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校園及其現象和危害
所謂校園,是近年來在教育領域提出的新概念,是指用語言或明顯的肢體動作侵犯他人,使其感到威脅、痛苦或身體受到傷害。廣義而言,應該是指發生在校園內的壹切行為,包括學生之間或老師同學之間的破壞行為,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破壞行為。而我國發生最多的是學生之間的行為,所以狹義的校園是指學生對學生的暴行。至於形式,不壹定局限於造成身體或物質上的傷害,所有的言語恐嚇、辱罵、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被故意侵犯、被故意陷害、借東西,甚至毆打、敲詐勒索都應該包括在內。
(壹)校園現象
從近幾年學生管理的情況來看,校園現象逐漸增多。根據年的壹項調查,中國約有65,438+00.5%的學生受到校園威脅。根據最近的報紙報道,職業中學和普通中學的校園問題比重點中學和大學嚴重得多。所以根據這部分學生和心理學老師提供的案例,我可以把各種校園現象分為三種形態,分別是語言、實力和心理。
1.語言語言主要是指在壹定程度上對學生精神的壹系列侵害,包括侮辱、造謠、誹謗等。
2.實力。權力主要是指對學生身體和精神的壹系列侵害,包括校園殺人、身體傷害等。權力是校園裏最普遍的現象。據警校學生說,在警校幾乎每天都有實力發生。從表面上看,權力對受害者的健康傷害很大,很有可能導致受害者殘疾甚至死亡。但除了身體傷害,更嚴重的是精神傷害。由於對人性的扭曲認識,極有可能導致人格的形成,嚴重影響他們健康的身心發展。同時也對施暴者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給他們的精神成長增加了很多阻力,很可能導致他們成年後犯罪。這些人很難獲得社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認可,社會歸屬感得不到滿足。
3.心理學。心理主要是指對學生精神造成某種嚴重傷害的壹系列行為,包括孤立、羞辱等。心理問題往往被忽視,但危害很大。心理學可能無處不在,任何學生或老師都可能成為犯罪者。
(二)校園危害
近年來,相關報紙披露了我國幾起因同學被敲詐、勒索、搶劫、欺淩而導致學生出走甚至自殺的惡性事件,校園的危害不容忽視。但由於校園的隱蔽性,受害者往往受到對方威脅,不敢向老師、家長和相關部門報案,所以學校的報案接受率較低,受害學生會被反復敲詐、勒索、毆打,往往在造成壹定後果後,學校和家長才會得知並處理。那麽,在學生受害期間,受害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必然會受到影響。總之,校園的危害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嚴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經常被校園入侵的學生,整天生活在陰影中,學習成績普遍下降嚴重。甚至有的學生因為傷勢嚴重不得不住院或者休學,正常的學習被迫中斷。對於老師的侵犯行為,受傷的學生普遍害怕上學,不願意再去上學。
2.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導致不健康人格的形成。這種傷害不僅體現在受害者身上,還體現在施虐者的身心發展上。對於受害者來說,可能會導致他們缺乏自信和勇氣,自卑、回避、孤立、極端。對於施暴者來說,可能導致其性格的形成,走上犯罪的道路。
3.破壞了社會秩序,讓人對法律失去信心。雖然我們壹直在強調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讓青少年從小就知法守法,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但是如果這個校園的狀態得不到有效改善,學生受到嚴重侵害,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不僅受害者自己會對法律失去信心,就連他們的家人和同學也會對法律失去信心,最終導致我們的法制宣傳事倍功半。
二,校園的成因
(1)就個人而言:
1、張代梅、謝淑芬的研究發現,攻擊性學生存在社會認知缺陷,在人際交往情境中,他們在信息歸因和問題解決策略上僵化。其他疾病,如大腦功能障礙和慢性疾病,也與攻擊行為有關。
2,享樂主義,當妳需要錢的時候,妳可以向別人要錢來滿足妳個人的需求。
3.認識壹些幫派裏的大佬,就可以仗著妳的撐腰欺負別人。
4.被不同幫派吸收,收錢孝敬老大,或者為組織籌款,威脅勒索。
5、電視、電影動作,幻想自己當老大拼命玩,還是為了解決人際摩擦。
6.覺得在家人面前缺少親情和溫暖,覺得學校缺少真情,覺得社會功利無情。所以,我反抗家庭,反抗社會,反抗學校,胡作非為,鋌而走險。
7.學校過渡的寬容和包容,加上社會的過渡保護,使得大部分青少年在溫室裏形成花朵,只知道收獲而不知道培育;只要享受權利,就不願意履行義務和責任;太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他人;爭論或者強詞奪理,不願意解決困難,只知道反抗和逃避,不斷和父母老師或者不是我種族的朋友鬧矛盾。
