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庫區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整合。
在整治工程中,已建成4個自然保護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超過1,000 km2。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率有所提高,生態環境有所改善。然而,庫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幾大難題。
1.1水汙染嚴重。
1999年庫區廢水排放量* * * 10100萬t,COD總排放量27.8萬t,其中工業廢水7100萬t,近1/3工業廢水未達標。生活汙水3億t,集中處理率只有7.7%。根據1999長江水質綜合評價結果,長江重慶段17個監測斷面中,ⅱ類水體僅占5.9%,ⅲ類水體占17.6%,ⅳ類水體占70.6%,ⅴ類水體占5.9%。長江、嘉陵江、烏江重慶段大腸菌群、非離子氨、COD等10指標超標。庫區次級河流汙染較為嚴重,56%的斷面水質達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三峽庫區整個城市河段中,水質受汙水影響的河段總長28.97km,寬2 ~ 150 m,其中重慶的汙染帶最長,占庫區汙染帶總長的74.7%。
1.2大量生活垃圾
庫區工業固體廢物年產量743.62萬噸,危險廢物39.5萬噸。歷年工業固體廢物貯存量達3000多萬噸,綜合利用率約43%。按照城市非農業人口人均產生生活垃圾1kg/d計算,三峽庫區生活垃圾總量為1.78萬t/a..目前只是基本清除出城進行簡單處理,無害化率僅為7.1%。各種廢棄物雜亂堆放,有的甚至直接傾倒在沿海。在雨水浸泡和洪水沖刷的影響下,大量汙染物流入河流,造成三峽水庫水體汙染嚴重,是造成三峽水庫水體大腸菌群超標和豐水期幹流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之壹。
1.3船舶汙染越來越嚴重。
庫區船舶生活垃圾年產量約3萬t,其中入河約8000t,船舶生活汙水約654.38+08萬t,其中含油汙水約40萬t,COD約600t,石油類約654.38+000 t。農藥化肥汙染、水面集中式養殖汙染、鄉鎮企業汙染在庫區也很突出。1999年庫區農藥使用量達1160.6t,其中有機磷農藥占壹半以上。
1.4森林覆蓋率低,城市人均綠地較少。
多年的破壞性開墾、鄉鎮企業的無序發展和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森林植被,導致庫區森林覆蓋率大幅降低,僅為22.3%。庫區兩岸大部分區縣的森林覆蓋率僅為7.5% ~ 13.6%,平均不到10%。而且林種結構不盡合理,成熟林、特種林、經濟林比例較低,中幼林比例極大。涪陵、豐都、奉節的中幼林比例甚至高達90%,基本沒有成熟林。庫區森林群落結構簡單,功能失調,植被呈逆向演替趨勢,由森林退化為灌草坡裸巖。
庫區各級城鎮綠化水平較低。重慶主城區人均綠地只有2.08m2,僅為全國城市綠地5.3m2的39.2%,人口350萬。
以上城市墊底。其他縣市就更少了。比如萬縣城區人均公共綠地只有1.8m2,奉節縣城只有0.3m2..
