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饒美麗的黑龍江流域,很早就屬我國版圖。幾個世紀前,我國少數民族女真人曾在這裏崛起,躍馬中原,建立過統治中國半壁江山的金王朝。明中葉以後,女真人再次崛起,湧現出了清朝第壹帝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已經恢復了遼東及帶有東海部分地區的版圖。皇太極即位,繼續著力於東北版圖的回歸。
明代東北的疆域,闊大廣博。它西起貝加爾湖,東瀕日本海,南起旅順,北抵外興安嶺。波濤洶湧澎湃的黑龍江、烏蘇裏江作為內河,流貫其中。從明初洪武年間,明朝就在這壹廣大土地上設置了大量的軍政機構都司衛所,行使著國家主權。洪武四年(1371年),先在遼陽置定遼都衛,六年置遼陽府縣,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永樂七年(1409 年),於黑龍江口特林故元征東元帥府舊址,建奴兒幹都司。
努爾哈赤興起,逐漸取代了明朝對東北的統治地位。努爾哈赤在取得黑龍江下遊和烏蘇裏江以東濱海地區統治權的過程中,采用了武力征服及和平招撫的兩手策略,這個兩手策略很是奏效。但是,他使用的武力征服多於和平招撫,這給當地的各個氏族部落帶來了災難。
皇太極接受了這個教訓,在收回東北版圖的過程中,多采用和平招撫的策略。當然,這個和平招撫是以強大的武力為後盾的。為此,當和平招撫不奏效的時候,皇太極就毅然決然地采取了武力征服的手段。
皇太極對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壹***用兵四次。
壹進黑龍江天聰八年(1634年) 十二月,皇太極派兵征討黑龍江上遊呼兒哈部。這是後金第壹次用兵於黑龍江上遊。《清太宗實錄》卷壹十七記道:“上召黑龍江地方來歸之嘛爾幹、羌圖裏人中殿,諭之曰:虎爾哈(呼兒哈) 慢不朝貢,將發大兵往征。爾等勿混與往來,恐致誤殺。從征士卒,有相識者,可往見之。此次出師,不似從前兵少,必集大眾以行也。”發大兵出征呼兒哈的原因,是呼兒哈有兩年沒有朝貢。朝貢是政治上臣服後金的表示,不只是經濟上的問題。為此,皇太極決定對呼兒哈用兵。皇太極命管步兵梅勒章京霸奇蘭、甲喇章京薩穆什喀率章京四十壹員、兵士二千五百人出征。
霸奇蘭、薩穆什喀率軍經由科爾沁所屬錫伯族的居地綽爾門(即綽爾城,今黑龍江泰來北) 北行,直抵黑龍江沿岸。
黑龍江赫哲人
此次出師,專“征黑龍江未服之地”,有向導引路,進展順利。第二年初春,他們就派遣兵部啟心郎額色黑和伊木布疾馳沈陽報捷。收服編戶壯丁二千四百八十三人,包括老少婦女人口,總計七千三百余人,獲馬八百五十六匹,牛五百四十三頭,各種珍貴毛皮三千壹百四十余張。皇太極非常高興,指令貝勒阿巴泰率眾官前往蒲河山岡迎接,就地宰十頭牛、二百只羊,犒賞出征將士。
天聰九年(1635年) 五月初六日,皇太極親率百官召見剛剛凱旋的官兵和歸附的呼兒哈人。他坐在龍椅上,對出征的將士們說:“大臣們出征辛苦了!我願抱見為首兩大臣霸奇蘭、薩穆什喀。”皇太極親切地對霸奇蘭、薩穆什喀施行了最尊貴的抱見禮。然後,諸貝勒也和他們二人施行了抱見禮。隨後,隨軍歸附的眾多的呼兒哈人,也對皇太極下跪叩頭,表示臣服。還有剛到沈陽朝貢的索倫部首領巴爾達奇和他的兄弟及隨從三十人,也進行了拜見。
遠征黑龍江取得輝煌的戰果,呼兒哈人大批歸附,皇太極深為贊許。他傳令歸附的呼兒哈軍士舉行射箭比賽,優勝者獎賞。這是明確暗示歸附的呼兒哈人同其他滿族人壹樣,社會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隨之,“大宴之”。並對收降的七千三百余人,“俱賜房屋、田地、衣食、器皿等物”。
