比如壹個住在政府慈善機構的人,因為旅社失火燒毀了自己的公務物品,政府並不要求賠償,比如燒毀和借車馬,政府也可以適當賠償。至於人家的火,如果蔓延,燒壞了內門,就用盾牌懲罰肇事者;如果妳燒了城門,妳將被罰款壹個項圈。
總的來說,秦代的防火法律和其他法律制度壹樣,對鞏固秦朝的統壹,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於秦朝統治時間短,歷史悠久,大量史料散佚。所以關於火的內容就不細說了,值得壹提的只有項羽火燒阿房宮和秦末第壹皇陵。是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原來的宮殿太小了。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渭南上林袁林建宮。到秦去世時,所有的工程都沒有完成,可見規模之大。建成的錢坫叫什麽名字?阿芳?。
據史料記載?始皇帝傳:阿芳?東西500步,南北50尺,地上可坐萬人,地上可建50尺旗。?封建帝王不僅生活奢侈,而且在靈魂不滅的迷信思想支配下,試圖將生活的享受搬到冥界。秦始皇13歲(公元前247年)稱王時,就開始了陵墓工程,直到去世(公元前210年)才完工。從1977發現並隨後發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來看,其工程規模和豐富的隨葬品都達到了驚人的程度。這兩大工程雖然是為封建統治者生前死後享用而建,是以無數勞動人民的生命為代價而完成的,但卻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工程奇跡,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