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註重訓練,強化基礎。
全年完成農業技術培訓120人次、12000余人次,在全鎮舉辦了xx場現場培訓、50場模聯培訓。及時分發農業110,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刻編發農業信息。大力推廣“三新”技術,試驗示範新品種50余個,推廣高效育種模式6種、新技術6項。
2.抓住品牌,幫助提升。
著力推進農產品品牌創建,強化品牌農業發展意識,夯實農產品品牌創建平臺,服務好龍頭企業,開展全程跟蹤服務。
3.抓基礎,促產業。
抓好萬畝高產優質水稻創建,做好配套服務。
4.抓環節促管理。
壹是加強農作物生產環節管理,特別是水稻“三蟲三病”防治,確保糧食增產增收。二是配合市級農業安全和農業執法部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資市場監管,確保轄區內農產品和農資質量安全符合標準。三是抓好先進農機的推廣示範,提高機械化作業率,加強農機安全生產的宣傳、培訓和監管,確保農機安全生產。四是做好水產品“三新”技術的推廣工作。
根據《關於建立全縣村(村)“兩委”目標責任制的通知》(魯祖字[2011]170號)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村(村)年度工作計劃。
壹、工作目標
1,崗位系統綜合第五名,努力進入高級;
2、計劃生育,力爭進入三甲;
3、社保進前三;
4.信訪綜合治理進入前四;
5.確保農業環境整治前四;
6、農業和農村工作確保前三;
7、黨建工作保持前三;
8、土地建設進入前三。
二、任務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改善村莊基礎條件;
2.加大土地流轉宣傳力度,引導種糧大戶承包擴大流轉面積2000畝;
3.加大計劃生育宣傳力度,不斷提高計劃生育服務水平;
4.加大農環整治力度,按照“三線三邊”要求,做好承包路段的整治和保潔工作;
7.加強土地管理,控制違章建築;
8、按上級要求及時完成低保、新農保、征兵等工作。
三。承諾
東西沖環路道路硬化工程1;
2.完成黃淮支渠疏浚工程;
3.完成十人自有池塘建設任務;
5、公平公正地做好低保和困難救助工作。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十三五”規劃之年,也是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之年。在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補貼效應縮小的新形勢下;今年我市農業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六個加快”和“兩驅四治”戰略部署,以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為載體, 以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動力,穩定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深化農業“兩區”建設。 創新農業經營機制,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生態化和信息化發展,促進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增收,使我市現代農業建設繼續走在全省前列。
總體目標是:種植業增加值增長3%左右,畜牧業增加值保持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265438+萬畝,總產量80萬噸,肉類總產量保持在xx萬噸以上,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XX萬畝左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為實現上述目標,全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壹)以確保糧食安全為重點,抓好主要農產品生產。
第壹,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圍繞“穩面積、攻單產、增總量、提質量”的目標,完善糧食生產責任制,研究落實擴大糧食面積的措施,鼓勵農田季節性流轉和委托經營,在穩定晚稻生產的基礎上,努力擴大早稻和春旱糧種植。大規模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深入開展超級稻百畝千斤攻關,實施農業部萬畝高產糧食建設和糧食“雙千”工程,擴大“雙千”面積XX萬畝左右,開展連作晚稻超高產示範,建立畝產800公斤以上示範方,努力實現均衡高產確保完成糧食種植面積265438+萬畝,總產量80萬噸。
二是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大力發展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發展,加快養殖場設施改造,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大力實施生豬“120”工程(即1母豬年產肉2噸,養殖過程對環境零汙染),全面完成畜禽養殖汙染治理。全年建成生豬養殖示範場10余個,改造提升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00個,完成500個5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改造,實施生態處置面積38萬畝以上,實現100頭以上規模養豬場全部對接。同時,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堅持以免疫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全面構建死亡動物無害化處理體系。20xx年,全市肉類自給率保持在40%以上,生豬出欄量在654.38+0.35萬頭以上(不含市外基地)。
三是提高蔬菜生產水平。深入實施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建設保障型菜籃子基地和蔬菜標準園,發展生產設施和種苗中心,提高蔬菜設施生產水平,增強蔬菜應急保障能力。積極開展“糧菜(經濟)”等高效耕作制度研究推廣,建設壹批以“萬元土地”為重點的生態高效示範基地。全市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20萬畝左右,“萬元地”面積達到30萬畝以上。
(二)以深化農業“兩區”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
壹是深入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繼續做好農業部門承擔的10糧食生產功能區標準化建設項目,加強項目監管,確保建設質量和工作進度,及時做好竣工驗收工作,配合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做好其他項目的技術指導工作。認真總結“十二五”期間糧食產區標準化建設經驗,計劃啟動縣級糧食產區標準化建設試點,為“十三五”期間進壹步推進糧食產區建設做好準備。全年計劃新建糧食主產區65438+萬畝,全面完成45萬畝市級功能區標準化建設任務。
二是全面完成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任務。加強在建工程質量和進度監管,及時竣工驗收。按照“總體布局、以縣為主”的原則,改革園區項目審批方式,由縣負責新項目申報、審批、核準和驗收,市重點檢查考核項目數量分布和建設管理。全年計劃開工建設主導產業示範區約1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區約30個。同時,積極開展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和“十三五”時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調研,進壹步細化都市農業圈產業布局和功能定位。
