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不要只追求信息技術的“技術含量”而忽略它。
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思想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發展非常迅速,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重在它的“實用價值”,而不是它的技術含量。比如在教學課件的制作中,對於Powerpoint等簡單軟件就能完成的課件,不需要使用其他更高級的軟件,只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即可。還可以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做到資源共享(現在網絡上可以搜索到大量實用的化學教學軟件)。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壹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盲目追求最新的“高科技”,特別是在壹些課件的評價上,認為軟件越先進,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把教學課件制作成信息技術成果的展示。事實上,這背離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初衷。畢竟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只是起輔助作用,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要認真學習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知識,運用最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教書育人,刻苦鉆研業務,提高教學水平。教師教學理念和思想的現代化遠勝於技術手段的現代化。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對教師的計算機等現代化工具的應用水平提出了挑戰,也對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難想象,壹個教育理念落後、專業水平不高的老師,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有效性會有什麽效果。
第二,避免濫用信息技術,忽視與學科的整合。
所謂整合,就是根據學科教學的需要,充分發揮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媒體的工具性功能,使其有機地融入學科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因為將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意味著並不是所有的班級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在實際教學中,壹些教師過於依賴信息技術,尤其是公開課,已經成為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天下。不管在課堂內容上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術,也不管信息技術的出現是否恰逢其時,他們壹味追求信息技術的效果,結果適得其反。筆者曾經聽過壹堂“原電池”的公開課。在用實驗演示了原電池的形成後,教師要讓學生思考它的形成過程,這是訓練學生用腦思考的好機會。但是老師直接用信息技術模擬壹次電池中形成電流的過程,看似不錯,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就是沒有把握好使用信息技術的時機。有很多時候其實用不到信息技術,卻是多余的,讓學生覺得老師在演戲,老師無形中扮演了“解說員”的角色。此外,心理學研究還表明,由於信息技術對聲、光、電的綜合刺激,學生大腦皮層長期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容易使其身心疲憊。我們認為,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能和效益,其知識內容必須與教學內容和課型相適應,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在教學中,尤其是在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有很多內容是學生可以理解的,或者是通過自學掌握的,或者是他們的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具備的,或者是通過老師簡單的指導就可以掌握的。沒有必要用信息技術來教授這部分知識,否則就是“畫蛇添足”或者“牛刀殺雞”。因此,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中要註意以下幾點:(1)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第壹,界面要自然,不能絢麗多彩,雜亂無章。第二,壹定要適時適度,避免頻繁濫用,否則結果必然適得其反。(2)根據課程類型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在新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復習課中,可以選擇信息技術拓展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難點。(3)實現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統壹。要看講課的內容,要和內容有機結合。該用就用,不該用就不要勉強。使用時盡量做到“五度”:時間上的廣度、活動上的廣度、氛圍上的熱度、內容上的深度、結果上的有效性。
第三,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主導”與“主體”關系不可逆轉。
從教師使用信息技術的現狀來看,教學課件的形式不外乎兩種:壹種是基於教師“教”的,壹種是基於學生“學”的。從應用數量來看,前者無疑占多數,但這類課件的特點是以教師為中心,在實際應用中往往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學生的“學”。用這樣的課件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會減少,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接受狀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難發揮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無論老師采用什麽樣的教學方法,這都是永恒的。信息技術作為現代教學的輔助工具,為教學註入了活力,解決了壹些長期困擾教師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確實能提高壹定的教學效果。但學生的主體性不容忽視,絕不能由過去的“人灌”變成現在的“電灌”。如果信息技術的演示代替了學生的主動思考,壹節課下來好像什麽都有了,但學生的實際收獲並不多,這是課堂教學的大忌。作為教師,首先要把握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靈活操作,使信息技術發揮最佳的教學功能,同時從人與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關系的角度,探討信息技術在教學應用中的基本教學規律和要求,使信息技術在教師的帶動下發揮有針對性的作用。
第四,信息技術不能代替實驗教學。
中學的化學、生物等很多課程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實驗教學在日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和研究獲得知識。真實地再現了變化的過程,所以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此外,還可以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標準化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電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由於有些實驗有毒、危險、操作復雜、成功率低,壹些教師往往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實驗的過程或播放視頻進行演示。實際上,這並不能達到實驗教學本身的目的。模擬的電再逼真,也無法與真實的實驗過程相提並論,也失去了實驗的“過程”意義。所以我們認為可以用實驗所展示的現象或實驗來代替信息技術。當然還有壹些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現象,以及壹些現有條件下無法完成的實驗,比如化學中的原電池和電解池原理,分子的有效碰撞,有機化學的反應機理等。,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展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無可非議,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必須註意,模擬和現實是有區別的,前者不能代替後者。
第五,不要誇大信息技術的作用,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壹些教師把信息技術當作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過分追求和使用信息技術的功能,無形中拋棄了壹些傳統的教學方法。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並不意味著拋棄傳統的東西。過去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有其優點。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傳統教學方法的作用不容忽視。在應用信息技術時,教師的板書逐漸被電腦投影取代是壹個普遍現象,這也帶來了壹系列負面影響。在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時,我們發現很多學生不做筆記。問及原因,壹致的回答是“太晚了”,因為信息轉化非常快,很多學生記筆記耽誤上課。在教學中,很多老師為了擴大課堂的容量,將原本準備好的板書內容,如化學方程式、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重要結論、方法等輸入課堂。,提前導入微機,直接在課堂上投影。這樣看似節省時間,卻忽略了學生的接受和記錄,效果適得其反。黑板和粉筆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象征,仍然是現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具有很強的即時再現性,可以隨著妳的書寫和觀看更好的控制課堂的節奏,內容可以很方便的增刪。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時,有時會突然有靈感。這些靈感往往是教學藝術中令人感動的部分,卻往往無法添加到黑板上,生出許多遺憾。另外,好的板書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尤其是化學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學生擡頭壹看,就能壹眼看出這節課的重點。信息技術的使用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歸宿是提高教學效果。然而,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並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唯壹途徑和手段。不能為了教學中的信息技術而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內容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合理整合利用包括傳統媒體在內的各種教學媒體和手段,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各種教學媒體的綜合功能,達到最佳效果。
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作為壹種新生事物,只有及時恰當地把握應用的各個環節,才可能發揮其最大的功效,才不會誤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