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認知是指心理過程,如思想、觀念、態度或人的信念;不和諧是指不合拍或不協調、不壹致等。費斯汀格認為,當妳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認知失調時,妳就會經歷這種認知失調。
當認知失調存在時,它會產生壹些不適,這取決於這種失調對妳生活的重要性。這種不適感會促使妳做出壹些改變來減少不適感。因為妳無法改變自己的行為,有時候木已成舟,做過的事如覆水難收,或者因為外界的壓力而無法改變,所以妳選擇改變自己的態度來減少不適。
態度不壹致的行為= & gt行為的充分理由= >不和諧small = & gt態度變化小
態度不壹致的行為= & gt行為理由不足= & gt不和諧大號= >態度變化很大
有兩個結論:第壹,如果壹個人受到誘惑或被說服去做或說壹些與自己觀點相反的事情,那麽他就有壹種使自己的觀點傾向於同意自己所說或所做的事情的傾向。
第二,別人改變行為的壓力越大,改變的傾向就越弱。相反,壓力越小,行為越容易改變。這有點違反直覺,但是我們知道欲速則不達,我們也知道越是希望孩子改變生活中的行為,父母和親戚給孩子的壓力越大,孩子改變的就越少。表面上看是逆反心理在起作用,其實是認知失調在起作用。
如果在生活中註意觀察,往往會發現認知失調。如果妳願意和喜歡的人去郊遊,或者妳忽略了另壹個對妳有意見的人。但是,有時候態度和行為是不壹致的。比如妳雖然不喜歡老板的吹噓,但是妳違心的恭維他,怕他報復妳。
認知失調理論提出後,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心理圈形成了壹個* * *知識,通過認知失調改變態度有四個必要步驟。
第壹步,態度矛盾不協調的行為必然產生不良的負面影響。(態度不壹致的行為必然會產生不必要的負面後果)
在費斯汀格的實驗中,參與者需要對他們的同學撒謊,讓他們相信並說服他們參加這個無聊的實驗。就像妳吃了壹道很辣或者芥末味的菜,別人問妳味道怎麽樣。為了讓他們吃這個菜,妳違心的告訴他們很好吃,妳也知道他們吃了之後結果會很痛苦。這就是負面效應。
第二步是參與者必須感覺到自己對這種負面影響負有責任。
妳知道這道菜吃起來會很痛苦,但妳為了取笑別人,撒謊哄別人吃。這個結果就是如果妳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別人就可以避免這種痛苦。所以,妳作為第壹個現場嘗試的人,在這裏造成別人的痛苦,妳是有責任的。
當然,如果這張桌子上有人命令妳或強迫妳這樣做,妳會情不自禁,妳不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妳會經歷輕微的認知失調或根本沒有。這種服從就變成了強制服從。
第三步是生理刺激或生理激活,這也是認知失調過程的重要壹環。
費斯汀格認為,紊亂是壹種緊張不安的狀態,促使我們改變態度去適應。研究表明,當參與者經歷態度和行為的矛盾時,他們會經歷生理覺醒。
第四步,參與者需要認識到,這種生理上的喚起是由態度和行為的矛盾引起的。(由態度不壹致行為引起)
在實驗中,參與者知道這種現象是由他們的同學說謊引起的。同樣的,妳在宴會上的不適是因為妳哄騙妳的同事品嘗妳知道會很痛苦的菜。
當態度和行為不壹致時,往往會引起個體的心理焦慮。為了克服認知失調引起的緊張,人們需要采取各種方法來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
減少認知失調通常有四種方法:第壹,改變認知。如果我們原來的態度和行為相互矛盾,我們可以改變壹種認知,使之與另壹種壹致。
二是增加新的認知。如果兩個不壹致的認知導致不平衡,可以通過增加更多協調的認知來降低不平衡的程度。
三是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因為壹致和不壹致的認知必須根據其重要性進行加權,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認知的重要性來減少不平衡。
第四,改變行為認知失調也可以通過改變行為來降低失調程度。但總的來說,行為比態度更難改變。
有時候,妳會經歷壹種不情願的情況:妳不得不做某件事,或者妳不得不在公共場合告訴別人某件事,這與妳內心的態度或者妳私下的看法相違背?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情況。
當妳以不情願的方式行動時,妳原來的態度或看法會有什麽影響?
