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黃燕華
編輯 | 蛋總
出品 | 子彈 財經
K12在線教育巨頭轉型又有了新動作。
10月20日,猿輔導宣布正式進軍to B智能教育市場,即將推出面向政府和學校的教育 科技 新品牌“飛象星球”,滿足公立學校教學全場景的技術與服務需求。
同壹天,掌門教育也傳出進壹步加碼B端業務布局的消息,且目前其智慧教育服務、優質課程內容進入課後延時服務等進校業務已在全國多個區域落地展開。
為何K12在線教育機構轉型瞄準智慧教育領域?在後“雙減”時代,智慧教育會是壹門好生意嗎?這個新市場有哪些不得不啃的“硬骨頭”?
什麽是“智慧教育”?
簡單來說,智慧教育又稱“教育信息化”,是指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壹種全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有兩個關鍵作用:壹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方式。 由於我國東西差距、城鄉差距明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及應用,突破時空限制和技術壁壘,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向貧困、偏遠地區輸送。
二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集頂尖的學校資源、優秀的教師資源和豐富的素材資源於壹體,能夠實現資源的跨區、跨校傳播和分享,解決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現狀;同時,教育信息化能夠突破教育環境的時空限制,加強課堂與現實世界的聯系。
再者,教育信息化能滿足課堂教學的多種需求,智能設備還能更生動地展示抽象概念,幫助學生理解消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不過,要充分發揮上述關鍵作用並非易事,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均衡問題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各省區市壹般公***預算教育經費平均約977億元,而江蘇、廣東等區域教育經費壹度超過2000億元,寧夏、青海等經濟落後地區教育經費不足200億元。
事實上,各區域的教育經費差距巨大直接影響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水平,所以,目前與當地財政掛鉤的教育信息化經費投入制度,較難縮短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的差距。
而說起教育信息化,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兩個“時代”——教育信息化1.0時代和教育信息化2.0時代。
先看教育信息化1.0時代(2000年-2017年)。
在這壹階段,學校以硬件采購為主,是硬件普及的時代,主要實現“三通兩平臺”的建設目標,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育資源公***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服務平臺。課堂教學多以錄音機、錄像機等作為輔助設備,且普及率低。
不過,雖說這17年裏已初步完成學校網絡接入和智能設備等終端部署目標,但教育信息化產品對於“教與學”環節的改變極少。
再看教育信息化2.0時代(2018年至今)。
在這壹階段,教學中采用的多媒體設備成為了教育領域中的主導,多媒體中控系統、觸屏壹體機、平板電腦等多媒體設備成為了教學領域中的主要教學設備,網絡教學播錄系統等融入教育領域中,教育信息***享化優勢對於二、三線城市以及邊遠地區教學機構教學品質提升帶來了極大助力。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壹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這份行動計劃可謂具有裏程碑意義,因為它標誌著我國教育信息化開始從1.0時代向2.0時代邁進。
同時,該行動計劃裏還有壹個特別重要的論斷是“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這也是繼《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 “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 之後,對教育信息化地位和作用的又壹個全新定位。