8.這時候青少年的情緒控制能力就不像成年人那麽容易了。當他們遇到情緒不穩定、挫折或攻擊時,往往會失控並實施,以發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緒。
9.缺乏自信,自閉於耳,不願意與人交往,整天沈默寡言,與外界隔絕,缺乏同樣的良性,是值得正視的問題。
10,缺乏適當的溝通技巧,長話不加修飾脫口而出,甚至習慣用臟話互動,讓人覺得尷尬,引發沖突。
11,壹個缺乏成就感,學業受挫,老師中有危險分子,生活不如意的轉移,只靠打架等行為壓倒別人的氣勢,獲得了優越感,證明了自己並沒有用。
12.以暴制暴。有時候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或者委屈,覺得難以忍受,不平衡,所以選擇去解決,或者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承擔責任,所以常常喜歡為別人承擔壹個不公平來證明自己有能力。
(2)、家庭:
1.父母和家庭因素與行為問題有關,包括:父母的健康,管教,或者親子互動。父母忙於工作,疏於督促孩子上學,導致孩子四處遊蕩,交友不慎,生活缺乏重心,學習沒有目標。
2.管教不當:過於嚴厲,容易引起反抗攻擊;太弱容易養成孩子說謊或欺騙的行為;任其發展,很容易讓孩子任性放肆;過高的期望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父母對管教的態度不壹致,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緊張或投機取巧;父母打罵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學會武力解決問題。
3.親子關系異化:在冷漠、被拒絕的家庭關系中,孩子情緒的放松和演變以及處理情緒問題的行為模式都會受到不利影響。如果妳和別人保持距離,用冷漠和懷疑的態度對待別人,妳就很難和人建立親密的關系,這會讓他們壹直處於不快樂的陰影中。
4.破碎和單親家庭:根據以前的研究,在幼年失去父親或母親會造成缺乏性別認同的人格發展困難。國內外調查都發現,青少年屬於破碎家庭的比例高於普通家庭。家庭教育的作用並不明顯:父母對子女的態度比父母的遺傳因素影響更大。因此,如何培養青少年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應該是每個家長首要關心的問題。
5.貧窮,與家庭不和:國內外的調查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來自貧困家庭。另壹方面,夫妻長期不和會造成孩子緊張,阻礙孩子正常的情感發展,促使孩子在家庭之外尋求補償,往往是因為交了不好的朋友或嫉妒或攻擊他人。惡劣的生活環境,惡劣的生活環境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比如錯誤的示範或者誘發犯罪。
6.話:父母用諷刺或挖苦的語氣罵孩子,對孩子的自尊心傷害很大。孩子們很容易通過模仿和使用同壹種語言來對待他們的同學,這很容易導致人際沖突。
(3)、學校:
1,學校學習的失敗,往往與未來破壞性行為的出現和成年後的不適應該有因果關系。學校不能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合適,不舒服之間應該有因果關系。學校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給學生貼標簽不當,行為管理不壹致,課程不實用,體罰不當,缺乏有效的強化都是造成學生行為的因素。
2.人生挫折多於成績:對於學習成績低的學生來說,是父親不管,母親不愛,老師不管的事情之壹。來自家庭、學校、同齡人的挫敗感往往讓他們更加放棄自己,或者認同不良文化,把成就感建立在拳頭上。
3.同伴群體壓力:很多案例表明,破壞學校財產、打架鬥毆的青少年,往往是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或者盲目跟隨他人從事壹些攻擊性行為,以獲得同伴的認可。
4.學校制度執行不夠:老師無法規劃有越軌行為的學生,導致互相感染,互相學習,上課搗亂,下課打架,無視校規的存在。
5.教師能力和知識的缺失:教師技能的缺失無法有效的教好學生,而壹些教師熱衷於高薪的副業,卻放下了教育者應有的責任,這也是壹大原因。
6.老師權威低:家長的教育水平大大提高,讓老師的知識水平顯得無足輕重。此外,電視、報紙等媒體的泛濫,提供的信息比老師所教的內容更新穎,使得老師的專業權威逐漸低下,無法產生有效引導學生的力量。
7.老師被尊重,學生被卑微:老師和學生都是建立在權力之上的。誰有權力,誰就贏。壹旦學生也有了權力,比如表達不滿,反對對方,就會無法容忍對方,導致雙輸的局面。因此,現代教師應該摒棄尊卑觀念,培養樂於傾聽、尊重和接受的態度。
(4)環境:
