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我們會發現,今天剛剛和同事或者朋友在微信上聊了壹下家電,結果朋友圈或者頭條、淘寶這些平臺上馬上就會有類似相關的產品推薦,說沒被監控,估計大家都不相信。
其實嚴格來說,這個不算是監控,因為這個是我們授權的,目前我們安裝APP基本上都會有提示說要求妳同意授權讀取通訊錄、信息等等,如果未授權常常無法使用這個APP,而壹旦妳授權,這些APP就有權讀取妳的記錄,包括妳的瀏覽記錄、操作記錄等等,所以每次我們在百度上搜索什麽產品或者在微信上聊相關產品等等,下次打開其他有推廣的APP,這些APP就會根據妳的記錄推薦相關的產品(並非直接說讀取妳的微信內容,估計微信也不允許,而是妳輸入法輸入時,它就能讀取到輸入的記錄),這是我們授權的,不算被監控,除非妳不打算使用這個APP了。
微信會不會監控我們的所有信息?
只是推薦關鍵字的商品信息之類的影響較小,但是我們常常在微信上聊及諸多隱私,這些有沒有被微信記錄才是最嚴重。這方面不僅僅是我們個人臆想,連大企業的老板也都這麽認為,在2018年珠海正和島新年論壇上,吉利董事長李書福表示, 現在的人全都透明了,沒有任何的隱私和信息的安全。 比如我們的電話、微信,我心裏在想,馬化騰他肯定天天在看我們的微信。因為他都可以看得,隨便看 。
不過對於李書福的說法,騰訊的高管立馬否認,並且在當天發了壹份聲明,說騰訊沒有權限,也沒有理由去“看妳的微信”,對監控壹事完全否決。
但是這個回應並沒有人相信,因為微信隨意盜用客戶的資料是馬化騰自己曾經承認過的,在2017年12月6日的全球財富論壇上,馬化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騰訊通過十億張照片的大數據,已掌握幾乎每個中國人的長相變化,能預測未來樣貌 。
試問騰訊如果不讀取用戶的上傳資料,又如何得知用戶的照片?所以說騰訊的回應只是壹個遮羞布而已,特別對於競爭對手,決定是騰訊的重點監控對象,這也是現實中很多企業內部要獨立在開發壹個辦公系統及聊天軟件的原因,因為涉及商業機密的,通過微信來溝通交流,可能今天說完,明天就被別人搶先壹步了。
總結
在中國,這個基本是每個人都沒法避免的壹個問題,APP要想使用,妳就必須授權給他讀取的記錄,其他的APP還僅僅只是讀取,而微信這類社交是完全可以記錄下來甚至打包上傳,在國內,沒啥隱私可言,大數據殺熟就是最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