研究表明,當妳的行為與妳的態度不壹致時,妳的態度會自我調整以適應妳的行為。
比如,當某人被迫在公共場合發言以支持某種觀點或某種立場,而這種觀點又與他自己內心的真實觀點相違背時,在準備和發布演講稿的過程中,演講者的態度就會轉向演講稿中的觀點。
俗話說,相信自己說的話。
20世紀50年代,壹個實驗讓心理學家困惑。
通過給予參與者經濟激勵,他們可以改變對演講中與他們個人觀點相矛盾的觀點的態度。按照壹般的直覺,獎勵越大越容易改變人的態度,這是壹般的邏輯。
但實驗結果恰恰相反。獎勵和刺激的量越大,態度的變化越小,這在當時行為科學盛行的情況下很難解釋。
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可以解釋這壹現象。因為給予的獎勵和激勵的金額足夠大,足以給出行為改變的充分理由,減少了與自己原有態度的不和諧,所以不需要改變自己的內在態度。
人是群居動物,人與人的交流必然會受到影響。甚至對於妳喜歡或者尊重的人,通過簡單的觀察他們的態度——有差異的行為,即使沒有實際的隔空交流,妳也會改變態度,這個過程就變成了替代障礙。(替代不和諧)
研究人員發現,當大學生聽到壹個與他們原來的態度相反的有爭議的想法時,如果演講是由他們自己大學內部的人(ingroup)進行的,這些大學生會經歷認知失調,減少他們的消極態度,傾向於阻止演講者的態度會增加。如果演講是由外群給出的,就不會有這種效果。
在另壹項關於替代障礙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即使這些學生可能沒有直接聽知情人的講話,但僅僅知道知情人的想法就已經產生了不平衡感,並導致了態度的改變。
在大眾傳媒時代,壹些名人擁有數千萬粉絲,而這些粉絲正在經歷著替代失衡的現象。偶像的觀點發布後,即使與自己的人生經歷相悖,死忠粉絲也會調整態度,與偶像保持壹致。這樣的盲目崇拜也成為新媒體時代的社會現象。
以戒煙為例。妳很想戒煙,但是當妳的好朋友給妳壹支煙的時候,妳又抽了壹支。此時妳的戒煙態度與妳的吸煙行為相沖突,造成認知障礙。
我們大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減少戒煙引起的認知失調:
改變妳對戒煙的態度,使之與妳之前的行為壹致(我喜歡吸煙,我不想真的戒掉)。
如果兩個認知不壹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壹致的認知來減少不平衡(吸煙有助於我放松和健身,有利於我的健康)。
改變認知的重要性讓壹致的認知變得重要,不壹致的認知變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身材比擔心30年後得癌癥更重要)。
說服自己,我沒有選擇,因為我做出了與我的態度相矛盾的行為(生活中壓力太大了,只能靠抽煙來緩解,沒有別的辦法)。
讓我的行為不再和我的態度沖突(我會重新戒煙,哪怕別人給我)。
費斯汀格指出,通過削弱不平衡感來增強人們信仰的現象,在歷史上的許多大眾迷信中都可以找到。
人們去寺廟許願,祈求上帝保佑他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結果時過境遷,夙願未能如願。應該是上帝沒有實現他的諾言,只是人們更迷信上帝的保佑。為什麽?
因為人類的認知失調在起作用。人們認為雖然沒有實現自己的夙願,但上帝保佑了自己,否則就會有別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因此,人們對上帝賜福的態度繼續被說服。
喜鵲報喜,人們認為好事上門。過了幾天,我最期待的升職加薪並沒有發生。人們會想四處尋找壹些所謂的好東西。不要因為喜鵲報喜,喜事不來,就改變對喜鵲的態度。下壹次,當喜鵲啼叫的時候,我還是相信我的好事來了。
當人遇到恐懼的事情,比如地震或者社會惡性事件,人就會產生恐懼。
這種心底深處的恐懼會讓人對事件產生認知失調。盡管政府壹再公開事件過程,但人們仍然無法消除內心的恐懼。
通過與人交往,傳播謠言,人內心的焦慮和恐懼會逐漸與謠言的內容趨同,所以謠言的傳播是有適當動機的。
有時候,妳告訴別人妳需要保密,但是妳在散播謠言之後,就在別人身上種下了恐懼的種子,別人也需要繼續散播謠言來達到自己的認知平衡。所以謠言越傳越多。
7、決策後的效果
人對幾個事物的發展趨勢,結合自身的利弊,做出唯壹的選擇,是壹個決策過程。
如果在做決定之前,壹切事物的價值在決策者心中大致相似,就很難決定其優劣;但是做出選擇之後,決策者對這些事情的態度評價就變了。人更偏向於他所選擇的,而傾向於對他沒有選擇的采取貶低的態度。
根據認知失調理論,這種現象也反映了人內部失調感緩解的過程。當壹個人做出選擇的時候,就意味著他放棄了未被選擇的事物的優點,接受了被選擇的事物的缺點。他對這個結果的認知和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我是壹個理性的有能力的人”)之間的矛盾,造成了人們的不平衡感。為了消除它,他可以采取行動改變原來的選擇,但很多時候選擇是很難改變的,所以他采取重新評估各種事物,收集新信息的方式來緩解決策帶來的不平衡感。
