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中新網6月10日電 據法制晚報報道,大觀樓百年前誕生了中國第壹部有聲電影,創造電影放映史上無數個第壹。從今天開始,這個100年前誕生了中國第壹部電影的影院要進行4個月的大修,期待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在中國電影誕辰百年的此刻,這不僅是大觀樓的“大事件”,也是中國電影事業發展史中的大事。
老影迷:這裏有太多回憶
對於很多老北京來說,位於宣武區大柵欄街的大觀樓不僅是壹個電影院,更是自己朝夕相處的鄰居、年輕時的回憶。
甘井胡同已經78歲高齡的吳大媽今早告訴記者,50多年前,她跟現在的老伴兒還只是互相愛慕又不敢表白的同事。那壹年,他的老伴兒排了老長的隊買了兩張《生死恨》的電影票邀她壹同去看,等出了電影院,兩人就確定關系了。“這大觀樓也算是我們倆的媒人呢。”吳大媽說。
家住百順胡同、今年51歲的蔡先生說,上世紀60年代大觀樓主要以播放立體電影為主,那時候,能舉著壹個紙制眼鏡看立體電影是好多人的夢想。他至今還記得在看《魔術師的奇遇》時感到的火車從自己頭上開過的感覺。
新影迷:更註重觀影環境
80年代初,蔡先生從東北建設兵團插隊回來,曾在大觀樓看了壹個劉曉慶的電影系列,其中有《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等好幾部片子。他說:“雖然那時候大觀樓的電影票比起其他影院略高,但它至少還有沙發呢,比起其他地方的硬板兒凳子強多了,而且這裏還常能看到別的影院不放的片子。現在大觀樓就有點落伍了。”
今天剛滿30歲的王先生說,小時候他家住在大柵欄附近,那時候在大觀樓看電影感覺特別好。但長大之後搬了家,就不經常去大觀樓看電影了。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都比較重視音響效果、環境舒適度等等,更願意多花點錢在五星級的影院裏享受。
未來大觀樓設計獨特的電影文化展館
管理大觀樓的北京京都文化投資管理公司副總經理王占友告訴記者,這次大觀樓從內到外的整體改造請來了知名的建築學家,按清末民初時期的建築風格進行了設計。
首先,要讓大觀樓的牌坊煥然壹新,大門左右兩側將各有壹幅石刻的文字介紹,牌坊的正中和左右兩邊將寫上“大觀樓”、“茶園”和“戲影”等字。除此之外,還要在牌坊上掛壹塊“中國電影誕生地”的牌匾。
據介紹,新的大觀樓壹層將建成以展示中國電影歷史為主的,集觀光、遊覽為壹體的多功能設施。其中包括:壹面展示中國電影誕生和發展歷史的墻壁、壹個以放映二三十年代電影拷貝為主的“中國電影第壹廳”、壹個按100多年前茶樓時期的場景和氛圍局部恢復的文明茶園、還有壹個豪華小廳。二層分為兩個廳,主要以放映現代電影為主。
昔日大觀樓:排隊買票曾是壹景放映史上無數第壹
大觀樓的蔣師傅告訴記者,大觀樓最負盛名的時代是上世紀60年代放映寬銀幕電影和立體電影的時候,那時候排隊買票算得上是大柵欄街上的壹景。而自他1988年來此工作至今,隨著新影院越來越多,大觀樓的觀眾是壹年比壹年少了。
大觀樓影事
大觀樓影院始建於1905年,在這之前,它還有大亨茶園和馬思遠茶樓兩個前身。當時,它的第壹任經理任景豐拍攝了電影《定軍山》,標誌著中國歷史上第壹部電影的誕生。
上世紀30年代,大觀樓第壹次實現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壹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40年代,它是第壹家購買法國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機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壹部彩色電影《生死恨》;
60年代,它第壹次放映了寬銀幕電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壹壹家立體電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銀幕影院。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大觀樓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