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息產業部信息化推進司司長宋淩表示,實現城市信息化是中國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首要和必要條件。中國發展了壹套衡量信息化水平的比較體系。經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討論通過後發布。
建設部、科技部等部委將在“十五”期間啟動“數字城市示範工程”,國家準備在“十五”期間投入5億元(地方和企業各40億元),建立5-10個綜合應用的城市數字示範工程和20-30個城市工業應用;30-40個社區和企業的數字化示範項目;2-3家跨省行業應用和20-30家數據處理與系統集成的高新技術企業。
與前兩年只是炒作的“數字地球”概念不同,“數字省”、“數字市”開始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為了積極有效地推動我國“數字地球”戰略的發展,本文重點討論“數字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實施策略,相關的“數字省”、“數字產業”、“數字社區”也可作為參考。“數字城市”還是壹個概念。它是“數字地球”的組成部分,可以視為壹個系統工程或發展戰略,但不能視為壹個項目或系統。它可能包括很多系統,但很難準確定義,也很難定義什麽屬於數字城市。什麽樣的信息化水平才能算是數字城市的實現。但不是虛的東西,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是未來城市建設和城市生活中隨處可見、隨時隨地可用的“系統”。“數字城市”是城市發展的壹個戰略目標,它有壹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並將逐步給城市建設、市民生活和經濟發展帶來好處和便利。
很難準確定義“數字城市”的目標。或許可以這樣說,當“數字城市”建成後,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城市“社會信息化”實現的時候。其戰略目標是實現各類城市數據的整合,使其易於享用和使用,使我國政府部門、企業、社區和個人能夠方便有效地進行網上辦公、網上信息搜索、網上學習、網上工作和網上休閑...
“數字城市”主要有三個基礎。第壹項是信息基礎設施,有高速寬帶網絡、支持的計算機服務系統和網絡交換系統。換句話說,“數字城市”的首要任務是解決“修路”問題。但是,光有道路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第二個基礎——數據,尤其是“空間數據”。據統計,人類生活和生產的80%的信息都與空間位置有關。“數字地球”的基本概念是在地理空間框架上集成和顯示各種數據,數字地圖和數字影像是“數字城市”的基本框架。為什麽要稱之為“數字城市”而不是“網絡城市”?網絡城市只能說明鋪設了多少光纜,不能衡量城市的信息化水平。除了寬帶網絡裏程,衡量壹個“數字城市”的另壹個重要指標是數據量,尤其是各類基礎空間數據的量。“數字城市”的第三個基礎是人,人管理和使用“數字城市”。與我們“現實城市”的管理相對應,“數字城市”的管理也要逐步建立相應的機構和規範,不斷建設、更新、維護和升級網絡系統和數據,協調用戶的接入。除了管理“數字城市”的人,培養使用“數字城市”的人也是壹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建設“數字城市”而沒有人使用是壹種浪費,不會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只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數百萬、數千萬的市民才能利用“數字城市”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幾年前,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IT產業的軟硬件技術,未來國民經濟的壹個重要增長點將依賴於“信息服務”產業。
我們國家很多城市已經在大張旗鼓的鋪設光纜,壹些城市的很多部門也在建立GIS。為什麽要突出“數字城市”這個概念?我認為,除了把“數字城市”作為城市信息化的壹個總體戰略目標之外,另壹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實現網絡和數據的* * *享受。由於歷史發展,市內鋪設了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網,實際上造成了浪費。現在要做的是三網融合,或者說互通,實現硬件資源的享受,為信息的享受創造條件。“數字城市”的另壹個重要任務是實現數據的共享和系統間的連接與互操作。信息的享有涉及兩個方面,壹是政策或行政因素。如何充分發揮政府職能,調動各方積極性,使數據生產管理部門及時為“數字城市”提供數據。信息享受的另壹個重要方面是技術因素。如何保證生產數據的規範有效,如何實現“數字城市”中各系統的互聯互通,是實現數字城市的關鍵技術問題,將在第四部分詳細討論。