另需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2.0是壹個時期的概念,持續時間不確定,或5年或10年甚至更長。
而2020年的全球疫情爆發,則進壹步凸顯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國家更強調軟件、教學資源及技術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重構,這涉及教育理念、方式和體制的全方位轉變。
至此,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浪潮為智慧教育的到來做好了硬件、軟件及人們思想上的準備,尤其自“雙減”政策出臺後,國內智慧教育的大幕已然拉開,正吸引著各大教育巨頭聞風而至。
事實上,在“雙減”政策之後,K12教培機構轉型殺向智慧教育賽道並非毫無依據。
首先,智慧教育市場空間大。據「子彈 財經 」了解,2020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達42920億元,其中,9%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被用於智慧教育建設。照此測算,2020年我國智慧教育市場規模大概在3863億元,而預計2021年將超過4000億元。
對K12在線教育巨頭們來說,其失去重要支柱業務後,亟需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只有新進行業是壹片大海,其才能在上面遠航;如果只是壹個小湖泊,則很難將其撐起。
“智慧教育賽道再做10家上市公司都沒有問題。”藍象資本投資副總裁陳晶對「子彈 財經 」說道。
其次,智慧教育的政策利好不斷。「子彈 財經 」註意到,僅今年7月,便有兩項重要政策出臺。
先是7月21日,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於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教育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信息化為主導,面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聚焦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接著7月24日,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進壹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作業設計質量以及學校課後服務水平。
此外,K12在線教育機構轉戰智慧教育這壹戰略也受投資機構看好。
在剛剛過去的10月,松鼠Ai完成新壹輪融資,投資方為綠地、東方國資和中信,且投資款已全部到賬。而松鼠Ai將獲投原因之壹歸於投資方看重其在智慧教育版塊的發展,及在智能硬件方面的突破。
不過,陳晶認為,K12教培機構轉戰智慧教育領域並非十分理性。
因為to B或to G是壹門復雜生意,而非簡單生意。“所謂‘簡單生意’,是說妳只需要在某個環節裏做到最好就行,但to B或to G的生意需要妳面面俱到,每壹環都要比較強。”陳晶坦言。
既然是壹門“復雜生意”,就意味著機構服務的周期相對會比較長,同時需要具備極為優質的客戶服務能力,而這並非各玩家在壹朝壹夕間便能煉成的“內功”。
除了有望獲得更多優質資源,K12教培機構的進入還將對主打工具、管理平臺的智慧教育玩家起到補充性作用。
曉羊集團創始人周林向「子彈 財經 」表示,K12教培機構的核心優勢主要體現在題庫、課件、教學、教研等內容和資源體系的構建上,而非校內使用的工具和管理平臺的打造上。“他們的加入,對我們來說其實是壹個較好的補充。”
不過,周林也提到,他們的加入,將給那些原本為學校提供各種智慧教育內容資源的機構帶來較大沖擊。
值得註意的是,K12教培機構們的入局,大概率會導致智慧教育行業競爭加劇。而競爭加劇,或將拉低既有智慧教育玩家的利潤。
在陳晶看來,如果新玩家們進場後,圍繞壹線老師的實際需求去研發智慧教育產品和系統,則將真正幫到後者。否則,他們的加入,對壹線老師來說沒有實際意義。
客觀來看,在中短期內,智慧教育行業玩家面臨的挑戰並不會因K12在線教育巨頭的加入而得到緩解。
當前,業內普遍認為提升地方主管部門對智慧教育的認知度是首要任務,而且還要在智慧教育推廣進各地的公立學校時,妥善地處理決策者和付費者的關系——這兩項任務恐怕就能“勸退”不少玩家。