皇太極此次用兵黑龍江。在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日本學者對此給予了公正的評價:“可以認為,天聰八年清太宗征服呼兒哈,是清朝對黑龍江的最初用兵。這比俄國的玻雅科夫出現在黑龍江早了十年。”其實,漫長的歷史早已完全證明了黑龍江北岸至外興安嶺的土地,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皇太極的這次遠征再次證明了這個科學的論斷。
二進黑龍江崇德四年(1639年) 十壹月,皇太極進行了對黑龍江博穆博果爾的遠征,這是皇太極對黑龍江的第二次遠征。
原因是索倫部部長博穆博果爾對清朝的叛變。索倫部是黑龍江上遊諸部中最強大的壹個部族。17世紀30年代,它開始向後金朝貢。博穆博果爾後來成為索倫部部長。他在崇德二年(1637年) 朝貢壹次,第二年十月又朝貢壹次,不久就發動叛變,從此斷絕了同清朝的關系。
博穆博果爾很有領袖氣質,很有號召力。因而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擁護,黑龍江上遊南北兩岸各村落屯堡都歸附於他,接受他的統治。因此,博穆博果爾不只是索倫人的首領,而且也是這壹地區各族人民的***同領袖。他們實行了部落聯盟,並公推博穆博果爾為總首領。這個部落聯盟實力強大,壹次可以動員六千名各族聯軍同清軍作戰。博穆博果爾感到自己的力量很強,不願臣服清朝。他只對清朝不屑地朝貢兩次,這清楚地表明他是何等地傲慢。這與索倫部的達呼爾首領巴爾達齊頻繁朝貢,形成了鮮明對比。對此,清太宗“慮其勢盛不可制”,決定先發制人。
清太宗皇太極派遣薩木什喀、索海等諸將率軍北伐。這時,只有額駙巴爾達奇和他所在的多科屯仍然忠實於清朝,沒有參與叛變,“堅壁待王師”。他帶領本屯人於崇德五年(1640年) 三月十八日與清軍會合,參加了平息博穆博果爾叛亂的戰鬥。但是,其他的部落都跟隨博穆博果爾,參加了叛亂。形勢對清朝十分不利。
博穆博果爾和他的兵力主要集結於雅克薩、鐸陳、烏庫爾、阿薩津、多金諸城堡聯成壹線的地帶。清軍從呼瑪爾河分兵,疾馳四十日抵達這些城堡,他們抗拒不降。清軍首戰雅克薩,力戰攻克。接著,清軍攻擊其臨近的烏庫爾城。猛攻壹天,占領該城。然後,清軍轉攻鐸陳城,奮戰壹天未克。第二天,正要發動攻擊,博穆博果爾率上遊地區各村堡有各民族參加的六千人大軍前來增援,兵鋒甚銳。清軍在阿裏闡至鐸陳之間設下伏兵。博穆博果爾中了埋伏,被清軍擊敗,除了死傷,有四百人被俘。這壹戰役後,博穆博果爾又組織鐸陳與阿薩津兩處的兵力四百人橫擊清軍,清軍雖然陣前折將,但終因兵力強大,而連下博果爾等七城。這七城歸入額駙巴爾達奇的管轄之下,清軍第二次進兵黑龍江取得了勝利。但狡猾的博穆博果爾率余眾逃跑。
崇德五年(1640年) 四月,薩穆什喀、索海率大軍凱旋,清太宗命禮部承政滿達爾漢迎至十八裏臺,設宴慰勞,又命他的侄兒杜度和阿巴泰迎到平魯臺,設宴款待。清太宗本人也率諸貝勒大臣來到城西實勝寺北迎接。這次戰役俘獲壯丁二千七百零九人、婦女小孩二千九百六十四人,總***為五千六百七十三人。太宗把他們都編入八旗各牛錄,賞給每人衣服布匹,還讓青壯年男丁比賽射箭,選拔優勝者為牛錄章京等官。不久,又有索倫部三百三十七戶***壯丁四百八十壹人前來投順。清太宗命理藩院官員率八旗護軍將士攜帶大批蟒緞、素緞、布匹前去迎接,指示將他們安置在郭爾羅斯烏庫瑪勒等地耕種,任其選擇方便之處居住。
但是,這場戰役由於沒有捉到博穆博果爾,使皇太極頗感不快。
如果任其在外逍遙終究是壹大禍患。為此,皇太極就秘密地獨自導演了壹場捉拿博穆博果爾的戲劇。七月,清太宗命經過實地考察,從蒙古兵中挑選身體強健、頭腦聰慧、箭法精明的騎兵二百四十名,另選八旗護軍四十名,組成壹支精銳的輕騎敢死隊。配備了精良的戰馬、優秀的駱駝、靈動的器械和充足的軍糧。另派益爾公固、圖哈納、綽隆三人擔任向導,以梅勒章京席特庫、濟席哈為主將,率領他們出征。清太宗秘密地向他倆面授機宜,他倆即率領這支敢死小部隊消失在不知去向的遠方。