1,媒體的擴散:電影、電視、群眾抗議等。,讓年輕人誤以為這是英雄崇拜過程中解決事情的最好辦法。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機會去模仿、認同和實現英雄崇拜的錯誤信念。
2.無視法律:青少年不成熟,很少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也從來不會想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的法律問題和後果。
3.重視智慧和興趣的價值觀: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其他德育和美育的培養和訓練,所以每當孩子犯錯,老師往往通過責備和寫悔過書來解決。有時候青少年只是為了逃避懲罰而妥協,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的成長和學習,很容易再犯同樣的錯誤。
4.黑社會勢力猖獗:由於社會治安惡化,青少年學習、模仿以黑社會來養活自己,以為只要有了靠山,就什麽都不用擔心,就能從金錢和他人的恐懼中獲得甜頭。
(5)被害學生的特征:
1.嫉妒型:因為成績優秀、家境富裕、長相好而被嫉妒所害。
2.自我放大:態度傲慢看不起別人,言語行為誇張,容易與同學發生爭執和沖突。
3.自卑:覺得自己懦弱、笨拙或者有病,容易被同學欺負。
4.孤獨型:壹個人上學,壹個人,容易成為受害者。
5、傅貴型:經常去福利社,經常帶貴重物品,經常給同學送錢,經常請吃的。
6、好欺負型:凡事都是吞而不追。
(六)、危害學生的特點:
1.報復承受型:與他人發生矛盾或被人欺負,或覺得老師的處罰不公平或不當,所以不滿或懷恨在心,采取報復行為以討回公道,消除憤怒。
2.捉弄遊戲:因模仿、惡作劇、好玩或為了與眾不同而欺負同學或破壞公物。
3.投機謀利:為了享受生活,在校內勒索他人錢財或物品,不從則面,令受害者感到恐懼。
4.防禦過渡型:對同學的侵犯不滿,或者預感到他可能會受到攻擊和欺負,或者受到對方的挑釁,所以提前召來幫手,伏擊對方。
(7)犯罪心理學視角下的校園成因。
人的行為與其心理結構密切相關。由於心理結構的不同,同樣的反應在不同的人身上是不壹樣的。心理結構支配行為,並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因此,校園形成的根源可以在犯罪心理結構與犯罪行為的關系中找到。
1.從犯罪心理結構看,犯罪行為的發生:犯罪心理結構有三個子結構,即動力結構、調節結構和特征結構。動力結構是犯罪心理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對個體活動起著定向作用,而調節結構對犯罪人的動力結構起著加強或削弱、啟動或終止的調節作用,對其動機和行為起著協調和監督作用。特征結構表現了個體犯罪行為的特點和壹些不同於他人的特征。犯罪心理結構的形成是漸進的,從對外界消極因素的學習和模仿開始,在傾向性、選擇性的反思活動中形成不健康的人格,並通過不良行為的嘗試逐漸定型這種行為習慣和態度,進而產生犯罪意圖。犯罪意圖的萌發是犯罪心理結構形成的標誌。犯罪心理外化為行為,是以主體具有犯罪心理為內因,在情境的誘導下,產生犯罪動機,確定犯罪目的,並在壹定的外部環境中外化為犯罪行為。
2.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點:青春期是人社會化過程中的關鍵時期。在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身體發展與心理發展的矛盾,內在心理結構的動因與主觀需要和客觀現實的矛盾更加復雜。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水平與生理發展水平不同步,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矛盾,這也成為校園的壹大誘因。
(1),精力過剩和統治力不足的矛盾。因為青少年心理水平的提升比較緩慢,缺乏足夠的能力去調節和控制過剩的精力。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精神空虛的青少年往往把多余的精力用於性活動,如打架、鬥毆、搶劫等。
(2)主動好奇心與理解水平低的矛盾。青少年的心理探索能力和好奇心發展很快,但由於心理發育特別是認知能力還不成熟,思維容易片面、偏激,分不清是非,往往很難找到正確的發泄方式。
(3)興奮性高與自制力差的矛盾。青少年腺體發育不成熟,尤其是腦垂體,所以高度興奮,情緒波動大,情緒不持久。同時,青少年意誌品質不成熟,自控能力欠缺。所以青少年往往控制不了自己的沖動,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4)成熟的性功能與較晚形成的性道德觀念之間的矛盾。青少年性功能逐漸成熟,開始實現向成熟的過渡,產生朦朧的性意識,如在異性面前害羞,被異性吸引,有的青少年開始初戀;對性功能很好奇,也很新奇,但是性道德的形成是滯後於性功能的發展和成熟的。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性道德教育和性知識教育,很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的、不理智的行為。
