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a .科技活動

a .科技活動

2004年10月23日,165438+,國土資源科技工作會議在江蘇徐州召開。鹿心社副部長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切實加強地方國土資源科技工作。

2005年6月5438日至10月22日,中國地質科學院首批5個重點開放實驗室正式掛牌,分別是成礦與資源評價重點開放實驗室、地殼形變與地表過程重點開放實驗室、應用地球化學重點開放實驗室、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開放實驗室、地下水與工程重點開放實驗室。

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估會在法國巴黎召開,中國申報的浙江雁蕩山、福建泰寧大金湖、內蒙古克什克騰、四川文星四個地質公園通過評估。

2005年2月16日,中國地質大學建立的地質作用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驗收。

2005 ~ 2006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2005年3月15日,《地質與地質評論》分別獲得第三屆國家期刊獎和國家期刊獎提名獎。

2005 ~ 2006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華美金鳳鳥化石

2005年3月20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季強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宣布在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華美金鳳鳥省發現鳥類化石。它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

2005年3月28日,200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國土資源部獲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1項,二等獎3項。

2005年4月6日,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竣工儀式舉行。曾副總理發表重要講話,孫文勝部長主持儀式,鹿心社副部長宣讀表彰決定,授予王達等16同誌“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國務院副總理曾在中國大陸為先進科學鉆探工作者頒獎。

2005年4月22日,第36個“地球日”紀念活動在國土資源部舉行,主題是:善待地球——科學發展,建設和諧。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何、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為“世界地球日”紀念郵票首發儀式揭幕,李元副部長主持首發儀式。這是中國發行的第壹張“地球日”紀念郵票。

何副委員長、孫文勝部長為“地球日”紀念郵票首發式揭幕。

學生觀看“地球日”宣傳板。

2005年4月30日,中國首次全球科學考察第壹站結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派出7名科技人員參加了這次重要的科學考察。

中國首次全球科學考察第壹站結束。

2005年5月12日,中國地質調查局、任、徐剛三位科學家完成了對南極普裏茲造山帶的地質考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系統的科學考察。

2005年5月31日,“金土工程”壹期建設項目建議書正式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邁出了國土資源管理實現“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重要壹步。

2005年6月25日,15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是:節約集約用地,促進科學發展。

6.25“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現場

鹿心社副部長認真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2005年6月29日,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研討會在雲南省昆明市召開。孫文勝部長向研討會發來了賀信,鹿心社副部長發表了重要講話,並對今後幾年的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

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現場研討會

“金土工程”項目發布會現場

2005年8月7日,同位素豐度和原子量測量及其應用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土資源部科學家丁繼平報告了矽原子量測量的最新成果。

2005年8月6-8日,第八屆國際礦床地質學大會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召開,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2005 ~ 2006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2005年8月26日至29日,第六屆世界中國地質科學研討會暨中國地質學會2005年年會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召開。孫文勝部長向大會致辭,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張先生在大會上致辭。

2005年9月14日,“大型科學設備遠程接入演示——離子探針質譜儀遠程接入控制系統”項目通過科技部驗收,首次實現了離子探針質譜儀遠程測定鋯石年齡。

2005年9月6日,中國政府和CCOP聯合舉辦的第42屆年會在京舉行。王民副部長出席會議並講話。

2005年6月65438+2月65438+6月,國土資源部科學家楊文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土資源部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

2005年6月5438+2月65438+2月09日,國土資源部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土資源信息化“十壹五”規劃》,明確了“十壹五”期間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

2006年6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在北京召開,國土資源部獲得200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

2006年6月20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這是我國地質工作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

2006年6月23日,中國地質學會第10屆青年地質科技獎揭曉,產生了10個金錘獎和40個銀錘獎。

孫文勝部長為金銀錘獎獲獎者頒獎。

2006年6月24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評選的“2005年中國十大科技進步新聞”發布,有三項地學成果入選,分別是由國土資源部科學家參與並實施的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中國珠穆朗瑪峰“高度”的測定和中國大陸地下5158.2m深度的科學鉆探。

2006年3月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2005年中國政府網站測評中,國土資源部網站名列前茅。

2006年3月18日,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中國委員會成立,孟憲來擔任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中國委員會主任。

2006年3月31日,《國土資源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 ~ 2020年)》出臺,確定用15年時間,顯著提高國土資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推進和實現國土資源工作現代化。