1.5生態失衡嚴重。
生物多樣性是生態平衡的重要指標,也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據統計,三峽庫區共有動植物資源6500多種,約占全國動植物物種總數的20%。
壹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8種和6種,二級保護動植物分別有35種和22種。
三峽庫區有豐富的第三紀孑遺植物。而是因為生物種群所依賴的森林
森林覆蓋率很低,海拔1000m以下的原始森林很少,導致林麝和豹貓。
而且庫區的虎豹瀕臨滅絕。壹些水生物種,如中國
壹級保護水生動物,如白暨豚、白鱘、中華鱘、揚子鱘,二級保護水生動物。
江豚、烏魚等動物都面臨著三峽水庫建成帶來的生態結構和健康的變化。
環境破壞的嚴峻形勢。這種情況直接威脅著它的生存,加速了它的瀕危。生長
如果這種狀態的惡化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就極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物種滅絕。
1.6嚴重水土流失。
三峽庫區山高坡陡,地質構造復雜,是我國地質災害嚴重的地區之壹。根據2000年移民部門復查資料,三峽庫區地質災害2萬多處,其中前緣在1.75m淹沒線以下的滑坡1.302處,體積33.34億m3。存在不同程度危險和潛在危險的區域有1,654,38+0.33個,占滑坡總數的87%。由於山體滑坡的影響,有405個村莊和60個城鎮決定搬遷。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62%,達到5002.55萬畝,每年流入河流的泥沙總量達到6543.8+0億t以上,這必然增加三峽水庫的泥沙含量。雖然三峽大壩設計有清淤孔,但無法解決庫區600公裏河道的清淤問題。只有加強生態建設,保持水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1.7生態環境的汙染從城市變成了城市。
農村的快速擴張、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鄉鎮企業的無序發展,加劇了環境汙染從城市向農村的擴散。酸雨的範圍已經明顯擴大到遠郊,pH 4.5的等值線區域幾乎已經覆蓋了整個庫區。90%以上的地區為酸性降水區,多年酸雨頻率為60% ~ 90%,多年酸雨平均pH值在4.3左右。庫區每年因大氣汙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
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產業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惡化生態環境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環保投入嚴重不足、環境管理薄弱等。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生態建設的拉開序幕,這些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如長江流域(以三峽庫區及其上遊為重點)、黃河流域(以小浪底及其以上為重點)被列入“十五”水汙染控制重點;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和防沙治沙工程;重慶實施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青山綠水”工程和以主城區為重點的“山水田園城市”工程;自1990以來,已有6000多名外國專家、學者、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代表到重慶進行環保考察和交流。重慶被列為中國環境合作示範城市,並獲得世界銀行環保貸款。
2解決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
早在1994年,我國政府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已明確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重要指導方針。庫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自然和環境的承載力。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直接關系到三峽工程的效益,直接影響到整個長江上遊的經濟發展,對長江中下遊的城市用水、農田灌溉、防洪和南水北調工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使庫區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全國乃至世界的關註。根據庫區生態環境現狀和庫區區域條件,為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提出以下對策。
2.1總體規劃和綜合決策
要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之壹,作為西部大開發的基礎和突破口。在區域開發、資源開發和產業結構、生產力布局調整中,必須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壹,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生態建設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以經濟發展進壹步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倡導“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可持續發展原則。
此外,由於三峽庫區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對整個長江流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殊地位和重大影響,建議國家將三峽庫區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納入國家優先和重點治理規劃,作為“三河三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項目資金、資金投入、銀行信貸、利用外資等方面給予優先、傾斜和支持。同時,加強與生態環境建設相關的各類專項資金的籌集、管理和使用,確保投入。
2.2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加大汙染源治理力度。
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采取措施控制企業汙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加快工業汙染源限期治理進度。取締和關閉重汙染源,淘汰國家禁止的設備和工藝,推行清潔生產;禁止技術含量低、汙染嚴重的企業進入庫區,防止產生新的汙染。同時可以控制區域汙染物的總量和濃度,定期公布各控制斷面的監測結果,嚴格考核其目標。其次,加強非點源汙染的控制。庫區非點源汙染主要來自農藥、化肥和畜禽糞便,占水汙染總量的40%。控制面源汙染的關鍵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產品質量和農藥化肥利用率,大力發展綠色食品。
2.3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新縣城。