促使青少年犯罪的需求往往是:膨脹的物質需求、嫉妒、虛張聲勢、好奇心等。青少年的犯罪動機通常不穩定,有強烈的情緒和情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結構是由於人格心理結構內部因素的矛盾而形成的。由此可以明白,校園的根源在於青少年內在機制的發展,解決校園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入手。
基本預防措施
(壹)、家庭:
1,關註家庭生活: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繁忙,往往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所以他們通過溺愛和無限的物質享受來彌補自己對孩子的虧欠。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空虛是無法彌補的,孩子的教育也不是金錢可以做到的。他們只有多關註,多花時間,才能陪伴孩子快樂成長。否則,如果他們的孩子行為出現偏差,賺再多的錢也是徒勞。父母應該:
(1),傾聽,理解,接受,同理:
尊重和欣賞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特性,多關註,多了解,多欣賞和肯定,尊重和接受,不要過分幹涉孩子的興趣愛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反對,從而促進孩子建立自尊,增強學習動力,發現自身價值。
(2)、父母以身作則:
避免互相解決糾紛,造成錯誤的示範。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或學校,以免孩子誤解意思,造成師生對立。
(3)培養孩子的挫折承受力: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培養挫折承受力的機會,避免過度保護,但要時刻關註孩子的情緒反應,給予及時的接納和支持,適當訓練孩子強大的挫折承受力、情緒控制力和自我克制力,耐心慢慢地引導孩子已經形成的越軌行為,幫助他們步入正途。
(4)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幸福由父母掌控。所以,父母之間的理解、愛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孩子學習最真實的例子,只有在充滿愛的環境和父母管教的態度中,才能培養孩子健康成熟的人格。
(5)建立適當的教育期望:
對孩子建立適當的期望值,避免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以免造成太大的挫敗感,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發展。
(2)、學校:
1,行政措施:
(1),關註校園問題的存在,組織防範措施學習,充實教師處理和預防事件的技能,學習處理沖突、破壞和事故的技能。
(2)建立(校內危機管理小組)並發揮其組織功能。給予安保人員完善的裝備和培訓,加強校園門禁,從而有效處理突發事件,維護校園安全。
(3)與學區派出所建立(警網)平時可以取締學校附近的不良遊樂場所,減少學生受害的機會,緊急情況下可以提供快速支援。
(4)開展校園道德教育,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減少師生對抗,重視師生平等雙向交流,增進情感溝通。
(5)區分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活動,引導他們在有意義的活動中發泄過剩的精力。提供多元化的成就機會,增加參與學校生活的動力和成就感。
(6)、結合校外社會資源,如精神衛生中心、家庭支持中心、社區誌願者等單位,* * *做行為青少年工作。必要時提供轉介服務。
(7)學校生活教育和學科教育並重,加強法律知識教育、性教育、如何面對人機關系中的挫折、如何處理沖突和情緒等課程,使青少年順利成長,樹立相互尊重和尊重的態度,適應社會生活。
(8)主動聯系家長,通過在家裏的接觸,讓家長了解青少年的發展規律,盡早處理正常或異常青少年的問題,讓他們在病情惡化前得到適當的處理。
(9)在資金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改善環境設施,如圖書館、運動場、活動中心等。,配合閑暇生活教育,引導青少年從事健康的娛樂活動。
(10),學校的所作所為不以入學考試或考試成績作為評判學生好壞的標準,以免造成低成就學生的挫敗感,制造少數明星學生可能犧牲更多學生。
