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外在的命運和我們內在的想象,也就是我們內在的意識,是鏡像。
而且,越能理解自己內心的想象,就越能看出壹個人的內心是如何決定壹個人的外在命運的。同樣,如果妳想改變外在的命運,妳需要了解並改變妳的內在意識。
內心和外在的關系壹樣,也是彼此的壹面鏡子。妳有什麽樣的心,妳就會建立什麽樣的關系;妳建立了什麽樣的關系,才能體現妳的心意。
壹個人必須把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外部關系中去。這樣,外部關系就像壹個屏幕,投射了壹個人的心靈。通過這種投射,壹個人可以看到自己的心思,在關系中修養自己。
01沒有回應的地方,就是絕望。
那些能生活在暗室或完美房間的非凡靈魂,壹定是在關系中得到了充分的磨煉。
壹個3歲的小男孩在漆黑的房間裏大喊,阿姨,跟我說話!恐怕,這裏太黑了。大媽回應:那樣做有什麽用?妳看不見我。男孩回答:沒關系,有人說話帶光。
所以大家壹定要註意回應這件事,回應是輕的。
如果沒有情緒反應,人就處於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情感互動比飲食護理更好。如果只有物質上的滿足而沒有情感上的互動,那麽這種關系的質量就沒什麽可稱道的了。
從壹元關系到三元關系
壹元論關系是指壹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誌,感受自己的感受,希望別人配合自己的意誌;在關系中,只有他說了算。
二元關系是指壹個人意識到另壹個人和自己壹樣獨立,有自己的感情和意誌,可以* * *愛對方的感情,尊重對方的意誌。
三元關系是指壹個人能意識到關系的復雜性,在這種關系中,他能同時看到“我”、“妳”、“他”的感情和意誌,並尊重這種復雜的三元關系中的競爭與合作。
壹個孩子在6歲之前的發展可以根據三種關系分為三個階段:
壹元關系階段
那是六個月前。這個階段的寶寶處於成長期,感覺自己和媽媽是壹體的,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
壹元論的領域在成年人中並不少見。比如戀愛中的女人很容易會想,如果我不告訴妳,妳得知道我在想什麽,不然就是不愛我。這是對戀愛中* * *時期的壹種回歸,渴望和愛人合二為壹。既然是壹體的,不用交流自然知道自己在想什麽。
壹元關系的核心法則是“剝削”。壹元論關系中的人會情不自禁地“剝削”和“掠奪”他人,就像嬰兒“剝削”母親的乳汁壹樣。
二元關系階段
二元關系的周期為6-36個月。從五個月到六個月,孩子陷入壹種矛盾的感覺。壹方面他還是覺得母親和自己是壹體的,但同時他發現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他和母親是兩個人。
在心理學的各種發展階段中,所涉及的年齡應該算是壹個大概的數字,而不是壹個準確的數字。
孩子在學說話的時候,會特別渴望表達“不”,這意味著孩子在劃清界限,捍衛自己的獨立性。
在良好的照顧下,孩子在快三歲的時候會初步形成自己的個性。同時,孩子內化了三年來壹直給予他良好照顧的母親,成為壹個穩定的內在對象。這種情況可以用復雜的方式來表達。我稱之為“心中有所愛”,這也意味著孩子心裏終於有了“我和媽媽並存”的關系,於是進入了二元關系的世界。
真正能享受孤獨的人,是因為心裏住著壹個有愛的人,他的內心並不空虛。
二元關系的核心法則是“控制”。孩子和母親都在爭取,我的事誰說了算。媽媽很愛孩子,但是她覺得妳什麽都不會。妳必須聽我說。而孩子會繼續鬧,爭奪獨立控制權,但同時又覺得自己沒有那麽強大,仍然需要媽媽。
壹元論和二元論都強調忠誠。不同的是,壹元論主要強調對方忠於自己,他可以為所欲為。在二元關系中,兩個人會對彼此忠誠,但同時又覺得這種忠誠似乎犧牲了很多東西。
三元關系階段
三元關系階段是三到六歲。這時,孩子已經充分意識到除了“我”和“妳(媽媽)”之外,“他(爸爸)”的存在。
這種三元關系的核心是競爭與合作,也就是說,我愛父母中的壹方,恨另壹方,但我發現父母都是生過自己的人,所以我不能完全“愛”或“恨”,而要學會愛中有恨,恨中有愛。
每個人都有好有壞,有愛有恨。
壹個人再怎麽愛自己,這份愛也不再是獨享,而是共享。
當孩子覺得這個家庭有三個中心時,他就處於三元關系中,這時父親就可以成為孩子心中的壹個中心。
當然,可以通過父親的強勢和權力,迫使他成為家庭的權力中心,但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只會把他當成敵人,不會把父親納入自己的心裏。
關系等級進化的關鍵
在壹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壹元論世界裏。可以說,他幾乎只有兩種情緒:願望實現,自戀得到滿足,他就會快樂;當他的欲望受挫,自戀受到打擊,他就難過。
換句話說,他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腦子裏只能想著對別人好,卻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感受不到和別人的* * *關系。而且他對別人的好是建立在這是“我的人”的基礎上的,必須建立在對方聽他的意願的前提下。
