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家、省、市“十二五”發展戰略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貫徹黨的十七大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發展方針,從信息化實際出發,以信息化試點地區和重點工程為契機,全面分析信息化發展現狀和形勢,統籌兼顧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突出規劃的前瞻性、戰略性和專業性,發揮規劃的導向和規範作用。使“十二五”信息化規劃成為政府部門履行職責、推進全社會信息化的重要依據。結合區域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產業的特點,結合信息化建設的先進理念和實證研究,構建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體系,為信息化建設提供指導依據。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共建與有序競爭相結合、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全面發展與重點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努力優化經濟結構。
賽迪顧問認為,信息化規劃因素綜合考慮區域整體經濟發展實力(基於信息化成熟度模型考慮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政府管理、建設內容和影響因素。在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些因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響程度。在信息化發展的初始階段,城市的整體經濟發展實力和經濟效益是影響信息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沒有壹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市場需求,很難從根本上推動整個信息化的發展。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壹個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和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會成為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瓶頸。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將對信息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影響。因此,信息化規劃思路應綜合考慮上述問題。
3.1 "十二五"信息化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建設原則
3.1.1 "十二五"信息化規劃指導思想
工業和信息化部2065438+2000年初印發的《關於做好工業通信業和信息化“十二五”規劃工作的意見》指出,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加快發展方式根本轉變為主線。以自主創新、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基本動力,從調整要素投入結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入手,著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現代產業體系發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軍民融合發展,顯著提高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顯著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為建設工業強國和建設信息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基於“十壹五”我國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和問題,結合國家“十二五”信息化發展思路,CCID認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信息化發展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為主線, 以發展信息產業為基礎,以信息化應用為重點,以體制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信息化發展。 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融合是“十二五”信息化規劃的主線。“兩化融合”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本質特征,是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兩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業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歷史過程。
在“十二五”規劃中,我們必須吸取過去30年國內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全面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壹系列新問題,在深入研究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制定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目標、內容和戰略,從而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同時,通過大力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進程,促進信息產業和其他領域的信息化發展。
信息產業是“十二五”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信息產業與信息化互為因果,相互促進。信息產業以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基礎,信息技術的發展是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而信息化是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為信息產業的發展創造市場,提供需求。通過大力推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拉動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改變以資源消耗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深化信息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方面的應用,是“十二五”信息化的重點。以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為出發點,深化信息技術在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建設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增強信息技術對區域、行業和企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是“十二五”信息化發展的驅動力。信息管理系統和信息技術是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兩個關鍵因素。通過制度創新,可以理順信息技術發展環境,促進信息技術健康有序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信息技術研發,為信息技術發展奠定基礎。
為建設工業強國、建設信息社會打下堅實基礎,是“十二五”信息化發展的宏觀目標。信息化能夠有效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通過“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孕育新興產業,有力支撐成為工業強國的目標;通過政府和社會的信息化應用,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能力,提高社會服務水平,為建設信息化社會提供支撐。
3.1.2“十二五”信息規劃原則
“十二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應遵循壹定的原則,如:統籌協調、資源共享;以需求為基礎,註重效率;面向市場,開拓創新;以人為本,服務發展。
(1)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作用,綜合平衡行業、領域、產業間的信息化發展,處理好各方面的問題和矛盾,充分整合網絡基礎設施、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促進* * *資源利用。梳理某壹區域重點主體的重點需求,通過信息化提升區縣的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增強吸引力。
(2)從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出發,從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迫切需求出發組織信息化建設,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衡量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標準,不搞低效信息化,走降本高效信息化發展之路。統壹規劃,全面梳理業務系統和數據,實現業務信息和數據的共享和交換,解決信息孤島,實現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信息化建設任務重,周期長,投入大。因此,宜采取分步實施的策略,針對每個階段的重點問題,由點及面逐步深化,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審視和及時調整,增強實施和應用效果。
(3)強化市場機制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地位,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信息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企業參與建設、運營、融資和管理;創新體制機制,推動信息技術與管理創新有機結合,大力提高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激活信息化發展驅動力。適度超前規劃,區域信息化規劃需要在資金和能力範圍內,在功能設計、技術選型、設備選型等方面適度超前。同時,應制定統壹的系統規範和接口標準,以滿足功能擴展的需要。
(4)以便民利民為目的,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是滿足市民需求和城市整體發展,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和服務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3.2“十二五”信息化規劃目標
“十二五”信息化規劃要通過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大力發展信息產業等新興產業,提高政府和公眾信息化應用水平,全力支撐工業強國和信息社會發展目標。
《國家信息化戰略目標(2006-2020年)》明確提出了中國到2020年要實現的壹系列重要目標,具體如下:
●全面信息基礎設施基本普及;●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國家信息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成效顯著;●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初步確立;●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基本完善;●國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提升;●為步入信息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賽迪顧問認為,這壹戰略目標將提前實現,也將成為“十二五”信息化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