此外,橫亙在各企業面前的挑戰還有——如何管理好現金流。
業內人士向「子彈 財經 」透露,很多公立學校願意為智能硬件這類基礎設施買單,卻不太願意為軟件買單。更要緊的是,to B或to G類機構通常會面臨回款的難題,而此前to C類教培機構壹般采用預收費模式。
陳晶提到,如果是五萬元或十萬元以內的訂單,由學校校長直接簽字支付即可,而訂單金額壹旦超出上述範圍,則需要公開招投標,及走後續審批流程。走審批流程意味著會產生賬期。
“比如,50萬-200萬的訂單,回款至少需要半年時間,5個億的訂單,回款至少需要三年。甚至壹些應收賬款被拖欠太久,機構最終只能按壞賬處理。”她說。
據她了解,在業內類似的壞賬情況較為常見,“很多人都覺得選擇接受to B服務的機構有錢、有預算,沒錯,機構是有錢是有預算,可問題是機構也有賬期,大部分玩家在進入這個市場時,根本意識不到賬期有多長,要承擔的風險有多大。”
當然,很多智慧教育玩家正通過提升銷售價格的方式來緩解賬期問題。比如,成本僅需1000元的智慧教育產品向公立學校售賣高達1萬元,多出來的9000元利潤被用於走關系、激勵老師、渠道抽傭以及填補壞賬窟窿等。
此外,“如何在決策者、付費者和使用者三方需求中尋得平衡”也成為諸多智慧教育玩家難以逾越的壹座大山。
這是因為智慧教育產品或系統的決策者、付費者和使用者等三方分離,各有所需。據陳晶介紹,學校的決策者更關心學校升學率、生源質量以及辦學特色等,而教育局等付費者更偏向酷炫、技術含量高等賣點十足的智慧教育產品或系統。
不過,教師這類壹線使用者更在乎智慧教育產品或系統是否穩定可操作,以及能否為其降本增效。“酷炫的東西未必好用,公立學校如同‘拼多多市場’,很多壹線老師對產品的功能要求是能用就行。”陳晶補充道。
值得壹提的是,to C類機構轉型G端,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他們無法適應另壹個組織和體系下,完全陌生的、漫長的決策鏈。“他們不會很快理解教育局局長、校長、老師等不同角色的各自考慮。”陳晶稱。
而擺在智慧教育玩家們面前還有另壹個難題——要如何做到 科技 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在周林看來,要實現上述融合,機構不僅要懂技術,也要深刻理解教育,尤其是理解公辦教育管理、教學的方方面面和學校的實際需求,唯有這樣才能打造出壹款真正幫老師減負增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產品。
“這不是壹個純粹的 科技 企業或互聯網企業想做就能做成功的。”周林說。
當然,有些機構給出了壹個相對可行的解決思路。就拿曉羊集團來說,該公司的大部分管理層人員,曾在公辦學校當過校長、信息中心主任、老師和教務等,對學校教學和整體運作有較深入的了解,為了能夠及時響應不同地區的學校提出的需求,曉羊集團還組建了壹支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服務團隊。
另據「子彈 財經 」了解,在未來,智慧教育玩家除了解決上述難題外,還需要打造壹個數據完全融通的整體解決方案。
周林提到,很多學校面臨嚴重的信息孤島和數據煙囪的問題。而因為數據都留存在各個碎片化的系統中,導致壹個老師需要記憶和管理多套用戶名和密碼,壹個同樣的期末考試數據需要老師在多個系統進行重復的操作。
這樣的問題顯然使學校無法真正進行大數據分析,形成有效的數據畫像,更無法為學校留存有價值的數據資產。
所以,壹個數據完全融通的整體解決方案,對學校來說是最為渴求且迫切的。“但問題是,要想把所有底層數據融合打通,除了需要深刻理解公辦教育管理、教學等方面的實際需求,也需要竭力攻克來自技術層面的難關。”周林說。
可以肯定地說,在這壹輪智慧教育的新混戰中,每壹個進場的玩家都無法逃避上述任何壹個挑戰,因為公立學校在篩選合作夥伴上越來越嚴格。
“現在很多學校已經不再是領導壹人決策,他們在采購之前,通常都會要求機構提供壹段時間的試用,且試用過程中會聽取老師的使用反饋,並對產品進行深度了解後才做出采購決策。”周林表示。
當公立學校的決策流程愈趨謹慎,采購標準愈趨嚴格,就會助推智慧教育行業不斷升級叠代。“現在,很多學校也逐步意識到,其實最有生命力的還是產品和服務,所以最終還是產品說了算。”周林補充道。
不可否認,K12在線教育巨頭的加入,勢必將帶動智慧教育行業熱度的上升,吸納更多的資金和資源聚集,從而讓整個行業想象空間變得更大,但這並不意味著智慧教育的玩家們接下來會壹路坦途。
進軍這個近4000億元規模的智慧教育市場,註定不會是壹場輕松的比賽,而無論是新入局者或者老玩家,不管使出什麽“殺手鐧”,最終能為學校解決管理與教學的實際需求才是“硬道理”。
*文中題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