三是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耕地質量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對全市耕地現狀和占補實施動態化、矢量化管理。繼續實施標準農田地力提升工程,抓好全市1.2萬畝試點農田基礎設施完善,建立農田質量檢查監測體系,建立健全建設管理機制,2010年完成5萬畝地力提升工程驗收。廣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稭稈還田、免耕直播、生物防蟲、防蟲網、無土栽培等。擴大有機肥的施用,良種良法配套,生產水平穩步提高。全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300萬畝,有機肥施用面積40萬畝。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統壹防治面積40萬畝。
四是深入推進農業保險。進壹步完善農業保險協調組織,理順工作職責,構建良好的運管機制,制定農業保險實務操作規則,規範操作行為。加強差別化財政保費補貼政策研究,提出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案,優化農業保險財政支持政策。進壹步補充完善保險條款,構建多層次農業保險產品體系。配合保監、財政等部門加強對農業保險業務和財政補貼資金的監管,防止各類違規違紀行為。
(三)以發展現代種業為重點,進壹步增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
壹是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做大做強壹體化種子企業,加快畜禽育種平臺建設,全年新增“尤勇系列”雜交水稻制種面積5000畝,年產雜交水稻種子300萬公斤以上。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建立XX市地方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圃和新品種引進展示中心,加強種質基因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有序開發利用。
二是積極推進新型耕作制度。充分發揮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的作用,積極組建產業創新和推廣服務團隊,搭建農業科技服務平臺,進壹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圍繞主農時,組織各類科技服務下鄉活動,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全年引進新品種200個左右,推廣應用經濟作物“萬元”高效生產技術30萬畝,全市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達標率達到96%。
三是深入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加強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推進農業基礎設施、裝備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智慧農業”,組織實施壹批農業物聯網示範點,不斷深化畜牧管理、農資監管、農技服務、農產品安全追溯等系統的開發應用,充分利用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管理和農產品銷售的信息化水平。到20xx年,農業信息化服務覆蓋率要達到80%以上。
(四)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壹是提高土地流轉比例。按照“擴大總量、整合存量、提高質量”的要求,落實市政府關於進壹步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進壹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健全縣、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加快推進以發展委托流轉、土地股份合作制為主要形式的整村整組集中流轉。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試點建設,鼓勵流轉土地進入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交易,促進農村土地流轉交易更加規範。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機構,規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穩步推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出讓率達到67%以上。
二是提高新學科質量。優化農業龍頭企業技術改造政策,引導發展“訂單”農業和合同基地,加強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工程,推進合作社信用體系建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合作社發展水平。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繼續開展示範活動,促進家庭農場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積極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探索主體間專業化合作模式,構建以“產業市場化、規模化經營、主體法人化、生產標準化、服務社會化”為核心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落實市政府鼓勵大學生就業創業從事農業生產的政策,加強宣傳引導,讓大學生“留得住、幹得好”,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技術人才和新型農民。全年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0家、示範家庭農場40家、示範農民合作社6家;引進大學生300余人,XX縣創建國家新型職業農民2個、XX縣創建省級新型職業農民1人,培訓實用技術5萬余人。
三是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穩定和發展農業公益性服務組織的基礎上,鼓勵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充分競爭的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符合條件的經營性服務組織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發揮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在農業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廣合作社、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將社會化服務範圍擴大到整個農業生產。
四是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加強調查研究,制定鼓勵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有效對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強化品牌提升戰略,重點打造各主導產業1-2龍頭企業,作為產業鏈的核心主體,不斷提高產業集聚程度。全年力爭申報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省級示範農業產業鏈1條,打造年銷售收入5億元以上的市級農業產業鏈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