“數字城市”其實有很多層次。目前,許多城市發起的項目主要局限於政府管理部門。“數字城市”服務於“現實城市”的管理決策,這是壹個重要的職能,可以說是近期的壹大職能。但這還不夠。還要考慮企業、社區、個人三個層面。未來“數字城市”的核心可能是企業、社區、傳統企業。通過信息化改造升級,湧現出壹大批新型信息服務企業,形成了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社區是政府和個人之間的紐帶,也是城市文明和現代化的關鍵。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數字社區”將發揮重要作用。個人是信息服務和社會消費的主體。在建設“數字城市”時,我們必須列出壹些項目來引導個人的信息消費。中國紙質交通旅遊地圖年產值數十億,美國某地圖網站售價6543.8+02億美元。隨著中國私家車的增長,僅交通和旅遊的信息消費就可能達到數百億人民幣。“數字城市”雖然包含不止壹個系統,但在廣義上仍然屬於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支撐的系統集群。因此,它具有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基本特征。它有壹個相對嚴格的邏輯結構。“數字城市”涉及大量的圖形、圖像、視頻等多媒體數據,數據量非常大。現在的互聯網是不能勝任的,所以必須使用寬帶網絡。城市寬帶網絡技術發展迅速。據悉,國內城市已經開始建立速度為每秒10G的寬帶網絡。這種寬帶網絡可以滿足“數字城市”的需要。但是要特別註意網絡的互聯和接口。中國城市寬帶網絡建設可能以企業為主。中國電信放開後,壹些有實力的企業紛紛聚焦城市寬帶網絡建設,形成競爭態勢是好事。但可能形成美國很多公司的通信電纜都是接入壹個小區,小區內的用戶可以選擇任何壹個電話或者互聯網。如果協調的好,那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協調的不好,不僅會造成線纜資源的浪費,還會互相靠近,互不連接,或者通過“遠”的路徑連接,造成很多不便。因此,建設“數字城市”,首先要把網絡建設規劃與高效連通的問題協調起來,不能造成相互割裂的局面。
數據共享是“數字城市”建設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除了政策和行政協調方面的問題外,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有待解決。數據* * *享有多種方法,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通過數據轉換,由不同的部門建立不同的系統。當要進行數據集成或綜合應用時,數據在應用前要轉換成系統內部的數據格式。我國頒布了“地理空間數據交換格式標準”,可用於有效的數據轉換。然而,這種數據共享方式是低級的,它是間接的延遲共享,而不是直接的實時共享。“數字城市”的建立應追求直接、實時的數據共享,也就是說,用戶可以隨意調入“數字城市”各系統的數據進行查詢和分析,實現不同數據類型、不同系統之間的互操作。當然,這是壹個非常困難的課題。美國OGC聯盟推出的Open GIS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協會成立了“邦聯數據庫和互操作性”工作組,其目的是協調該領域的國際討論和研究。作為這個工作組的負責人,本文作者正在組織壹個關於“邦聯數據庫和互操作性”的研討會。歡迎有興趣的學者加入並參與這個工作組。
“數字城市”的基礎之壹是地理空間數據,它為空間數據的可視化提供了展示豐富多彩的現實世界的機會。“數字城市”的空間數據包括二維數據和三維數據。二維數據的可視化已經基本解決,剩下的問題屬於藝術處理的範疇。三維數據的可視化或虛擬現實技術目前仍是壹個難點。如何高效、逼真地展示我們的“數字城市”,是我們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得益於萬維網的超鏈接技術,通過IP地址將世界各地的網站鏈接起來,讓我們忽略了空間距離。“數字城市”未來還會有很多系統或網站,需要超鏈接。從硬件技術和網絡協議上解決了超文本鏈接的問題,但“數字城市”涉及圖形、圖像等數據,遠沒有超文本鏈接那麽簡單。這裏需要涉及到上面提到的很多技術,尤其是互操作技術。目前,我們已經開展了壹系列的研究工作,實現“數字城市”系統間的超鏈接已經為期不遠。
數字城市的內容:
1.城市設施的數字化
在統壹標準和規範的基礎上,實現設施的數字化,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建築設施、管道設施和環境設施;交通設施——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金融業-銀行、保險、外匯;文化、教育和衛生-教育、科學研究、醫療衛生、博物館、科技館、運動場、體育館、名勝古跡;安全-消防、治安、環保;政府管理——各級政府、海關稅務、戶籍管理、房產;城市規劃和管理-背景數據(地質、地貌、氣象、水文和自然災害等。),城市監測和城市規劃。
2.城市網絡
三網連接: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三網互聯;通過網絡將分散的分布式數據庫和信息系統連接起來,建立可互操作的平臺;建立數據倉庫和交換中心、數據處理平臺、多數據融合和三維表達、方正和虛擬技術的數據共享平臺。
3.城市智能化
城市智能包括:
電子商務:網上貿易、虛擬商城、網上市場管理;
電子金融:網上銀行、網上股市、網上期貨、網上保險;
網絡教育:虛擬教室、虛擬實驗、虛擬圖書館;
網上醫院:在線健康咨詢、在線咨詢、在線護理;
網上政務:網上會議等。
數字城市的應用:數字城市的廣泛應用對城市的繁榮、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