三峽庫區有五個縣:重慶的雲陽、開縣、奉節、豐都,湖北的秭歸。在城市建設中,必須結合移民搬遷,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第壹,從環保的角度,城市的布局要考慮地形、氣象、水文對環境的影響。城市工業重汙染區必須布置在下風向,同時要密切關註河流的流向、流速、泥沙流動規律和自凈能力,使城市規劃與流域規劃相結合,加強全流域上下遊水資源的保護;第二,城市內部布局也要有利於保護環境。比如單中心同心圓,向外發散延伸的城市布局,使得城市中心離周圍自然環境越來越遠,難以獲得新鮮空氣。
為了進入,汙濁空氣的排出受阻,不利於空氣的自然調節。並采取多中心組。
帶狀結構把城市分成幾個區域,用綠化帶隔開,可以緩解城市。
城市的大氣、噪音和熱汙染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它還應該支持城市下水道的建設
處理系統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系統,合理布局城市公共綠地,建設有
庫區特色景觀新城。
2.4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庫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壹是根據三峽庫區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優化適合環保要求和經濟承受能力的汙水處理工藝。庫區各級城鎮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應堅持大、中、小相結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術和科學合理的處理方法。應根據處理規模、水質特征、受納水體的環境功能和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綜合技術經濟比較後,優化處理工藝。其次,生活垃圾的處理也要堅持因地制宜、技術可行、設備可靠、規模適度、處理與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合理選擇衛生填埋、焚燒、堆肥、資源化等垃圾處理技術,對淹沒地區的建築垃圾進行回收和綜合利用。第三,生態建設也要不斷增加科技含量,保證生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壹是要研究生態適應性,做到地、樹、草相適應。各縣(市)要根據當地林草植被帶的分布規律和條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設的適宜類型、適宜規模和合理結構布局,確定科學的林草植被結構和相應的技術支撐措施,開展貧瘠地區生態重建的科學技術研究。第四,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預防和監測體系。圍繞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和水土保持的重點領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綜合環境監測中心和
網絡系統。首先,可以在涪陵、萬州、巫山、潛江建設四個重點監測網絡,做成數據庫
區域內的水質、水生態、重大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得到有效監測,這裏
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2.5實施制度創新,實行環境資源有償使用。
環境問題的根源在於經濟外部性。可以利用經濟政策,通過市場機制將物質利益不壹致造成的經濟外部性內化到各級經濟分析和決策過程中,事後通過增加汙染成本來減少汙染。因此,既能有效約束汙染者的排汙行為,保證“汙染者負擔”,又能為政府在庫區進行集中環境治理籌集資金,或將資金用於清潔生產技術的研發。庫區環境汙染之所以非常嚴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沒有得到落實。比如企業的排汙費標準太低,城鄉居民的生活汙水排放和生活垃圾排放基本不收費。汙染者造成的經濟外部性沒有通過市場反映到生產成本中,直接加劇了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惡化。因此,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是控制庫區環境汙染的基本思路。比如,庫區下遊可以實行水資源達標收費政策。2001年2月,國內有了購買水資源的先例。此外,要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和環境經濟政策,強化汙水、垃圾等汙染物收費制度。
2.6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目前,三峽庫區環境汙染嚴重,待建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多,環保市場容量大,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發展環保產業不僅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提升三峽庫區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還可以為環保技術向生產力轉化提供產業支撐。因此,環保產業應被列為優先發展領域,努力成為新世紀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2.7加強環境法制建設,依法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
壹是嚴格執行國家頒布的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抓緊制定和完善三峽庫區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法規。二是建立和完善排汙申報登記制度、排汙收費制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相關制度。三要嚴肅查處破壞生態、汙染環境的行為,加強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2.8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提高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水平。通過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技術博覽會和展覽會,了解世界環保技術的最新動態,學習先進國家治理河流、流域和大型水庫的成熟經驗和方法。通過大規模城市垃圾、成套汙水處理設備、生態系統修復等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國產化,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同時,我們應該積極開展東西部合作。中國東部在中國改革開放中走在了前列,經濟實力和環保技術水平遠高於西部。它經歷了發展和規範兩個過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因此,有必要開展東西部地區的廣泛合作和國際交流,引進先進技術、項目和高素質人才,努力使庫區生態環境研究水平和應用技術盡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