國務院副總理曾出席會議並講話。

2006年4月3日,全國地質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就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作出重要指示,國務院副總理曾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2006年4月3日,第九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儀式在京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曾出席了頒獎儀式。

國務院副總理曾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頒獎。

領導參觀國土資源部“十五”重大科技成果展。

2006年4月5日,國土資源部科技大會在北京召開。孫文勝部長作了重要講話,提出了“科技興國”戰略的總體思路。李元副部長對會議作了總結。會議討論了《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興土戰略的決定》和《國土資源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表彰了“十五”期間國土資源部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舉辦了“十五”期間國土資源部重大科技成果展覽。

2006年4月22日,第37個“地球日”的主題是: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鹿心社副部長出席紀念活動並致辭。

2006年4月27日,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國土資源“十壹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十壹五”期間國土資源工作的7項主要預期指標和7項主要任務。

2006年5月10日,國土資源部作出《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興土戰略的決定》,標誌著國土資源部“科技興土”戰略正式啟動和全面實施。

2006年6月16日,國土資源部科學家遊海璐等撰寫的《中國西北地區早白堊世兩棲類現代鳥類化石》壹文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中國甘肅鳥類化石被認為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現代鳥類化石。

甘肅鳥類化石

2006年6月20日,為加強對國土資源科技工作的領導,全面實施“科技興國”戰略,成立了國土資源部科技領導小組,孫文勝部長任組長,李元、鹿心社、齊、王民、副部長任副組長。

2006年6月25日,第16屆“全國土地日”的主題是依法合理利用土地,促進科學發展。李元副部長、王世元副部長出席活動。

6.25“全國土地日”宣傳活動現場

副部長李元和王世元認真回答了群眾的提問。

2005 ~ 2006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2006年7月21日,地質博物館慶祝建館90周年暨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行。孫文勝部長為中國地質博物館國家青少年教育基地揭牌,並為巨型山東龍雕塑剪彩。

2006年8月19日,中國白堊系陸相區劃探井開鉆。來自國土資源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等部門和單位的100多名專家、技術人員和鉆井工人參加了鉆探儀式。

2006年9月5日,頒布了《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評審實施辦法(試行)》。

2006年9月16日至9月21日,第六屆國際地質與環境材料分析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題是:資源與環境材料的現代分析技術。

2005 ~ 2006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2006年9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學、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和北京離子探針中心的科學家在西藏發現了世界上第三顆年齡超過40億年的碎屑鋯石。

2006年6月9日,第34屆國際水文地質學大會在京召開,孫文勝部長任名譽主席,齊副部長任主席。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地下水的現狀與未來。

2006年6月5438+10月65438+2月,為全面實施“科技興國”戰略,推進國土資源科技發展重大問題的科學民主決策,加快國土資源科技進步,國土資源部成立了科學技術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由48名專家組成,李源副部長任主任委員。

2006年10月20日,10,中國地質科學院成立50周年。國務院副總理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題詞:繼往開來,再創輝煌。李源副部長代表孫文勝部長致辭。

2006年6月5438+065438+10月15日,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孟雄獲得何梁何利基金頒發的“科技進步獎”。

中國地質科學院50周年慶典

第壹欄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節選)

2006年10月20日,65438號《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頒布。為了貫徹落實這壹決定,2006年4月3日,全國地質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溫家寶總理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重視和加強地質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水平。國務院副總理曾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指出做好新形勢下的地質工作,要努力做到“四個統籌”,即地質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公益性地質調查與商業性地質調查統籌、礦產地質勘查與環境地質勘查統籌、國內地質開發與對外地質領域統籌。

國務院副總理曾在全國地質工作會議上講話。

《決定》指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地質科技創新能力建設:

(1)推動地質科技進步。完善地質科技創新體系,編制全國地質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建立健全創新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積極開展重大地質問題的科學技術研究。積極開展非常規油氣資源、低品位資源、難利用資源和尾礦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研究。加快地質工作信息化,實施地殼探測工程,提高地球認知、資源勘查和災害預警水平。提高地質裝備水平,提高現有地質裝備的利用效率,增強礦產資源勘查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加強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野外長期觀測站等科技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地質院校和科研機構在地質科技領域的作用。建立多渠道的地質科技投入體系。

(2)積極發展地質教育。大力發展地質高等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加強地質學科建設,調整優化地質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推動地質院校與工業企業合作建設。加大對地質教育的財政投入。保持合理的地質專業招生規模。國家獎學金和資助貧困生政策進壹步向地質專業學生傾斜,鼓勵高校地質教師到地質勘查單位工作,鼓勵學生畢業後到地質壹線工作。在中小學教學中增加地球科學內容。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球科學、資源環境、地質災害等知識。

