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造成青少年視力下降、生物鐘紊亂、神經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維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網時出現失眠、頭痛、註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惡心厭食、體重下降。
3、會出現品行障礙,誘發孩子逃學、不與人交往、暴躁,產生攻擊性等反常行為。壹些人甚至會滑向犯罪的深淵。
4、過去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中,主要是學業壓力、人際關系、感情問題等,沈迷網絡是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並且迅速上升為主因之壹。壹些學生終日沈迷網絡聊天、網絡遊戲,不但耽誤學業,考試掛紅燈、留級甚至退學。以致於荒廢了他們的學業。
5、導致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和社會適應困難。在心理方面,會出現註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記憶力減退,對其他活動缺乏興趣,為人冷漠,缺乏時間感,情緒低落。
6、網癮綜合癥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癥、緊張性頭痛等病癥。
7、網絡作為人類智慧的產物,雖不是洪水猛獸,但卻是壹把“雙刃劍”。當代青少年在充分享受著網絡時代的快捷與方便的同時,其身心也正承受著網絡負面效應的煎熬。
8、 壹些青少年網民過分迷戀與網上的“ 人——機”式交往,會忽視真實存在的人際關系,產生現實人際交往萎縮和角色錯位的現象;爆炸般的網絡信息的擠壓揉搓,會加大青少年網民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引發“信息汙染綜合癥”等心理障礙;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也會使青少年網民產生壹種“特別自由”的感覺和“為所欲為”的沖動,做壹些平時不能做,也明顯是不道德的行為;長時間的上網會使壹些青少年沈溺其中不能自拔,產生對網絡的過分依賴心理,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上網成癮癥”等心理疾病。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專家麥克?格裏弗斯博士認為,“過分迷戀上網有損身心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心理變態,危害程度不亞於酗酒和吸毒。”“患者的行為與吸毒成癮類似,壹接觸因特網就興奮異常,沒機會接觸就寂寞難耐。”可見,網癮問題的心理危害不容小視。
9、網絡欺騙、賭博、色情、人身攻擊、反動言論、犯罪行為以及各種網絡垃圾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受到傷害。正如壹位網絡罪犯在法庭上所說:“對沒有成年人監護的青少年來說,國際互連網是壹個非常危險的地方。”
10、人的心理狀況是在環境與人的相互影響中形成的。由於人腦細胞使用能力特別強,人對自己所在環境很快會形成壹種心理狀態,孩子長時間和電腦在壹起,他的思維將與電腦的符號式機械思維趨同,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受到抑制和削弱,弱化了人與人溝通相處的能力和現實生活的反應能力和應對能力,不利於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況且,網絡遊戲良莠不齊,暴力和色情遊戲充斥著網絡,長時間陷入暴力和色情遊戲中,對道德觀的形成有極其不良的影響,長時間處於這樣的畫面和情景中,很可能會認為現實生活也就是如此,也有可能潛意識地去模仿。
11、很多上網成癮的孩子與他人甚至是父母的溝通較差,情緒不穩定、易怒、多變,沒有自控能力、自己做的承諾不能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