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

學校隸屬關系:教育部電話:0571-87951336。

學校地點:浙江省杭州市大哲路20號傳真:0571-87951336

郵政編碼:310027網址:

壹、專業設置

(1)地球科學(理科)專業設置

地質學:地質學、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

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

大氣科學:大氣科學。

(2)地質礦產(工科)專業設置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方向。

(3)地學相關學科本科專業設置

環境科學專業方向。

(4)地學類研究生學科專業設置。

地質學科:構造地質學(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專業)、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碩士學位授權專業)、礦物學、巖石學與礦物史(碩士學位授權專業)、地球化學(碩士學位授權專業)、地質工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

地理學科:自然地理(碩士學位授權專業)、人文地理(碩士學位授權專業)、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碩士學位授權專業)、歷史地理(碩士學位授權專業)。

大氣科學學科:氣象學(碩士授權專業)。

(5)培養地學相關學科的研究生學科和專業。

環境科學(碩士和博士授權專業)。

二,地質教師的現狀及隊伍建設

1.教師

表1教師狀態列表

2.教授和研究方向

徐世哲,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從事地球物理研究。6月出生1936。6月1952至4月1956在長春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專業學習。1956年4月至1974年8月在長春地質學院物探系任助教;1974年8月至1983年8月165438+10月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質系任助教、講師、副教授;1983 11至1998 1 2月任青島海洋大學地質系主任、青島海洋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山東省第七屆、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85晉升教授,其間1988 9晉升教授。1999 1壹直在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 65438+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徐世哲教授在計算地球物理領域做了系統的、創造性的工作。20世紀60年代中期,根據復變函數理論和保角變換坐標網方法,首次解決了任意地形二維位場的曲線延拓和電阻率法地形校正等問題,獲得了1978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他是世界上最早將力學中的邊界元法應用於地球物理勘探的學者之壹,其研究成果使我國在該領域的成果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他的三部計算地球物理學系列專著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其中,《地球物理學中的邊界元法》,發表在《塔爾薩,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2001,是國際上該領域的第壹部著作,被評價為“對地球物理學的重要貢獻”(來自英文版)。他還編著了我國第壹部專著《古地磁概論》,對我國古地磁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楊樹峰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構造地質學和板塊構造研究。

陳翰林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板塊構造、造山帶和盆地構造研究。

陳巧儀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

方大軍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構造地質學和古地磁研究。

王新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地球物理和盆地結構研究。

劉楠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和軟件開發。

高錕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大氣物理和天氣預報研究。

葉穎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巖石礦物和海洋地質研究。

翁煥新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環境地球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研究。

郭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遙感地質研究。

沈中嶽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巖石礦物和古地磁研究。

曲國慶教授,從事大氣物理和大氣預報研究。

鄒樂軍教授,從事遙感、GIS研究和3S軟件平臺開發。

肖,教授,從事盆地構造和石油地質研究。

沈曉華教授,從事遙感、地質災害和構造數值分析。

劉仁義教授,來自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和軟件開發。

3.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引進雙聘院士金祥龍、唐仲禮、蘇紀蘭,壯大了師資隊伍,擴大了對外交流合作。此外,引進高級人才,選派年輕教師出國學習,提高教師素質,建立和完善學術梯隊。近年來,我們引進了3名雙聘院士,聘請了10多名院士擔任兼職教授。

第三,人才培養

本科地質學每年招生30人。75%的畢業生進入研究生階段繼續深造,其他進入科研院所、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與地學相關的科研和管理工作。

地質學研究生每年招收50 ~ 60名碩士生,10 ~ 15名博士生,30名工科碩士生。有的研究生受企業委托,畢業後回原單位。其余畢業生進入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科研和管理工作。

歷屆畢業生中,有3人獲得侯德峰獎,1人獲得美國礦物學家獎。目前有中科院研究所所長3人,石油企業總地質師6人。

四、辦學優勢和特色

1.辦學特色

浙江大學非常重視基礎教學,以多學科、寬領域教育為基礎,體現新技術與傳統學科的結合。

2.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成效

鑒於學科發展和當前人才需求,該系新設了地理信息系統和地理信息科學與技術兩個本科教育專業,並增設了壹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為企事業單位培養了技術型人才。

改革了傳統的課程結構,增加了信息科學與技術課程,強調了信息科學與傳統地質科學的結合,充分發揮了浙江大學的綜合學科優勢。

動詞 (verb的縮寫)學科建設

浙江省重點學科:構造地質學。

六、實驗室建設

1)省級重點實驗室:浙江省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

2)該系有以下大型儀器:①淺層地震儀(35萬);②工程掃描儀,A0CONTEXFSS8300,(38萬,丹麥contex f);③SUN工作站,Sun-Blade L000,2000 (40萬,美國SUN);④高精度GPS,Tribmle,(65438+50萬,美國)。以上儀器設備全部對學生開放,同時承擔相應的研究項目。

七。“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概述

1.九五以來的科學研究(包括教育科學研究)

“九五”以來,承擔了35項國家垂直項目和56項省部級項目。200多個橫向項目。獲得科研經費4000多萬元。已完成國家縱向項目16項、省部級項目30項、橫向項目150項;研究項目經費18萬元。獲省部級壹等獎1,二等獎8,三等獎15。地質礦產部優秀教材壹等獎1,地質礦產部優秀教材二等獎1。

塔裏木盆地顯生宙古地磁項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壹等獎。

塔裏木盆地古生代火山作用與地熱事件研究項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地球化學》全國統編教材獲地礦部優秀教材壹等獎;《構造地質學》蔡獲浙江省教學成果壹等獎。

2.目前承擔的9個重大科研項目。

1)古生代洋陸格局演化與大陸側向增生(2001C409801),國家重大基金97321.20萬元。

2)高效氣藏形成的能量場耦合關系是973.5萬元的國家重大基礎。

3)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中國西部前陸盆地構造特征》85萬元。

4)酒泉盆地構造特征及控油,中國石油,654.38+0.02萬元。

5)油氣勘探風險評估與經濟戰略,中國石油,75萬元。

6)柴達木盆地北緣構造特征,中國石油,70萬元。

7)洋底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海洋成礦的影響,是十五國家海洋專項,總投資69萬元。

8)大洋鐵錳礦復合改性及功能材料開發,國家“十五”海洋專項,60萬元。

9)《浙江海岸帶變化遙感調查》,國土資源部,65萬元。

八。國際交流與合作

1)與德國DAAD、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美國華府卡耐基學會、英國麥考萊土地利用研究所建立了長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雙方互派學者和研究生。

2)合作教育科研:與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合作培養工程類博士生、碩士生、碩士生;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塔裏木石油公司合作,在資源開發、地球物理勘探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

(執筆:鄭愛萍、沈曉華、沈中嶽)

  • 上一篇:雲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有哪些專業?
  • 下一篇:中國唯壹壹支搞雞蛋的股票叫什麽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