(11),學校建築的建設規劃,夜間照明設備的架設應以盡量減少安全死角為原則,加強巡邏、警鈴、監視器或安防設施,減少行為的發生。
2、紀律措施:
(1),師生溝通的渠道,讓受害者願意主動向學校報案,學生的主動溝通可以消除他們的疑慮,有效幫助處理受害者。
(2)加強校園巡邏,特別是可能的時間和地點,加派人員巡邏。
(3)審查學校的壹些規範和措施是否有歧義或不恰當,壹些獎懲制度是否能更合理、公平、明確、有效地引導和約束學生的行為。
(4)應該給犯錯誤的學生更多的服務表現機會,讓他們得到肯定,培養他們負責守法的精神。
(5)只有引導教師重視師生的雙向交流,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給予學生應有的尊重,才能減少師生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6)學校生活的管理應采取壹種立場和坦誠討論的態度,不宜頻繁使用嚴令禁止或指責。
(7)、實行導師制,老師的重視、理解和關心,能察覺學生的異常缺席、傷害痕跡、是否與同學發生爭執、是否有校外壞人、家庭是否有嚴重問題等。,有預防校園事件發生的作用。
(8)加強預防的宣傳,如了解加害人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如何識別潛在加害人,如何避免成為受害人,如何處理被殺的情況,事後如何求助和保護自己。
3.措施:
(1),對待學生,主動納入對象,持續跟進,跟上家長,防止不良行為的發生。
(2)加強教師及時預防或妥善處理沖突的能力。
(3)重視育兒教育,強化家長的家庭管理觀念,改善管教的態度和方法。
(4)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需求。對於有傾向的學生,我們應該建立基本信息,以便采取適當的教育,幫助他們探索自我,了解他們的性,興趣和能力,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5)加強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咨詢,幫助他們增強人際溝通能力、情緒處理能力、問題應對能力、自我肯定訓練,有效減少校園事件。
(6)以每壹個學生為對象,在早期發現和預防行為的發生。
(7)、對於有行為的學生,壹定要尋求全校教師的理解,獲取* * *,對問題行為實施有效的、可持續的措施。
4.教師的角色和職能:
(1),掌握班級氛圍,同學之間的互動,以及良好的師生關系,協助學生人際關系的發展,給予學生更多的表揚和成功與肯定的機會,避免他們之間的摩擦或疏遠。
(2)與學生個別交談時,要能積極傾聽,並表現出關心和接納、耐心教導和遵紀守法的思想。並強化他們對法律的認識,糾正他們不當英雄、找馬上樂子以獲得滿足和肯定的價值觀。
(3)發現學生有傾向性時,應主動向學校反應,並和家長壹起做好防範。
(4)隨時檢查自己的管教態度,盡量減少不公平、不恰當的管教方法和態度,無論是口頭恐嚇還是懲戒,造成學生與老師、學校的對立,還是不重視老師。
(5)加強學生對行為尤其是高危行為的理解,教會學生學習破壞性行為的替代行為和處理情緒的方式,遇到時及時求助。並使學生有危機感,避免結交壞朋友和暗巷或偏僻的地方。
(6)父母的監督和支持程度對青少年的行為有抑制作用。因此,教給父母教育青少年應該具備的觀念和技巧,幫助他們采取適當的管教態度和方法,從而減少青少年行為的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7)不要公開指責,給學生貼上不好的標簽。當學生被羞辱,被貼上不好的標簽,比如壞孩子,傻孩子,問題孩子等等。,很可能會導致不好的後果。
(3)社會方面:
(1).加強社會機構的功能,積極提供各種活動,增加娛樂場所以滿足青少年的需求,目標是預防犯罪、初犯和改造罪犯。
(2)當前社會教育要以啟蒙為己任,努力矯正這種社會風氣,塑造和重視精神生活的價值觀。
(3)社會政治機關與學校合作,青少年從事正常的交往和休閑活動。加強社會民間力量的參與,讓家庭、學校、社會緊密配合,達到預防的效果。
(4)大眾傳媒中有許多情節,還有以侮辱、羞辱他人為樂的粗魯舉動和言語,對價值觀尚未明確樹立的青少年都是不好的、錯誤的示範。除了立法強制凈化媒體內容之外,節目提供者、新聞書刊編輯、遊戲設計者都應該對內容進行符合教育理念的適當修改,老師和家長的引導更是義不容辭。
(5)警隊單位應加強取締青少年經常出入的不健康場所,多留意失蹤或退學學生的動向,積極配合校方,協助校方處理事件。
結:
校園是當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動向,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和序曲。它的發展和延伸是導致未來社會犯罪的重要因素之壹。如果不及時教育挽救,會對社會造成很大威脅。因此,不能片面強調應試教育,而應防止教育脫離社會,正確引導他們用正確的眼光觀察社會,讓他們進入社會後自然地認識自己的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