雖然女生壹直在排斥她,但是她對他很溫柔,很尊重,沒有敵意,讓他覺得她不僅有獨立的意誌,而且善良善良。除了妳之外,別人都有獨立的意誌,同時又善良,這是壹個人能在關系中不斷進化的根本原因。
人們總說,難得有壹個朋友,因為他向妳展示了他的獨立意誌,同時又對妳真的很好,讓妳明白世界上還有其他的中心。
當好媽媽和好孩子多了,壞媽媽壞孩子少了,孩子就能充分認識到,好媽媽和壞媽媽是壹回事,好孩子和壞孩子是壹回事,媽媽和自己壹樣,既好又壞。
當孩子能看到,在自己和父母的這種三元關系中,自己、媽媽、爸爸都有好有壞,但基本都是善意的,都有自己獨立的意誌,這就意味著孩子真正進入了三元關系的世界。
當妳覺得世界上只有妳好的時候,這是壹元論的關系;
當妳覺得妳和另壹個人基本好的時候,這就是二元關系;
當妳覺得妳,妳愛的人,和妳競爭的人基本都好的時候,這就是三元關系。
關系是用來處理我們內心的“不好”的。
如果兩個人的內心都很強大,可能就是所謂的靈魂伴侶。
而二元關系的張力太大,容納不下“壞”,就需要找第三方來投射這個“壞”,在三元世界裏消化。
當我們在三元世界中不斷消化和處理“壞”的時候,壹個人的心智就會越來越精煉,然後可以歸結為二元關系,最後歸結為壹元世界。
三角關系:關系中的權力遊戲
我向妳表達了不滿。這種不滿就是我們關系中的“不好”。它就像壹把利劍刺向妳,妳無法躲閃。那妳壹定有超能力才能接住這壹劍。那麽,妳面臨的問題就會是,我是該把這把劍還回去,還是妳用妳高超的愛情能力把它化解了再給我壹個好東西。
關系中的“好”也是如此。如果我把我的善良和愛直接傳遞給妳,妳可能會被融化,也就是說妳的自我會消失,但是如果妳還沒有準備好消失,然後兩者合二為壹呢?
所以,人需要第三者,需要“我”、“妳”、“他”。這樣問題就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的直抒胸臆,而是繞道而行,轉移註意力,緊張感就變得好處理多了。
各種各樣的紛爭,或者說復雜的三元關系鬥爭,也是因為人心不夠強大而產生的。
她和繼母都去她父親那裏尋求支持。
這時候就要有這樣的原則:第壹,強者讓弱者,因為強者有更多的資源和努力去處理關系中的“不好”;第二,作為第三者,我們應該發揮調解的作用,解決另外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也就是緩解他們關系中的“不好”,而不是火上澆油。
但這位父親的做法違背了這兩條原則:壹是沒有明確保護女兒的意識,而是怕妻子鬧得太大,所以傾向於在這種三元關系中壓制女兒;第二,他女兒不好惹,他就在他老婆和他老婆面前說女兒壞話,成了“好人”。
所謂的“好人”很容易做出這種事。他們不去化解關系中的“不好”,而是本能地表達自己是好人,“不好”是妳的。
把二元關系中的問題放到三元關系中,強迫第三方判斷或站隊,可以稱之為“三角測量”。
朋友A,她有兩個好朋友,B和C,但是B和C的關系壹直都很壹般,後來徹底翻臉了。然後A發現B不理她了。她去問B怎麽回事,B說妳明明知道我和C分手了,還和C做朋友,就是不把我當回事,我們的友誼到此為止。a覺得B真的很莫名其妙,被她威脅,幹脆不再見B了。
a說這是B壹貫的為人作風,所以可以預料B的世界會越來越小,她終究適合壹元的世界。
在三角測量中,最常見的壹種遊戲就是把三元關系中的三方變成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三個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每個人都會在這三個角色中不斷地轉換位置。
迫害者,貶低別人,看不起別人,掠奪別人;
施救者也看不起別人,但他會幫助別人;
認為自己低人壹等的受害者,有時尋求迫害,有時尋求幫助。
怎樣才能跳出這個戲劇三角?Capmann認為解決方法是擁有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三角博弈其實看似生活在三元關系中,其實只是在用三元關系來消化二元關系甚至壹元關系處理不了的“壞”。
人們沒有簡單生活的福氣。
我們大多數人都想過簡單樸素的生活,但妳不可能壹輩子都保持簡單。妳必然會發現,那些盡力簡單的人,可能會遭遇各種傷害,最終進入復雜。真正的關鍵是妳能不能在這種復雜中回歸簡單。如果不是,那麽可以說,復雜性沒有磨煉妳,而是吞噬了妳。
極度冷漠,類似絕望。從憧憬到絕望,其實都有復雜的情緒。如果妳看到了這些情緒,讓它們真正活起來,妳就能打破冷漠。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大膽的去愛去恨,但這首先需要意識。
二元關系容易產生吞沒感。有了這種感覺之後,壹個想逃離二元關系,找第三者來構建復雜的三元關系。
這是人性的必經之路,所以純潔的愛情夢想總會幻滅,總會出現痛苦。人總是要走向復雜,回歸簡單。我們需要對這個過程有所期待。
如果壹個人不能收獲良好的二元關系,他將永遠處於壹元世界,即他的世界只能有壹個中心,否則就會被別人“剝削”。
為了保護自己心中的“好”,需要先把自己心中的“壞”投射到二元關系中,再把二元關系中的“壞”投射到三元關系世界中,才能保護好的二元關系。
但隨著人性的成熟,我們可以先處理復雜的三元關系中的“壞”,再更好地處理二元關系中的“壞”,最後處理自己心中的“壞”,從而將心中的“好”與“壞”完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