此時他更清楚所選事物的優點和所拒事物的缺點,使得對兩件事物的評價有了明顯的態度差異。
比如結婚擇偶。人在沒有選擇的時候,或因家庭利益,或因壹見鐘情,或因自身需要,就沒有痛苦。有時候面對很多選擇的時候,人各有利弊,所以需要面對選擇的痛苦,因為妳不可能同時腳踏兩條船。
壹旦選擇了活下去,即使這段婚姻不太好,這個對象也明顯不如別人,妳會找到很多活下去的理由:比如孩子還好;比如,壹個男人事業不好,但他在乎家庭;比如男人不擅長事業長相,但是很靠譜,不會出軌。
人類的認識是壹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過程。認知過程是無止境的,認知失調會壹直存在。
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對於無限的世界,永遠只能觸及其中極小的壹部分。但是人的行為是受群體規範影響的,不能放任自己的脾氣。雖然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但是妳的自由壹定不能妨礙別人的自由。
如何克服這種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
也許妳需要不斷的閱讀和練習,知識淵博,思路清晰,區分事跡。在這種對個人成長的終生追求中,妳的行為和認知會在螺旋式的過程中不斷進化,妳的人生也會不斷進化和進化,這樣妳的人生才會不斷升華。
如果人在交往中不理解認知失調,那麽從自我的角度來看,有時候會很難理解為什麽別人那麽固執,那麽難說服,那麽難改變。這種理解會讓人際關系緊張,把過錯歸咎於別人的不理解。
其實每個人的認知和行為之間都存在認知失衡,需要不斷調整才能達到平衡。有些人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或者強迫別人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以為自己很強,實際上讓別人很難受。這些都是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
知道每個人都有認知失調,提高自己的情商,也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才是長久處理人際關系的出發點。
認知失調給教育的壹個啟示是,應試教育必然會給人的成長帶來報復性反彈。因為強制灌輸,集中營式的應試教育。
現在很多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空心化,就是高中以下這種應試教育體制的反彈報復。因為年輕人成長發展階段壹直灌輸的機械記憶是死記硬背,到了大學突然解開絞索,要求學生創新發展和批判性思考,所以很多大學生出現了嚴重的認知失調。大學這些年提倡的行為和過去強行灌輸的分數就是世界的觀念完全不同,無所適從。
認知失調對教育的另壹個啟示是,自主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的效果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說是相信,通過參與式學習,可以讓學生解讀理論和知識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沈浸其中,把接觸過的知識慢慢融化到記憶中。
認知失調在社會工作中的啟示,第壹,公眾個體行為的改變不能完全被通常的強制性高壓規範所制約,公眾的認知水平有待提高。以點滴的方式普及、告知政策,讓文明的行為規範成為公眾的自覺行為,這壹點非常重要。比如現在正在實施的垃圾分類試點,不僅需要出臺獎懲措施和系統化的壹體化設計,還需要每個家庭、每個成員作為垃圾的生產者和垃圾分類行為的執行者,需要認知和行為的平衡。還要了解為什麽公共垃圾分類必須及時進行的知識背景和必要性,在認知中提高對垃圾分類的認識。
第二,還有壹種認知失調的現象,就是不要迷信四賞之下未必有勇者。有時候,壹些小刺激可以對公共行為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這當然是壹種講述商鞅獲50金立法故事的方式。如果反思,為什麽這麽高的獎勵,怎麽三天之內公眾就這麽看著沒人行動?這是因為它在認知上是不可能的。另壹方面,如果政府獎勵壹個公眾行為,會讓普通公眾對政府行為的可靠性產生懷疑,追隨者很少。
如果等著商鞅這樣的傻子大膽出櫃,就會有大量的追隨者,政府的公共支出成本會不必要地增加很多。
所以不急於求成,建立規範的制度,給予階段性的小刺激,會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