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現代農業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農業結構調整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農業作為壹個生產體系,產前、產中、產後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服務。根據信息產業收益遞增規律,基於信息化的農業產業調整給農業帶來新的增長點。日本、美國等農業發達國家在信息化建設中的投入和產出也表明,信息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效益正相關。目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比例不合理,農產品深加工不夠,具有潛在市場價值的優質農產品少。同時,市場信息的收集、流通、發布相對落後,農產品的市場價值無法有效實現。通過信息技術、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快速準確地收集市場信息並傳遞給農民,從而降低農民獲取市場信息的成本,引導農民有效地進行生產經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和市場風險,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使農民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增加收入。
二是信息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形成良性聯動機制。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合作利益”理論認為,通過建立信息渠道,形成規模需求和供給,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運行效率。現階段,我國農村產業化經營在產業結構、組織形式、區域發展、運行機制等方面都處於低信息化狀態。各產業主體經營規模小,各地區分散,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低,導致農民增收停滯。
推進信息化,加快農業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應用,實現農業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信息共享、風險共擔、規模經營、區域合作的良性聯動機制,既節約交易成本,又提高效率。並且隨著信息系統的完善,這種促進作用越來越明顯:壹方面,企業作為農業產業鏈的重要末端,能夠快速準確地了解市場的供求情況,為農民提供信息,生產出能夠實現高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的產品;另壹方面,因為農民的產品適銷對路,企業壹直在壯大,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企業和農民通過* * *享受合作信息,打造緊密穩定的利益相關者,無疑將不斷提升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並使農民通過信息化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價值鏈,不斷拓展增收空間,有利於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三。信息化促進農村工業化發展,加速城市化進程。
推進信息化,將農業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助於產品和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壹方面將大量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從低效的農業部門轉移到高效的工業部門,不僅提高了轉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也為農業部門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了積極條件。另壹方面,通過產業間的關聯效應,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產業化發展擴大了對初級農產品原料的需求,通過加工轉化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從而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城鎮化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創造了更多的非農就業崗位,農業人口的減少是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