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中國煤企走出去面臨哪些風險?

中國煤企走出去面臨哪些風險?

三、煤炭企業走出去的主要經驗和教訓

客觀地說,中國煤企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東西。總的來說,有得有失,壹方面收獲很大,另壹方面也學到了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目標明確,戰略引導

對外投資合作要有明確的目標,結合自身實際,走出去要符合自身戰略發展的需要,不能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要明確重點國家和地區,不要遍地開花;要深入研究自己,揚長避短,發揮企業優勢,有所為有所不為。

2.規範操作,防控風險。

壹是要建立科學的海外發展投資決策體系,規範投資決策流程和決策制度,杜絕盲目決策和急躁冒進的投資行為;二是做好海外發展風險控制,從前期論證、項目決策、運營監管等多個角度和層面加強海外投資風險控制;第三,正確處理自力更生與外力的關系,自力更生為主,外力為輔,不打無把握的仗;第四,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不能照搬國內經驗。在壹個陌生的國度,文化、法制、管理理念與國內不同,處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用國內經驗照搬往往會導致被動局面。

加強境外投資項目監管。任何投資項目都是進入容易,發展難,退出更難。因此,在決定投資海外項目時,壹定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堅持百年企業的理念,規範運作,加強監管,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3、強強聯合,互利* * *共贏

單個企業的海外M&A容易受到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的制約。因此,與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組成財團進行海外投資,有利於降低風險。神華集團印尼南蘇煤壹體化項目由神華集團和印尼當地公司共同投資,神華占股70%,印尼當地公司占股30%。該項目於2009年7月開工建設,2011兩臺機組投產。該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由神華管理,印尼合作方協調當地關系。目前,該項目運行良好。煤田地質總局積極推進與國內外大型礦業公司及相關企業的合作,吸收外資,合作勘探開發,在海外建立礦業開發或礦業投資公司等業務平臺。這些海外公司在進行海外礦產勘探、獲得探礦權和實施礦業開發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4.融合與和諧發展

據統計,中國企業海外M&A的成功率只有40%左右。除了前期調查和準備不足外,主要原因是“走出去”企業暫時無法適應國外的法律環境、社會習俗和文化氛圍。政治形勢、投資政策和管理方式的差異都是中國煤炭企業實現海外整合的重要障礙。

國際化和管理理念是海外投資項目的管理基礎。堅持和諧發展理念,重視原住民問題,尊重當地民俗,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積極回饋當地社會,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與當地政府、監管部門、社會組織、當地居民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將理念和設計融入當地社會文化生活。

第四,煤炭企業“走出去”的發展趨勢

1,中國煤炭產業國際化程度逐步加深。

中國在2009年成為煤炭凈進口國,此後進口量逐年快速增長。到2013年,全國煤炭凈進口3.2億噸,占全球煤炭貿易總量的1/4。

兗礦集團、山東能源集團、煤炭地質總局等壹批國內煤炭企業在海外發展取得較大進展。兗礦集團海外煤炭產量已達65438+企業總產量的0/3。

此外,煤炭企業的技術輸出也取得了快速發展。2005年,兗礦集團率先實現了中國煤炭企業的技術輸出。之後中國煤炭企業技術發展迅速,中國煤炭科技集團、煤炭地質總局等大型煤炭企業海外技術出口營業收入近年來持續快速增長。

2.“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

2004年,兗礦集團投資2300萬美元收購澳大利亞Austar煤礦,成為中國第壹家走出去全資開發海外煤炭資源的企業。目前,兗州煤業澳大利亞公司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獨立煤炭上市公司。澳大利亞除煤炭資源外,采礦權總面積5364平方公裏,預計資源量397億噸。是目前中國企業在加拿大獲得的最優質、最大的加礦資源。經過這些年的投資運營,兗州煤業的海外業務已經初具規模,占兗州煤業總資源的36%。

除神華、兗礦等煤炭大鱷外,其他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開灤集團、徐礦集團、江西煤業等煤炭企業加快了走出去開發海外煤炭資源的步伐。中煤裝備、鄭州煤機、山西太重煤機、平頂山煤機等大型煤礦機械制造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成套綜采煤礦技術裝備出口到世界主要產煤國。

3.多元化的“走出去”形式

中國煤炭企業“走出去”,從最初的勞務輸出、設備輸出、小規模采煤,發展到現在的大型勘探、開采、技術輸出、煤電、路港壹體化等。,且技術出口服務情況多樣化,包括煤炭工程技術研發服務、煤礦設備、安全技術設備研發及制造、煤炭工程勘察設計服務、工程總承包等。

五、“走出去”機遇與挑戰並存

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增長緩慢的新形勢下,國內煤炭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實施“走出去”戰略迫在眉睫,充滿壓力。

經過十幾年的跨越式發展,國內資源承載能力明顯下降。2013年中國煤炭消費量已超過36億噸,產量和消費量均達到全球的50%左右。這種加速消耗的結果是,優質的煤炭資源被瓜分了。過度的資源消耗也顯著降低了環境承載能力,燃燒劣質煤被認為是造成持續大範圍高濃度霧霾天氣的重要汙染源之壹。而且國內煤炭生產和消費呈逆向分布,大量煤炭的長途運輸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甚至壹度超過進口煤的成本價。

受2012煤炭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全球投資者對煤炭資產的並購更加謹慎。但對於有實力的投資者來說,行業寒冬是並購重組的好機會,面向全球的並購重組更是鳳毛麟角。

此外,煤炭企業在“走出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兗礦集團、神華集團、徐礦集團、中國煤炭科技集團、中國煤炭地質局、鄭州煤機等煤炭企業在“走出去”的諸多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在如何適應國外法律、人文、生態、文化等方面,為更多國內煤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然而,“走出去”也有很多挑戰。中國的煤炭企業還沒有完全解決“大而不強”的問題。即使是進入“2013世界500強”的11企業,在資產收益率、人均效率等質量效益指標上,與國際先進煤炭企業相比,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煤企投資能力的下降也在壹定程度上減緩了“走出去”的步伐。2012年以來,在煤炭需求增速下滑、產能建設推進、進口煤沖擊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煤炭行業經濟效益大幅下滑,規模以上煤炭企業虧損逼近1/3。對投資對象國的適應性不足也成為“走出去”的制約因素。

六、煤炭企業“走出去”需要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家制定了壹系列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包括金融支持、金融保險、外匯管理等,初步形成了壹套符合中國國情的政策體系、服務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

但鑒於國內煤炭企業走出去數量多、規模小、目標分散,建議中國政府、行業協會和相關組織進壹步加強指導和協調。壹是建立信息平臺,及時提供主要目標國家的政策分析和項目信息,提供專業服務幫助企業走出國門,同時盡量避免同壹地區的中煤企業內部競爭;二是進壹步加大對“走出去”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進壹步加大煤炭企業“走出去”的財稅優惠力度,為企業投資境外煤炭資源提供支持,在鼓勵中國資源開發企業“走出去”初期,使企業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三是適當減少審批程序,縮短周期,為企業相關人員出國提供便捷的出入境手續;第四,發揮民營企業優勢,積極鼓勵其參與海外市場開發。

  • 上一篇:如何提高IT員工職業操守?
  • 下一篇:作文門源旅遊業取得的成就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