(3)加快地質人才開發。建立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制度。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項目負責人中應有壹定比例的中青年技術骨幹。改善野外地質工作條件,繼續落實野外地質工作者工資傾斜政策,逐步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勘查開采項目收益分配的新機制,為穩定地質人才隊伍創造良好環境。

第二欄

國土資源部科技大會

孫文勝部長、李元副部長為先進個人頒獎。

2006年4月5-6日,國土資源部成立以來的首次科技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的主要任務是部署和實施“科技興土”戰略,動員全國土資源系統,大力推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國土資源工作現代化。

孫文勝部長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圍繞“科技興國”戰略,提出了實施該戰略的三項政策措施:加強領導的統籌協調;有效保障科技投入;進壹步完善科技管理模式。

2005 ~ 2006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大會發布了《國土資源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討論了《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施科技興土戰略的決定》,決定成立國土資源部科技領導小組和科技委員會。大會表彰了國土資源系統“十五”50個先進集體和140名先進個人。會議期間,舉辦了國土資源部“十五”重大科技成果展,展示了國土資源部的科技實力。

為貫徹落實這次科技大會精神,國土資源部相應出臺了壹系列措施和政策:

2006年3月31日,《國土資源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頒布。

2006年5月10日,國土資源部發布了《關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興土戰略的決定》。

2006年6月20日,國土資源部科技領導小組成立。

2006年9月5日,國土資源部發布了《科技創新考核辦法(試行)》。

2006年6月10,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

第三欄

孫文勝部長在國土資源部科技大會上的講話(節選)

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顯著增強國土資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優秀人才不斷湧現的人才培養機制,整體提高系統人員素質。推動科技與國土資源工作更加緊密結合,推動國土資源科技創新更好服務經濟社會和國土資源發展,努力實現國土資源工作現代化。

孫文勝部長在國土資源部科技大會上講話。

(壹)必須確立實施“科技興地”戰略的重點目標和任務。實施“科技興地”戰略,著力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增強解決國土資源重大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科技對國土資源工作的貢獻率。

(二)實施壹批具有引領性、突破性和原創性的重大科技項目。實施“科技興國”戰略的重點任務,必須按照加強科技資源整合、實現關鍵技術集成、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培養科技領軍人才、改善科技基礎條件的原則,實施重大科技工程,集中力量辦大事。

(三)加快建立科技創新體系。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核心任務是建立國土資源科技創新體系。這就是圍繞國家科技工作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的戰略部署,以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為重點,形成由公益性科研單位、事業單位、企業和相關高校組成的合理協調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

(四)建立壹支高素質的科技隊伍,不斷培養優秀人才。必須堅持把發現、培養、使用、凝聚優秀人才,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作為壹項戰略任務來抓。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實施力度。堅持從實踐中培養人才的原則,依托國家和部重大科技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培養壹批能夠解決重大問題的高層次人才,培養壹批科技領軍人才、學術帶頭人和世界壹流學術團隊,培養壹大批省市級青年科技骨幹,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團隊。

方框4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圓滿完成

國務院副總理曾與院士親切交談。

2005年4月18日,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竣工儀式在江蘇東海縣舉行。孫文勝部長主持儀式,曾副總理出席竣工儀式並講話,強調要加強地球科學理論研究,加快地球探測技術發展,並向廣大地質工作者提出五點希望:壹是加強重大地質課題研究;二是推動地質科技進步和創新;三是深化地質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第四,註重地質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第五,擴大地質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儀式上,王大等16名同誌被授予“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上天、下地、下海,是人類挑戰自然的三大壯舉。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被稱為“地下工程”,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也是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正在實施的20個項目中最大的壹個。科鉆第壹口井完鉆1353天,硬結晶巖完鉆5158.2m。連續取心鉆井不僅在中國史無前例,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壹項高難度的鉆井工程。通過這壹項目的實施,我們進壹步深化了地質科學研究中對地殼組成、結構和發展演化的認識,取得了壹系列重要發現。在工程技術方面,有力推動了鉆探、測井、實驗測試等地質勘查技術的發展,成功研制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鉆探系統,提高了我國地球科學理論和地球勘查技術的國際影響力。

竣工儀式現場

  • 上一篇:央企新華三集團董事長是什麽水平?
  • 下一篇:誰知道伊利集團是什麽時候成立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