黑龍江赫哲婦
同時,清太宗公開揚言將發大軍牧馬黑龍江畔,壹定擒獲博穆博果爾。眾貝勒大臣都不解其意。十二月中旬,席特庫派人從遙遠的黑龍江送來捷報。博穆博果爾和他的家屬,還有他的弟弟壹家都束手就擒,俘獲其部眾九百五十六人,牛馬八百四十頭。諸貝勒大臣聽到這個消息都感到驚異。太宗這才說破他的計謀。原來清太宗定計驅使他向北逃,以便擒獲。所以,表面揚言清軍將到黑龍江畔牧馬,壹定捉到博穆博果爾,而暗中派席特庫等率蒙古兵敢死隊從蒙古北邊追擊,博穆博果爾果然中計北逃。終於被席特庫追獲。這就是清太宗導演捉拿博穆博果爾的好戲。
崇德六年(1641年) 正月十六日,席特庫、濟席哈率部隊並押解博穆博果爾等凱旋回到沈陽。第二天,太宗舉行召見儀式,分別給席特庫以下各立功人員晉級,賞賜,宴會。到五月間。索倫部蒙塞爾尾代的兒子巴爾達齊率所屬二百零四人來歸,又有該部壹萬七千四百七十壹人投順。
整個索倫部即黑龍江上遊地區,重新回到清太宗的掌握之中。
三進松花江松花江緊鄰黑龍江。這次出兵松花江,也應視為進兵黑龍江流域之舉。崇德七年(1642年) 九月,任命沙爾虎達為將,率兵征討松花江呼兒哈部。該部居於呼兒哈河(牡丹江) 和松花江兩岸,有三大“喀喇”,即三大氏族:壹是諾雷,天聰五年(1631年)
向後金朝貢;二是克宜克勒,於崇德二年(1637年) 朝貢;三是桔什哈裏,於崇德三年(1638年) 朝貢。這三大氏族向清朝朝貢,說明他們已經歸順清朝。清太宗這次出兵的目的是為了擴大兵源而采取武裝逼遷行動。
這次沙爾虎達率軍進入松花江兩岸,“招降”男婦幼小壹千四百余人。
四進黑龍江繼這次征討之後,崇德八年(1643年) 二月,清太宗命護軍統領阿爾津、哈寧噶等率將士征討黑龍江呼兒哈部落。這次征討的地方,上壹次已經用兵,但還有少數部落沒有歸降清朝,個別的部落則時順時叛。清太宗不得不派兵遠征。此次遠征的人數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凱旋時,從皇帝大賞從征將士得知,計兵士二千七百壹十壹人,將領自阿爾津以下計五十五員,總計二千七百六十六人,阿爾津、哈爾噶率軍越過黑龍江北岸,攻克波和哩、諾爾噶爾、部裏三屯,招降小噶爾達蘇、大噶爾達蘇、綽庫禪、能吉爾四屯。這裏是索倫部聚居的地方,因“呼兒哈”與各地部族稱呼混同,所以當時索倫部就被包括在“黑龍江呼兒哈”名稱之內。阿爾津等三月出征,到五月二十五日就取得了勝利。
七月初,護軍統領阿爾津、哈寧噶等率軍回到盛京。俘獲和歸服的男女幼兒***二千五百六十八人,馬牛驢四百五十余頭,各種珍貴毛皮兩千余張。清太宗諭旨,凡男人按丁披甲,編補各旗缺額。
壹個月後,清太宗突然去世,這次遠征呼兒哈,也就成為他生前統壹黑龍江的最後壹次軍事行動。
努爾哈赤從建國前就開始著手統壹東海諸部及黑龍江下遊直至烏蘇裏江流域,到皇太極在位十七年,多次招撫與用兵黑龍江流域,把原屬明朝的奴兒哈的地域,全部置於清朝的管轄之下。這是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人,幾十年努力奮鬥的歷史結果。
對此,皇太極頗引以為自豪。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感慨萬端地回憶道:
予纜承皇考太祖皇帝之業,嗣位以來,蒙天眷佑,自東北海濱(鄂霍次克海),迄西北海濱(貝加爾湖),其間使犬、使鹿之邦,及產黑狐、黑貂之地,不事耕種、漁獵為生之俗,厄魯特部落,以至斡難河源,遠邇諸國,在在臣服。
這是他執政十五年來的壹個自我總結,同時,也清楚地反映了東北的廣闊疆域,已經完全納入了清朝的版圖。在四進黑龍江的過程中,皇太極時刻關註著征討明朝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